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1999年 19卷 2期
刊出日期 1999-06-15

论文
1 赵建成, 李敏, 买买提明·苏来曼
中国及欧亚大陆新记录种——美洲葫芦藓
本文报道了在河北省太行山小五台山脉所采集的中国及欧亚大陆藓类新记录种-美洲葫芦藓Funaria americana Lindb. ex Sull.。文中根据标本对该种做了描述,并对识别特征进行了简要讨论。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HBN U)。
1999 Vol. 19 (2): 1-3 [摘要] ( 595 ) [HTML 1KB] [ PDF 158KB] ( 332 )
4 单家林
海南岛植物区系新资料
本文报道了海南岛新记录植物2属,6种和3个变种,也报道了一个新变种,所有标本保存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标本室。
1999 Vol. 19 (2): 4-6 [摘要] ( 494 ) [HTML 1KB] [ PDF 120KB] ( 565 )
7 张海洋, 姜祥君, 董锡文, 韩秋菊
中国产龙葵数值分类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龙葵(Solanum nigrum L.)及变种黄果龙葵(S. nigrum L. var. flavovirens S. Z. Liou et W. Q. Wang)和少花龙葵(S. nigrum L. var. pauciflorum Liou)的形态特征比较及系统聚类分析研究,认为可分为2个种(龙葵和少花龙葵)及1个变种(黄果龙葵)。二倍体的少花龙葵为原始类群,可作为独立种(S. pauciflorum (Liou)H. Y. Zhang),龙葵和黄果龙葵是由少花龙葵演化而来的不同的多倍体种。
1999 Vol. 19 (2): 7-11 [摘要] ( 394 ) [HTML 1KB] [ PDF 197KB] ( 427 )
12 焦瑜, 陈立群, 宋书银
七指蕨科和瓶尔小草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七指蕨科和瓶尔小草科3个属(七指蕨属、带状瓶尔小草属和瓶尔小草属)3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内外面进行了观察。它们的表皮细胞形状较规则,垂周壁平直或略有弯曲,气孔器长轴与叶片长轴平行或近平行,保卫细胞下陷;但三属叶表皮在表皮细胞形状、细胞垂周壁的弯曲程度、气孔器的分布与类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为瓶尔小草目的系统分类提供了证据。
1999 Vol. 19 (2): 12-15 [摘要] ( 519 ) [HTML 1KB] [ PDF 290KB] ( 481 )
16 谷颐, 赵丽辉, 谷安根
子叶节区理论与木材结构的演化
从系统发育看,出现最早的应是早已灭亡的乔木状蕨类植物的隐花植物式木材,例如:Lepidodendron,sphenophyllum等。现存的都是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以后的显花植物式木材,它包括裸子植物的针叶树材与被子植物的阔叶树材。前者原始,后者进化。前者具外始式与中始式的初生木质部;而后者则具内始式(有例外的初生木质部,根据对双子叶植物幼苗的子叶节区研究发现,在子叶节区和上胚轴苗区之间,尚保留与顶端分生组织无关的分生组织性组织(Meristematictissue),该组织在分化过程中,有控制地上茎部的初生维管组织的分化功能[22],使之由种子蕨(Seed ferns)的中始式初生木质部,演化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内始式初生木质部的作用。因此,才能由原始的隐花植物式木材衍生出进化的显花植物式木材。
1999 Vol. 19 (2): 16-22 [摘要] ( 596 ) [HTML 1KB] [ PDF 281KB] ( 455 )
23 孙稚颖, 李法曾
刺儿菜复合体的形态学研究
刺儿菜复合体-大刺儿菜(Girsium setosum (Willd.)MB.)与小刺儿菜(G. segetum Bge.)的分合问题在植物分类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对不同产地、不同居群的全国200份刺儿菜复合体标本的若干性状选用E. Anderson的形象化散点图和柱状图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将大刺儿菜与小刺儿菜分为独立的种是合理的。
1999 Vol. 19 (2): 23-27 [摘要] ( 383 ) [HTML 1KB] [ PDF 193KB] ( 294 )
28 樊守金, 赵遵田
中国苋属植物酯酶同工酶研究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技术对中国苋属(Amaranthus L.)植物13种的酯酶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苋属植物酯酶同工酶有2条属的标志带,在生化水平上认为是一个自然的分类群;根据酶带Rf值及相似值,讨论了苋属种间的亲缘关系,认为栽培种类繁穗苋、尾穗苋和千穗谷亲缘关系相近;根据同工酶产生与进化的关系,认为苋属三被组比五被组进化。
1999 Vol. 19 (2): 28-32 [摘要] ( 518 ) [HTML 1KB] [ PDF 205KB] ( 405 )
33 李艳波, 陈月艳, 孙国荣, 阎秀峰
盐碱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氮代谢的初步研究
对不同浓度Na2CO3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盐胁迫下,伴随种子的萌发过程,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不断增加,脯氨酸含量在种子萌发前期增加较快,随后趋于稳定;Na2CO3胁迫下,星星草种子萌发过程中,与无盐胁迫相比,可溶性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并与Na3CO3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脯氨酸含量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种子萌发后期,不同浓度Na2CO3胁迫下无盐胁迫相比,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1999 Vol. 19 (2): 33-38 [摘要] ( 408 ) [HTML 1KB] [ PDF 236KB] ( 445 )
