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研究报告
    耐冬山茶子叶再生体系的研究
    田红梅, 郭霄, 王奎玲, 孙迎坤
    2021, 41(3):  321-32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1
    摘要 ( 822 )   HTML ( 1019)   PDF (2859KB) ( 3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岛市市花——耐冬山茶为北方珍贵的冬季观赏物种,目前其栽培数量不能满足园林应用,亟需通过组培扩繁。以耐冬山茶的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不同因素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2%的NaClo对耐冬山茶果实灭菌的较佳时间是8 min,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100%。耐冬山茶子叶愈伤组织增殖的较优激素配比为0.5 mg·L-1 NAA+1.5 mg·L-1 6-BA,其最大增殖量为4.06。将经过2次转接继代培养后的愈伤组织转入不定芽分化培养基MS+1.0mg/LNAA+10.0 mg·L-1 6-BA进行不定芽的分化诱导,不定芽的分化率为10.7%。将耐冬山茶的不定芽芽条基部浸没在500 mg·L-1的IBA溶液中70 min,再转接到1/2MS固体培养基,生根率达40%,成功建立了耐冬山茶子叶的植株再生体系。

    濒危植物瑶山苣苔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施慧嫒, 陈发菊, 梁宏伟, 王玉兵
    2021, 41(3):  329-33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2
    摘要 ( 811 )   HTML ( 239)   PDF (6074KB) ( 30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及胚胎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瑶山苣苔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具珠被绒毡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呈直线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大孢子退化,胚囊为单孢子发生的蓼型胚囊发育方式。花药为四囊形,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为修饰性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为2核细胞。胚乳发育为细胞型,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被吸收耗尽。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基本正常,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但瑶山苣苔果实成熟时,胚仅发育至球形胚时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休眠才能完成形态后熟,表明胚未发育完全可能是该物种天然更新困难的原因之一。

    不同地点51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苗期生长变异和遗传稳定性分析
    王芳, 蒋路平, 张秦徽, 陆志民, 杨雨春, 张建秋, 赵曦阳
    2021, 41(3):  336-34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3
    摘要 ( 743 )   HTML ( 699)   PDF (869KB) ( 5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白落叶松是我国东北林区非常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以不同地点51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为材料,对其2年生苗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苗期生长变异和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无性系苗高和地径在地点间、无性系间、地点×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地点苗高和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处于23.89%~36.82%,除四平试验点的地径重复力为0.172外,不同地点苗高和地径的重复力均处于0.573~0.891;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LO 13等28个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苗高与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20%的入选率对无性系进行选择,不同地点均选出10个综合表现较好的无性系,其中无性系LO 10和LO 26在不同地点均被入选优良无性系,且其遗传稳定性较强,可将其初选为优良无性系。

    金钟连翘与东北连翘种间杂交F1代表型性状遗传分析
    徐洋, 吴雨桐, 赵峥畑, 申建双, 张启翔, 潘会堂
    2021, 41(3):  344-35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4
    摘要 ( 2160 )   HTML ( 400)   PDF (2549KB) ( 2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阐明连翘属植物主要观赏性状和抗寒性的遗传特点,以金钟连翘品种‘Lynwood’(Forsythia intermedia ‘Lynwood’)和东北连翘(F.mandschurica)杂交获得的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杂交群体的花冠口直径、花裂片长度、抗寒性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对这些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金钟连翘与东北连翘杂交群体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各表型性状均出现大于高亲或小于低亲的超亲个体。除花裂片长度、花裂片宽度、叶片长度外,其他性状的变异度均超过15%,达到中等水平以上。各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抗寒性与着花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冠口直径、植株冠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显示,花裂片长度、花裂片宽度、花裂片长宽比、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长宽比、当年生枝条长度、抗寒性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花冠口直径和植株冠幅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着花密度由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株高由两对等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花冠口直径、冠幅、着花密度和株高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76.05%、60.3%、72.22%和64.75%。研究结果为定向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连翘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泡桐维管形成层及木质部区的转录组分析
    滕云, 邱宗波, 王稳利, 张雪如
    2021, 41(3):  354-36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5
    摘要 ( 713 )   HTML ( 573)   PDF (1090KB) ( 36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Illumina HiSeqTM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泡桐维管形成层及木质部区组织转录组的109 021 918条clean reads(16.35 Gb)。将clean reads从头组装得到104 432个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662?nt。将组装得到的Unigenes与公共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分别有40 789(Nr:39.05%)、31 675(NT:30.33%)、15 539(COG:14.87%)、29 168(GO:27.93%)、16 316(KEGG:15.62%)、30 499(SwissProt:29.20%)以及28 828(Pfam:27.6%)个Unigenes获得功能注释。通过与GO数据库的比对分析,注释的29 168个Unigenes归于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三大类的55个功能组;15 539条Unigenes注释到COG数据库,被分为25个类别中;基于KEGG数据库可将16 316个Unigenes归于130个代谢途径。此外,在泡桐的维管形成层及木质部区转录组中共检测出16 118个简单序列重复(SSR)位点。为进一步挖掘泡桐重要功能基因提供了大量数据。

