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20
    植物新类群
    翠雀花属一新种和一新变种
    王文采
    2021, 41(2):  161-16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1
    摘要 ( 1005 )   HTML ( 187)   PDF (823KB) ( 5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隶属翠雀花组翠雀花亚组的一新种和伊犁翠雀花的一新变种。

    中国陕西兰科1新种——巴山山兰
    王勇
    2021, 41(2):  164-16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2
    摘要 ( 1204 )   HTML ( 56)   PDF (2020KB) ( 48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发现于陕西省大巴山地区的山兰属植物新种——巴山山兰(Oreorchis bashanensis),该种与山兰(O.patens)接近,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先花后叶,假鳞茎较大,叶2~3枚,叶片较大,花唇瓣爪长度占总长1/2,唇瓣侧裂片直立,褶片在唇盘中央膨大为橙红色龙骨状附属物,并突出于唇瓣之上;后者四季常绿,叶1~2枚,叶片较小,花唇瓣爪长度约为总长1/4,唇瓣侧裂片镰曲,唇盘纵褶片脊状,白色至浅黄色。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HZTC)。

    研究报告
    极小种群浙江安息香的物候观测
    傅国林, 李婷婷, 张晔华, 文香英, 马学初, 吴初平
    2021, 41(2):  168-17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3
    摘要 ( 847 )   HTML ( 47)   PDF (1975KB) ( 3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安息香(Styrax zhejiangensis)分布于浙江建德林场泷江林区桃花坞,是浙江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为了更好地解析该物种的濒危原因,对浙江安息香进行物候观测,了解其开花、结实和种子生物学特征等。结果表明:浙江安息香花叶同期。花器官和花粉特征与同属植物较为类似,结实率为21%~32%。种子存在形态变异,饱满度不足等现象,以及外种皮致密坚硬导致其透水性差有可能影响其萌发。温差及连续降雨虽然会加重其落花落果。因此,保护该物种需要更多了解其花果实的特性,并加以人工辅助。

    当归果翅对种子吸水与发芽进程的影响
    米永伟, 龚成文, 王国祥, 漆永红
    2021, 41(2):  174-17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4
    摘要 ( 896 )   HTML ( 46)   PDF (1719KB) ( 3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当归果翅对其种子吸水及发芽进程的影响,旨在为当归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以当归的双悬果果实和去翅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千粒重、含水量、体积、容重和吸水率进行测定,并在自然室温条件下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①当归双悬果去除果翅后,其千粒重减少了46.87%(P<0.01),体积减少了90.78%(P<0.01),容重增加了475.92%(P<0.01),含水量增加了20.15%(P<0.05);②当归果翅抑制了种子吸水吸胀的能力,果翅去除后能在2.48 h内进入稳定期,较去翅前提前了3.38 h,且吸水过程符合逻辑斯蒂方程; ③当归果翅对种子发芽具有显著影响,果翅去除后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较未去翅种子分别提高了256.7%、12.28%和27.77%,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当归双悬果去除果翅后,减小了种子体积和重量,并促进了种子吸水吸胀能力,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种子的发芽质量。建议在生产中以去翅种子作为播种材料进行播种。

    微生境对耐旱石生毛尖紫萼藓水分保持与散失特性的影响
    邱东, 张静, 吴楠, 陶冶
    2021, 41(2):  180-19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5
    摘要 ( 808 )   HTML ( 41)   PDF (1377KB) ( 4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是典型石生耐旱藓类,水分是其生存繁衍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探究微生境对毛尖紫萼藓水分生理的影响,在安徽省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低山丘陵区选择3种典型微生境(竹林遮蔽S-1,向阳裸岩E,薜荔灌丛遮蔽S-2),对比研究毛尖紫萼藓个体大小、饱和含水量及脱水过程中的含水量指标在不同微生境间的差异性,综合判断微生境对苔藓水分胁迫耐受性的影响及其权衡特征。结果表明:3种微生境毛尖紫萼藓个体大小及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其中竹林遮蔽生境毛尖紫萼藓具有较小的个体但拥有较高的内、外含水量。向阳裸岩和薜荔灌丛遮蔽生境植株大小及外吸水量接近,但前者内含水量更高。两荫蔽生境苔藓外吸水量是内吸水量的7倍,显著高于向阳裸岩生境的5.8倍。脱水过程中相同时间点向阳裸岩生境苔藓各含水量指标均高于两遮蔽生境,且达到相同含水量的时间差也随脱水进程持续而逐渐增大,这为向阳裸岩生境苔藓的有效光合作用(即相对含水量不低于35%时)及脱水后期的生理和结构调整赢得更多时间。综合而言,向阳裸岩生境毛尖紫萼藓比荫蔽生境具有更强的脱水耐受性,但后者可以通过增加外部吸水量来弥补失水过快的缺陷,这可能是不同微生境毛尖紫萼藓对水分吸收和保持的权衡策略。