39 王志西, 刘祥君, 高亦珂, 祖元刚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休眠规律研究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是菊科豚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休眠程度随生育地的纬度不同而有变化,纬度越高,种子成熟后进入休眠状态的比例越大,解除休眠所需的低温层积时间也越长。在高纬度的牡丹江市,成熟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全部进入休眠状态,低温层积12周时萌发率达95%以上,而在低纬度的南昌市,有10%左右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没有进入休眠状态,低温层积8周时,萌发率即可达95%以上。进入休眠状态的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不经过低温层积处理,在15℃的室温下保存半年以上,也有一定比例的种子可以解除休眠。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种子休眠机制可能是由抑制物质和促进物质复合体所控制,休眠种子含有高水平的抑制剂和低水平的促进剂,非休眠种子这种平衡转向有利于促进剂,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差异和低温层积以及长期室温贮藏的呼吸代谢过程,可能对这种平衡产生影响,改变种子的休眠状态。
1999 Vol. 19 (2): 39-44 [摘要] ( 507 ) [HTML 1KB] [ PDF 256KB] ( 399 )
45 王丽华, 姜春玲, 冯玉龙
不同地理种源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在人工气候室中测定了10个种源长白落叶松二年生硬枝扦插苗的光合、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参数变异较大,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各种源的总光合速率> 最大净光合速率> 净光合速率> 半饱和光强时的净光合速率> 光呼吸速率> 呼吸速率,只偶有例外。各参数中呼吸速率在各种源间变异最小,光呼吸速率变异较大,总光合速率变异最大。各参数在种源间的变化趋势均与净光合速率一致,即净光合速率大的种源其它参数也大,净光合速率小的种源其它参数也小。相对光呼吸在各种源间变异较大,其释放的CO2相当于光合固定CO2的总量的1/3。光补偿点、饱和点和半饱和点在各种源间的变异较大。水分利用率在各种源间的较大变异主要是由净光合速率引起,与蒸腾速率关系不大。净光合速率占总光合速率的百分比、呼吸功效、CO2补偿点、蒸腾速率和水势在各种源间变异不大。
1999 Vol. 19 (2): 45-51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277KB] ( 405 )
52 向凤宁, 邢梅青, 夏光敏, 胡风祖, 李毅
高寒藏药——抱茎獐牙菜组织培养研究及其愈伤组织有效成分的测定
从抱茎獐牙菜的胚轴、幼叶及未成熟种子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试验选用MS、B5和N6三种培养基,其中以附加2.4-D3.0mg/L+6-BA0.5mg/L的MS培养基诱导率最高;以附加6-BA0.5mg/L+NAA 0.2mg/L的MS培养基分化苗频率最高;以附加2.4-D2.0mg/L+6-BA0.5mg/L的MS培养基愈伤组织的生长最好。结果表明,外植体,培养基,激素等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均有明显影响。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抱茎獐牙菜愈伤组织中齐墩果酸含量的结果表明,愈伤组织中齐果墩酸含量因培养基、继代培养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999 Vol. 19 (2): 52-58 [摘要] ( 386 ) [HTML 1KB] [ PDF 304KB] ( 384 )
59 于涛, 王洋, 殷丽君, 祖元刚
喜树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利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喜树种子挥发油,得率0.35%。并进行GC/MS/DS研究,鉴定出占挥发油总组成83.74%的55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其主要成分为:反-芳樟醇氧化物(8.94%)、苯乙醇(8.81%)、顺-芳樟醇氧化物(7.11%)、大牦牛儿烯D(5.16%)、β-甜没药烯(3.52%)等。
1999 Vol. 19 (2): 59-62 [摘要] ( 381 ) [HTML 1KB] [ PDF 173KB] ( 332 )
63 张恒庆, 安利佳, 祖元刚
红松RAPD实验中各组成成份含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本文采用Promeg a的PCR反应系统,以从红松幼叶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实验,分别测试了镁离子、dN TP、模板DNA,引物和DNA聚合酶含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各因子的组合实验,确定了红松最佳的RAPD反应体系。
1999 Vol. 19 (2): 63-68 [摘要] ( 378 ) [HTML 1KB] [ PDF 225KB] ( 393 )
69 颜廷芬, 周福军, 阎秀峰, 祖元刚
长白红景天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本研究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分布于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平顶山及吉林省的长白山北坡的四个海拔梯度的长白红景天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对10个酶系统的12个等位酶位点的分析表明,长白红景天天然种群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多态位点比率P=0.467,等位基因平均数A=1.48,平均期望杂合度He=0.195,高于与其同一分布区的高山红景天(Rh. sachalinensis)的遗传变异;长白山北坡的四个居群的遗传变异随海拔的升高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为其适应高海拔(低温)提供了遗传学基础,其有性生殖伴随着无性生殖方式为其维系正常种群数量提供了保障;平顶山与长白山各居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GST=0.134而长白山的四个居群之间遗传分化很小GST=0.091。
1999 Vol. 19 (2): 69-74 [摘要] ( 372 ) [HTML 1KB] [ PDF 251KB] ( 330 )
75 夏铭, 栾非时, 李景鹏
RAPD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实验条件的优化进