    CRISPR/Cas9介导靶向敲除拟南芥BRI1突变体的鉴定
    武国凡, 成宏斌, 吴玉俊, 沈娟, 吴旺泽
    2021, 41(3):  362-37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6
    摘要 ( 2201 )   HTML ( 132)   PDF (5071KB) ( 13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油菜素内酯受体BRI1为目的基因,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定向编辑拟南芥BRI1,以期获得更多BRI1的突变体,为后续BRI1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筛选转基因植株,对编辑后的BRI1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体中BRI1基因序列由于新碱基的插入导致提前终止。同BRI1强突变体bri1-710一样,相比于野生型对照均对BL处理不敏感,但相比于bri1-710,该突变体植株较大,暗示BRI1 N端可能在BR信号途径中有重要作用。因此该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拟南芥及其他同源物种的BRI1功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萘乙酸对阳春砂不同插穗扦插繁殖效果的影响
    何国振, 邱科颖, 李明晓, 何卓航, 吕秉鼎, 张丽霞, 汤丽云
    2021, 41(3):  372-37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7
    摘要 ( 838 )   HTML ( 45)   PDF (2064KB) ( 2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阳春砂根状茎茎尖、根状茎、直立茎芦头3种不同材料为插穗,研究不同浓度的ɑ-萘乙酸(NAA)对扦插效果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佳的NAA处理浓度,寻找除分株繁殖外的高效营养繁殖方法。结果表明,未经NAA处理的根状茎茎尖、根状茎和直立茎芦头3种插穗的出芽率和生根率比较低,出芽率依次为10.0%、3.3%和23.3%;生根率依次为23.3%、10.0%和3.3%。而200 mg·L-1的NA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根状茎茎尖、根状茎和直立茎芦头3种插穗的存活率、出芽率和生根率;与对照比较,3种插穗的存活率依次提高17.7%、23.4%和26.7%;出芽率依次提高13.3%、50.3%和53.3%;生根率依次提高43.3%、26.7%和53.4%。200 mg·L-1的NA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3种插穗再生根和再生芽的生长指标。根状茎茎尖再生根的数量、长度、直径分别比对照提高56.7%、82.6%和29.2%;根状茎的再生根长度显著比对照长203.5%;直立茎芦头的再生芽的长度和直径比对照提高25.2%和35.2%。NAA处理后的根状茎茎尖插穗的芽再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原来的茎尖继续生长,另一种是从插穗的节上分化出新芽。阳春砂根状茎茎尖、根状茎和直立茎芦头3种插穗经200 mg·L-1 NAA处理后可以显著提高成活率,这为阳春砂种苗生产建立了分株繁殖以外的另一种高繁殖系数的营养繁殖方法。

    米槁群落主要物种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刘济明, 刘欢, 李丽霞
    2021, 41(3):  380-38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8
    摘要 ( 689 )   HTML ( 47)   PDF (941KB) ( 2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米槁群落物种生态位研究,可了解米槁群落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特征,为米槁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贵州省米槁天然林群落的实际调查数据,通过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该群落主要物种的资源利用特征。群落中米槁(Cinnamomum migao)、杜茎山(Maesa japonica)、菝葜(Smilaxchin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在群落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能力;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越大,但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生态位宽度值小的种对也会拥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米槁群落主要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偏低,说明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较低,物种的生态位分化明显,竞争不激烈,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物种间能够较好地相互共存。