    中国鼠李科植物属的空间分布特点研究
    李雅丽, 邱丽氚, 王建
    2021, 41(2):  191-19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6
    摘要 ( 736 )   HTML ( 48)   PDF (4031KB) ( 5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ArcGIS软件中,以中国鼠李科植物物种分布数据为基础,以县为基本单元,制作属的空间分布数据,从空间分布图中提取各属的斑块面积、周长、数目,计算属的Simpson均匀度指数、形状指数及最大斑块指数,分析中国鼠李科植物属的空间分布特点,为确定其空间分布最小范围、定量研究及植物的保护、利用、资源的开发和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麦珠子属、对刺藤属、苞叶木属、小勾儿茶属、蛇藤属、咀签属和翼核果属为狭域属,马甲子属、猫乳属、雀梅藤属、枳椇属、勾儿茶属、枣属和鼠李属为广域属,狭域属和广域属均占中国鼠李科植物总属数的50%。狭域属的总面积小于30×104 km2,其中小勾儿茶属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其他狭域属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地区;广域属的总面积大于40×104 km2,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呈零星分布。②中国鼠李科植物中,鼠李属的分布范围和总面积最大,几乎涵盖所有属的分布范围,它能体现出鼠李科植物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及其特点。③麦珠子属是中国鼠李科植物中唯一呈连续分布且分布最狭窄的属,其他属均为间断分布。苞叶木属、咀签属、勾儿茶属和鼠李属呈现只有主分布区,对刺藤属、雀梅藤属和枳椇属呈主次分布区,小勾儿茶属、蛇藤属、翼核果属、马甲子属、猫乳属和枣属均呈星散分布。

    不同品种吊兰根初生木质部原型的观察与比较
    付学鹏, 王乐, 温嘉乐, 杨开放, 杨晓杰
    2021, 41(2):  199-20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7
    摘要 ( 1136 )   HTML ( 51)   PDF (4001KB) ( 10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3个品种吊兰(金边吊兰、银心吊兰、银边吊兰)为材料,采用徒手切片的方法研究了吊兰根初生木质部原型与品种、生境及根直径的t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吊兰根初生木质部原型存在着差异;在水培条件下,吊兰根初生木质部原型与土培条件下的不同,水培条件下的根初生木质部束远少于土培条件;在水培条件下,吊兰根初生木质部原型与根的直径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土培条件下银心吊兰和银边吊兰根初生木质部原型则和根的直径没有关系。

    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光合与气孔特性
    王芳, 陆志民, 王君, 张世凯, 李峪曦, 李绍臣, 张建秋, 杨雨春
    2021, 41(2):  205-21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8
    摘要 ( 1249 )   HTML ( 54)   PDF (1276KB) ( 3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均为寒温带著名的成林树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与红松相比,西伯利亚红松具有更强的耐寒性。为探究低温胁迫下两树种的生理响应机制及抗寒生理机理,本研究以5年生的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处理,3个胁迫温度(0℃、-20℃和-40℃)和3个胁迫时间(6、24和48 h),20℃为对照,研究低温胁迫下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光合特性和气孔特性。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光合指标和气孔密度在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中的差异显著(P<0.05),低温及低温胁迫时间对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各光合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低温对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气孔开度与气孔面积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胁迫前(20℃)和0℃低温胁迫下,红松中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西伯利亚红松,但在-20℃条件下胁迫6 h,西伯利亚红松各光合测定指标显著高于红松。随着温度的降低与胁迫时间的延长,两树种的各光合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红松中的气孔密度显著高于西伯利亚红松,胁迫前(20℃),红松与西伯利亚红松的气孔均为椭圆形,随着温度的降低,两树种的气孔开度和气孔面积显著减小。