针叶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材料,研究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的影响因素,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RAPD对模板浓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从10~80ng/反应均可得到一致的结果;dNTP的适宜浓度为150~300mmol/L;TaqDNA聚合酶的用量以1~2U为佳。对于十个碱基的随机引物,合适的复性温度为35~37℃;1min的延伸时间足以满足2kb以下的DNA片段的合成;热循环的次数以40次为宜。按照优化的RAPD条件进行的重复实验,重现性良好。
1999 Vol. 19 (2): 75-80 [摘要] ( 491 ) [HTML 1KB] [ PDF 274KB] ( 467 )
81 颜廷芬, 阎秀峰, 祖元刚
不同海拔梯度的高山红景天种群适应机制的初步探讨
本文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分布于吉林省长白山北坡的高山红景天在4个海拔梯度的遗传变异,并结合形态指标和生态因子探讨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 Bor)的适应机制。利用变异系数对形态指标分株数、株高、叶长、叶宽和基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株数在四个海拔梯度变异最大,其次是株高;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海拔梯度的分株数变异不显著,而株高则差异显著即海拔2000m处的平均株高与海拔2200m和1750m处的株高相比差异极显著。对10个酶系统17个位点检测四个海拔梯度的遗传变异中,在海拔2200m的苔原和2000m的树线的遗传变异相对较高。综合形态水平变异、等位酶水平的变异及生态因子表明高山红景天适合生长在高海拔(苔原)地区不但反映在形态变异上,而且有其遗传基础。
1999 Vol. 19 (2): 81-86 [摘要] ( 509 ) [HTML 1KB] [ PDF 242KB] ( 419 )
87 叶万辉, 匡海学, 王振月, 马权
龙牙楤木种群分化研究(Ⅱ)薄层色谱的聚类分析
通过应用薄层色谱分析法,对采自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地区的龙牙楤木叶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种群之间叶的化学成分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其化学成分的聚类分析,可将本区域的龙牙楤木划分为两个类群。这个结果与前文对其形态特征分析所得结果完全一致,充分说明本区域龙牙楤木属于同一种物种的两个变种,即原变种Aralia elata var. elata的新组合变种-东北楤木Aralia elata var. mandshurica (Rupr. et Maxim.)W. H. Ye。
1999 Vol. 19 (2): 87-92 [摘要] ( 404 ) [HTML 1KB] [ PDF 226KB] ( 268 )
93 丛沛桐, 颜廷芬, 周福军, 刘兴华, 祖元刚
东北羊草群落种群生态位重叠关系研究
本文通过对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羊草群落内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羊草群落各种群对不同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及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能力和占据空间的能力。定量化地描述了种群间的共存关系和竞争机制,通过生态位再现了羊草群落现有分布格局及各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的利用,提出了羊草草原草场改良的合理化建议。
1999 Vol. 19 (2): 93-99 [摘要] ( 400 ) [HTML 1KB] [ PDF 270KB] ( 393 )
100 倪红伟, 高亦珂, 聂江力
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及其时间序列分析
本文通过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及沼泽群落的优势种群-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及其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典型草甸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量季节动态呈"W"型。另两个类型呈双峰型。其累积生长量均呈单峰型,且在整个生长季,干物质均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时间序列分析也验证了上述变化趋势。
1999 Vol. 19 (2): 100-106 [摘要] ( 553 ) [HTML 1KB] [ PDF 257KB] ( 248 )
107 李长海, 王晓冬, 谷淑芬
桧柏新类型塔柏生长节律的研究
本文应用数学模型及曲线图方法对桧柏新类型塔柏的生长节律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塔柏的生长节律。
1999 Vol. 19 (2): 107-111 [摘要] ( 455 ) [HTML 1KB] [ PDF 190KB] ( 270 )
112 臧润国, 徐化成
蛟河阔叶红松林林冠干扰及林隙更新研究
研究了吉林蛟河实验林场阔叶红松林的林冠干扰状况及林隙更新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阔叶红松林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18.09%和12.51%,林冠干扰的返回间隔期为700a左右;CG的大小平均为EG的69%,EG的面积变化在17-284m2之间,平均为75.49m2,而CG的面积变化在10-234m2之间,平均为51.98m2,大多数林隙的平均直径仅为主林层树高的20-60%;大多数的林隙是由单株形成木形成的,形成林隙最重的方式是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由红松、沙松、枫桦和鱼鳞松四个树种组成,林隙形成木的胸径大都在40-80cm之间,树高在25-30m之间;林隙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均匀型的。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不同,随着林隙与非林隙的交替变化,不同树种的优势地位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差值的大小,可将蛟河阔叶红松林内树种对林隙的更新反应划分为三种类型。林隙及非林隙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不同。
1999 Vol. 19 (2): 112-120 [摘要] ( 523 ) [HTML 1KB] [ PDF 349KB] ( 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