    野生玫瑰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细胞组织结构和内源激素变化对其休眠性的影响
    王思涵, 杨涛, 张金柱, 董婕, 寇志玲, 车代弟
    2021, 41(3):  387-39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09
    摘要 ( 3159 )   HTML ( 48)   PDF (3479KB) ( 4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吉林珲春自然群落的野生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为试验材料,探究野生玫瑰在果实形成过程中种子的发育及休眠性的形成和变化。选取青果期(1~35 d)、转色期(35~60 d)、红果期(60~75 d)的果实及种子,结合形态学、组织细胞学观察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果实各发育时期的种子形态、种胚及内果皮的发育进行研究,并分析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果实发育、种子休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和种子在青果期(1~ 35 d)时发育速度最快,种胚在花后24 d发育完全,种子不存在形态休眠。花后24 d内果皮开始沉积木质素并逐渐木质化,种子开始产生机械休眠。种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果实的发育、转色及内果皮的木质化密切相关,种子内源GA3和ABA含量在青果期(1~35 d)达到峰值,内源IAA含量在果实转色期(35~60 d)达到最大值,高浓度的ABA含量是种子尚未脱离果实时便已进入生理休眠的主要原因。

    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枝叶NPK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动态
    闫景明, 张世航, 汪漫, 杭伟, 钱申, 邱东, 陶冶
    2021, 41(3):  395-40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0
    摘要 ( 674 )   HTML ( 43)   PDF (1625KB) ( 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枝和叶的养分状况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连续12个月对其开展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了枝叶N、P、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器官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器官和月份对大别山五针松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其中器官的影响最大。枝和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不规律,N∶K变异系数最大(枝叶分别为26.75%和28.00%),其余均属弱变异(变异系数<25%)。叶N、P、K平均含量(10.40、1.43及5.15 mg·g-1)显著高于枝(6.56、1.26及4.80 mg·g-1),叶N∶P(7.27)也显著高于枝(5.18),但枝和叶N∶P均远低于14,呈严重N限制。枝和叶N∶P、N∶K及P∶K分别受制于N、K和K(即相关系数最大)。枝和叶N、P和K之间(枝N-K除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和异速生长关系,其中叶N分配速率高于枝而P分配速率低于枝。降水和温度对枝叶化学计量特征有不同影响。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尺度效应,短时间尺度降水多影响叶而长时间尺度多影响枝。在各时间尺度下,温度均与叶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枝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大别山五针松枝、叶间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獐牙菜亚族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曹倩, 徐隆华, 王久利, 张发起, 陈世龙
    2021, 41(3):  408-41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1
    摘要 ( 2768 )   HTML ( 50)   PDF (2017KB) ( 5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獐牙菜亚族(subtribe Swertiinae)是龙胆科(Gentianaceae)中分类处理较困难的一个亚族。为探讨该亚族各属之间和属内的系统关系,选取了该亚族86种及变种,采用ML和BI方法对样本的叶绿体基因matK和rbcL片段进行分析,构建了该亚族的系统发育树,用马尔科夫蒙特卡洛算法(MCMC)的分子序列贝叶斯分析推算了该亚族的关键演化时间点。结果显示:①龙胆亚族和獐牙菜亚族各自为单系,且互为姐妹类群;②獐牙菜属、假龙胆属、肋柱花属和喉毛花属均不是单系群,各属的种在系统发育树上互有交叉,特别是獐牙菜属的多个种分别聚到不同的支上,与其它属是并系关系;③獐牙菜亚族49个种在约4 Ma开始形成;④分子数据支持何廷农分类系统对于獐牙菜亚属和多枝亚属的属间划分,部分支持多枝亚属下多枝组和宽丝组的划分;⑤异型花属、獐牙菜属、假龙胆属、喉毛花和肋柱花属的属间分类以及獐牙菜属肉根亚属密花组的系统位置仍需进一步讨论。