    紫丁香195个实生单株花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何芮庆, 杨云尧, 胡增辉, 吴静, 冷平生
    2021, 41(2):  213-22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09
    摘要 ( 2373 )   HTML ( 42)   PDF (1572KB) ( 8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准确掌握紫丁香资源花部性状的变异程度及表型多样性水平,为紫丁香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195株紫丁香实生单株为材料,对其5个数量性状和4个质量性状的变异、性状间相关性和聚类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且符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19.72%~30.22%,平均24.97%,其中花序长变异最大;根据ISCC-NBS色彩名称表示法将群体花色划分为白色系、浅粉色系、紫色系、紫红色系、紫粉色系和蓝紫色系等6个色系,其中紫色系(54.35%)和紫红色系(32.31%)所占比例最大;4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36~1.09,平均0.86,其中花冠裂片(状态)最大,表明群体中质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数量性状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其中花序长与花序宽相关系数最大,为0.767。聚类分析表明,195株紫丁香基于欧氏距离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群主要性状表现为花冠筒长;第二类群表现为花序长;第三类群表现为花冠裂片长。参试紫丁香资源花部性状表型变异丰富。

    2个北美冬青新品种组培快繁高效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刘瑞, 张嘉仪, 葛超奇, 谢露露, 陈颖, 张粲, 陈茜
    2021, 41(2):  221-23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0
    摘要 ( 1177 )   HTML ( 49)   PDF (3381KB) ( 3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北美冬青(Ilex verticillata L.)“Red Sprite”和“Winter Gold”2个品种的幼嫩枝条为外植体,建立了2个新品种的高效组培再生技术体系,为北美冬青新品种苗木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腋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苄氨基腺嘌呤(6-BA)+0.2 mg·L-1萘乙酸(NAA),2个品种的诱导率都达到100%;最佳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1 NAA+0.5mg·L-1 6-BA+0.5 mg·L-1氯吡苯脲(CPPU),其中品种“Red Sprite”的增殖系数达5.7,“Winter Gold”的增殖系数为4.5;最佳壮苗培养基为“Red Sprite”为MS+0.1 mg·L-1NAA+0.5 mg·L-1 6-BA+1.0 mg·L-1噻苯隆(thifenolone,TDZ)+1.0 mg·L-1赤霉素(GA),培养25天时苗高达6.8 cm,“Winter Gold”的为MS+0.1 mg·L-1 NAA+0.5mg·L-1 6-BA+0.05mg·L-1 TDZ+1.0 mg·L-1GA,25天时苗高达4.4 cm;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MS+0.4 mg·L-1 NAA+0.4 mg·L-1吲哚丁酸(IBA)+1.0 g·L-1活性炭(AC),“Red Sprite”品种生根率达95.0%,“Winter Gold”的生根率达97.0%;最佳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3∶2,“Red Sprite”成活率为95.7%,“Winter Gold”的96.8%。