    基于RNA-Seq技术的湿加松特定时期产脂差异基因筛选及表达分析
    周晨晨, 李义良, 王哲, 赵奋成, 钟岁英, 林昌明, 谭志强, 李福明, 吴惠姗, 郭文冰, 廖仿炎, 王建革
    2021, 41(3):  419-42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2
    摘要 ( 632 )   HTML ( 46)   PDF (1675KB) ( 3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脂材兼用树种,为挖掘调控湿加松松脂产量的相关基因,在湿加松的产脂高峰期,选取生长量相近但产脂量显著差异的湿加松植株,采集次生木质部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萜类物质合成、转运通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测序共产生594 108 382条clean reads,经de novo拼接获得190 514条unigenes,有304个unigene与萜类物质的合成有关。经过差异表达分析,得到414个差异表达unigenes,其中183个上调表达,231个下调表达。利用qRT-PCR技术对筛选的基因进行表达量验证分析,发现细胞色素P450、ABC转运蛋白、双功能松脂醇落叶松醇还原酶(PLR)在高脂树中表达量升高,异戊烯基转移酶表达量在低脂树中表达量较高。本研究丰富了湿加松及松科植物的转录本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湿加松松脂产量差异的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技术的宽杯杜鹃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序, 张秀姣, 马永鹏, 李正红, 万友名, 马宏
    2021, 41(3):  429-43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3
    摘要 ( 748 )   HTML ( 55)   PDF (2054KB) ( 5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宽杯杜鹃花色纯黄且钟状花冠簇生于枝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受道路建设及盗挖盗伐等人为影响,其生境破碎化严重且种群规模日渐萎缩,对其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已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基因分型(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技术对宽杯杜鹃老君山(LJS)与大黑山(DHS)两个残存种群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位点挖掘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获得的103 133个高质量SNP位点分析发现两个种群在物种水平上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Ne=1.3086,Ho=0.1878,He=0.1856),而种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Fst=0.1765),种群间基因流(Nm)=1.1674。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6个个体被聚为2个不同的遗传类群。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宽杯杜鹃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濒危机理和科学地制定宽杯杜鹃保护措施。

    HPLC法同时测定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
    陈民, 田梦飞, 冯昌寅, 孟宪明, 罗猛, 牟璠松
    2021, 41(3):  436-4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4
    摘要 ( 605 )   HTML ( 45)   PDF (763KB) ( 2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草苁蓉干燥全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的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色谱柱:Klimail 100-5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条件:0~12 min,15%A;12~30 min,15%~20%A;30~40 min,20%~25%A;40~45 min,25%~30%A;45~60 min,30%~100%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进样量:20 μL。得到草苁蓉纳拉苷的线性范围为4.688~150 μg·mL-1(R2=0.999 5);草苁蓉苷B的线性范围为3.438~110 μg·mL-1(R2=0.999 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6%、96.55%;RSD分别为1.01、1.23(n=9)。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草苁蓉全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两种组分的方法。方法学的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可以用于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两种组分的含量测定。

    入侵植物北美车前和野胡萝卜种内及种间的化感作用
    张玥, 张泉灵, 洪志, 阚子涵, 储昭月, 陶冶
    2021, 41(3):  441-44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5
    摘要 ( 841 )   HTML ( 46)   PDF (2005KB) ( 4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入侵植物种类和入侵范围均日益扩大,而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同一生境的概率也逐渐增加。为探讨这些入侵植物种内和种间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作用对其竞争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ca)和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为例,采用室内生物学测定法,分析了2种植物不同器官(根、茎或花序轴、叶)、不同浓度(CK、0.005、0.01和0.05 g·mL-1)的水浸提液培养对其自身和对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液浓度对2种入侵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最大,且浓度、器官及物种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2物种各器官各浓度浸提液对二者种子萌发总体表现为抑制;中低浓度浸提液对同种植物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尤其是野胡萝卜叶浸提液对二者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综合化感效应指数表明,浸提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地上部分化感效应强于地下,且野胡萝卜对北美车前的种间化感作用最强。由此可见,种内和种间化感作用是入侵植物在相同入侵地相互竞争的重要方式。