    基于芽苗砧嫁接油茶砧穗创伤后内源激素动态变化分析
    龙伟, 姚小华, 吕乐燕
    2021, 41(2):  232-24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1
    摘要 ( 3378 )   HTML ( 44)   PDF (1252KB) ( 2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嫁接时穗条和砧木创伤后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解析影响砧穗嫁接面愈合的生理机制,为油茶砧穗愈合生长机理提供理论支持。以树龄6年的长林18号和53号的穗条和实生砧木为材料,按照芽苗砧嫁接方法切割穗条S0(0 min)、S10(10 min)、S40(40 min)和砧木茎段Z0(0 min)、Z10(10 min)后,利用液质联用法(HPLC-MS)测定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反式玉米素(TZR)、玉米素(Zeatin)、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含量,分析不同时间段内源激素变化及品种间差异的关系。结果显示:创伤后18号的TZR、Zeatin和SA含量总体高于53号;18号IAA、SA和JA逐渐下降;TZR和Zeatin分别在S10和S0达最高值后下降;ABA在S10达最高值。53号IAA和JA爱S10达最高值后下降;TZR、Zeatin和SA在S10达低值后逐渐上升;ABA在S0达高值后逐渐下降。砧木茎段创伤前后激素含量除JA外18号高于53号;两品种Z0时激素含量下降,Z10后上升,仅53号ABA和SA含量在Z0达高值后下降。砧木茎段和根部激素含量在品种间除JA外18号高于53号,茎段的IAA、ABA高于根部,其他激素为根部高于茎段。激素比值在品种间和部位间差异明显;IAA/ABA、IAA/TZR、IAA/Zeatin和IAA/JA、ABA/TZR、ABA/Zeatin和ABA/JA比值为53号高于18号;穗条内SA/IAA为18号高于53号,SA/JA和SA/ABA为53号高于18号;砧木茎段均为18号高于53号;TZR/SA、TZR/JA比值在穗条和砧木茎段为18号高于53号。两品种创伤后IAA与JA极显著正相关,而IAA与SA,SA与JA在18号极显著正相关,53号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53号TZR、Zeatin、SA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JA与TZR、Zeatin和SA极显著负相关。砧木茎段创伤后18号激素间为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53号TZR和Zeatin与IAA、JA极显著正相关,与SA存在显著负相关,SA与JA有显著负相关。砧木茎段和根部间品种间仅在SA与各激素间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他激素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综上所述,砧穗创伤后激素水平上18号在创伤面易于愈伤组织发育,而53号抗逆激素水平较高且与细胞分裂增殖类激素负相关,可能影响53号嫁接后愈合生长;嫁接应在创伤后10 min内较为适宜;砧穗间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后期嫁接部位形态重建以及穗条生长。

    黄独微型块茎鲨烯合酶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柯维忠, 钟雯娟, 刘凯盈, 李祥媛, 尹明华
    2021, 41(2):  243-25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2
    摘要 ( 3590 )   HTML ( 44)   PDF (2265KB) ( 3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黄独微型块茎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到SQS基因的核心片段,利用RT-PCR技术获得SQS基因保守片段,采用RACE技术获得SQS基因的3′及5′末端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独微型块茎SQS基因编码序列长1 548 bp,编码415 bp的氨基酸序列,理论分子量为46 786.38 D,等电点(pI)为5.97。SQS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含有SQS所必需的功能结构域,属于Isoprenoid_Biosym_C1 superfamily。黄独SQS蛋白与其他植物的SQS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中与盾叶薯蓣的SQS蛋白氨基酸相似性为96.4%。本试验结果从黄独微型块茎中首次获得SQS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具有SQS同源基因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黄独微型块茎SQS基因结构、基因表达和基因突变提供了基础,并为薯蓣属植物三萜合成通路关键酶SQS的正选择位点与功能的关联性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白桦BpNAC012基因调控白桦木质部发育表达谱分析
    郭依萍, 刘佳欣, 于颖, 王超, 杨传平
    2021, 41(2):  251-26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3
    摘要 ( 908 )   HTML ( 49)   PDF (2495KB) ( 3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AC转录因子成员被认为是调控植物次生壁合成的开关。前期研究结果显示BpNAC012基因的表达能够调控白桦次生细胞壁的合成。为研究BpNAC012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本研究分别以该基因的过表达,抑制表达株系茎为材料构建转录组,以野生型为对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过表达株系OE中上调的基因有627条,下调的基因有229条,抑制表达株系中上调的基因有299条,下调表达的基因有207条。过表达BpNAC012相对于抑制表达能够调控更多的基因表达变化。而抑制表达BpNAC012更多的是影响蛋白修饰和转运类基因的表达变化。在差异表达基因中,涉及受体信号通路,营养代谢,氨基酸合成,及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比较富集。BpNAC012能够调控纤维素、木质素合成及木质部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同时能够调控多种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该研究为深入分析BpNAC012在白桦次生细胞壁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毕节吞天井边缘地带不同郁闭度环境对泥炭藓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蓄水量的影响
    石匡正, 张朝晖, 何春梅, 王智慧
    2021, 41(2):  262-26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4
    摘要 ( 853 )   HTML ( 40)   PDF (1183KB) ( 7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丰富对泥炭藓的生长环境认识,探究其对冲蚀型喀斯特天坑形成的可能影响,并寻找对其更适合的生长条件,采用梯度划分法,以采自毕节吞天井边缘地带不同郁闭度环境下生长的泥炭藓(Sphagnumpalustre)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出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蓄水量,探究不同郁闭度环境下泥炭藓的光合能力和持水能力。结果显示:①随着郁闭度的增大,泥炭藓的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均显著增大,分别由224.67上升至264,716上升至785.33。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先降低后趋于平稳,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增大,由0.17上升至0.46。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著减小,由1.57下降至0.8。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增大,由5.72上升至9.68。②随着光照减弱,泥炭藓的吸水率和蓄水量显著升高,其中,自然吸水率由14.36上升至26.37,饱和吸水率由21.7上升至27.01;自然蓄水量由3 032.97上升至12 816.01,饱和蓄水量由4 576.34上升至13 175.97。③泥炭藓虽具有良好的耐光性,但高郁闭度环境,更有利于其叶绿素的积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生物量的积累,进而获得更强的蓄水能力。此外,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竞争会抑制泥炭藓的生长,分享土壤水分,而充足的水分是泥炭藓生存极为重要的条件。④泥炭藓良好的持水特性和吸水作用,在减缓地表径流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地质过程中起减慢的作用。而不同郁闭度环境下泥炭藓持水性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流的分配规律,从而对冲蚀型天坑的形成产生影响。

    青海湖区芨芨草草原土壤养分对翻耕和补播措施的响应
    刘涛, 朱迪, 吕婷, 梁瑞芳, 刘峰, 马子兰, 李以康, 马玉枝, 苏旭
    2021, 41(2):  270-28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5
    摘要 ( 913 )   HTML ( 44)   PDF (1707KB) ( 2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翻耕和补播导致高寒草原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变化,以青藏高原青海湖区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草原为实验对象,分析1958年翻耕和1990年补播两种不同的草地恢复措施对高寒草原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特征(0~10,10~20,20~30,30~40,40~60 cm)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补播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全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原生芨芨草样地(P<0.05),而不利于土壤全氮含量的恢复,两种扰动均有利于芨芨草草原土壤浅层(0~10 cm)速效磷、有机碳养分富集;翻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钾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全磷、全钾及土壤pH、容重在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相比对照样地,补播导致各土层速效氮养分显著降低(P<0.01),但翻耕和补播扰动均使土壤全钾含量显著升高,深层土(40~60 cm)全氮(TN)含量显著降低(P<0.05);对照原生芨芨草样地,补播后土壤全氮与全磷含量出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翻耕措施导致原有的速效磷与速效氮二者相关性不显著,两种措施均引起土壤养分与容重之间负相关性。翻耕、补播后土壤pH显著降低,扰动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以及表层速效养分汇集于浅层土壤,将加快土壤养分的周转,输出量增加促进了地上植被恢复,除全钾含量外,以上两种措施引起不同土层全量养分的恢复是一个极其缓慢过程。

    板栗与锥栗杂交F1代叶片表型变异及杂种优势研究
    章平生, 江锡兵, 龚榜初, 徐阳, 赖俊声, 吴聪连
    2021, 41(2):  281-29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6
    摘要 ( 854 )   HTML ( 41)   PDF (1244KB) ( 2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栗属杂交F1代幼林期叶片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板栗、锥栗种内和种间9个杂交组合235个杂交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利用巢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其14个叶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栗属杂交F1代叶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4个性状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4.40%~27.76%;②性状组合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32.32%,组合内变异是主要的变异来源;③性状中亲优势率为-27.16%~90.53%,且不同组合性状杂种优势存在差异;④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4个性状中分别有46对和13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水平(P<0.05),其中叶长、叶宽等5个叶表型性状及叶绿素a、叶绿素b等4个光合生理指标相互间影响较大;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魁栗×YLZ 15号”和“魁栗×YLZ 1号”两个优良杂交组合,其子代叶片具有叶面积大、干物质含量及光合有关色素含量高的特点,可为进一步筛选优良杂交子代提供主要素材。