    甘草叶片形态结构和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张东, 刘艳, 张晗, 张子健, 王洋, 刘美岑
    2021, 41(3):  449-45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6
    摘要 ( 917 )   HTML ( 51)   PDF (2296KB) ( 4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片结构在植物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通过合成、储存和分泌次生代谢产物提高植物抗性。以甘草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自然干旱法,探讨叶片光合作用、气孔微形态和腺体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①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胞间CO2浓度(Ci)在重度干旱胁迫(severe stress,SS)时迅速增高。②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总气孔密度和气孔开张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气孔开张宽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③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腺体密度总数整体上呈增大的趋势,腺体颜色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逐渐加深,形状出现不规则褶皱和内陷。总之,甘草叶片表面的腺体特征参与抗旱逆境调节,从而避免干旱胁迫对甘草植株的伤害;在SS下,胁迫程度加速了气孔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CD),甘草幼苗失去抗旱能力。

    贵州喀斯特高原金发藓原变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var.commune)蒴齿水湿运动研究
    张哲旗, 王智慧, 张朝晖
    2021, 41(3):  458-46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7
    摘要 ( 623 )   HTML ( 46)   PDF (1985KB) ( 2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线齿藓类植物在水湿运动中蒴齿结构的变化及对孢子散发的影响,选取贵州喀斯特高原金发藓原变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var. commune)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湿度变化下蒴齿结构差异及孢子释放规律,拟揭示水湿运动对孢子释放的影响和功能。结果显示:①湿度增加引起蒴齿间距及盖膜面积的显著增大,并在干燥时恢复。其中齿间距从8.33 μm显著增加到11.53 μm,同时盖膜面积扩大20%。②在连续风吹试验中,水湿运动初期孢子释放量显著提高,随蒴齿结构的恢复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保持在极低的孢子释放数量。同时发现,湿度增加导致孢子释放中簇孢占比的提高,并随孢子释放量的减少呈上升趋势,并在蒴齿结构恢复时达到显著差异。③通过单独对干燥期、水湿运动初期及蒴齿结构恢复期进行风吹试验发现,水湿运动初期孢子释放量显著高于干燥期和蒴齿结构再恢复期。当蒴齿结构恢复时,由于簇孢占比的提高,孢子的释放数量仍能显著高于干燥期。本研究表明在水湿运动中金发藓原变种蒴齿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显著提高孢子的释放量,并在蒴齿结构恢复时仍能保持高于干燥时的孢子释放能力,这对该物种的传播及繁衍具有积极的意义。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遗传结构分析
    段义忠, 王海涛, 张格格, 严伟娜
    2021, 41(3):  466-47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8
    摘要 ( 658 )   HTML ( 46)   PDF (1094KB) ( 2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阐明中国西北干旱区单属种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利用6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四合木种群作为试验材料,从30条UBC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并且对ISSR扩增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进行了合理的优化,6个引物扩增出370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占71%。分析结果如下:①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16 8,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458 6。表明四合木在不同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②群体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在70.00%~83.3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0.286 5~0.350 8,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在0.423 6~0.504 9。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25 3,表明群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③6个种群的基因流(Nm)为3.491 5>1,说明6个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可以防止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④通过聚类分析,将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四合木分为3类,千里沟种群、伊克布拉格种群和巴拉贡种群先聚成第一大类,再与磴口—桃司兔种群聚成第二大类,而四合木自然保护区种群和甘德尔山种群则组成第大三类,这说明距离因素是影响四合木种群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但不同生境条件也对四合木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了影响。

    研究综述
    果实风味的代谢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陈华峰, 唐玉情, 潘亚婕, 郭晓瑞
    2021, 41(3):  474-48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1.03.019
    摘要 ( 1276 )   HTML ( 81)   PDF (854KB) ( 11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实风味是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组、代谢组、转录组等多组学联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相对系统地揭示了风味物质基础。这些物质代谢具有明显的器官、发育以及环境特异性调控的特点,其代谢机制的阐述是果品调控的重要研究热点问题。乙烯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对果实风味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在近年来国内外果实风味物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果实风味的代谢基础、调控机制、风味物质对乙烯信号的响应以及生物信息学在果实风味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该方向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果实风味营养的提高和调控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