    响应内生菌侵染的两个地黄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彭淑萍, 董诚明, 朱畇昊
    2021, 41(2):  294-30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7
    摘要 ( 1014 )   HTML ( 45)   PDF (1047KB) ( 107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二烯氧化物合酶(allene oxide synthase,AOS)、12-氧代植二烯酸还原酶(12-oxophytodienoate reductase,OPR)基因是植物中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从地黄与内生真菌GG22互作转录组中筛选响应内生菌侵染的AOSOPR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克隆RgAOSRgOPR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并对该序列及其编码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RgAOSRgOPR基因在不同组织及内生真菌GG22侵染前后的表达模式。RgAOS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626 bp,编码54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0.20 kD。RgOPR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 197 bp,编码39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4.07 kD。QPCR分析发现,RgAOS在根中表达量最高,花中最少,RgOPR在花和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内生真菌GG22能诱导地黄中RgAOSRgOPR基因的表达。该研究成功从地黄中克隆了RgAOSRgOPR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地黄中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及探索内生真菌对地黄次生代谢产物调节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外源ATP对油菜幼苗耐寒性的影响
    胡馨丹, 李瑶, 张小花, 梁娟红, 张腾国
    2021, 41(2):  302-31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8
    摘要 ( 837 )   HTML ( 48)   PDF (1961KB) ( 28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陇油7号” 油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外源ATP对油菜幼苗耐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低温胁迫相比,外源ATP预处理再进行低温胁迫后,油菜幼苗MDA含量、含量均显著降低,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和RBOHDRBOHFCPK4CPK5基因表达均增加;与外源ATP+低温相比,EGTA+外源ATP+低温处理下,MDA含量显著增加,总叶绿素含量、T-AOC酶活性、RBOHDRBOHF基因表达均显著下降,DMTU+外源ATP+低温处理下,MDA含量显著增加,总叶绿素含量、Ca2+-ATPase酶活性、CPK4CPK5基因表达均下降,表明外源ATP通过Ca2+和H2O2依赖性机制影响油菜幼苗的耐寒性。

    木麻黄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李振, 仲崇禄, 张勇, 魏永成, 孟景祥
    2021, 41(2):  312-32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2.019
    摘要 ( 863 )   HTML ( 51)   PDF (1531KB) ( 2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得到木麻黄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以4个种(短枝木麻黄、山地木麻黄、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的24个无性系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设计对影响木麻黄SSR-PCR反应的4个因素(Taq酶、dNTP、Mg2+和引物)在4个水平上进行了优化,并利用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两种方法对PCR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引物、Mg2+和dNTP均对木麻黄SSR-PCR反应结果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引物>Mg2+>dNTP,而Taq酶对扩增结果无显著影响;确定了两种木麻黄SSR-PCR反应体系(体系6和体系15),体系6为1×PCR buffer、2ng模板DNA、0.5 μmol·L-1引物、1.5 mmol·L-1 Mg2+、0.1 mmol·L-1 dNTP、0.5 U Taq酶;体系15为1×PCR buffer、2ng模板DNA、0.5 μmol·L-1引物、1.75 mmol·L-1 Mg2+、0.2 mmol·L-1 dNTP、1.25 U Taq酶,反应体系共10 μL,不足部分用ddH2O补足。从节约成本和降低非特异性产物的角度考虑可将体系6作为最佳体系,体系15为备用体系;本试验所选荧光引物M26、M36的退火温度在52~62℃均可扩增出清晰明亮的条带。为简化操作步骤和减少非特异性产物,可选择60℃作为引物M26、M36的最佳退火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