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高级检索
|
图表检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检索系统收录
刊期及更名情况
编委会
投稿中心
征稿简则
定稿要求
自校须知
模板下载
同行评议流程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声明
开放获取声明
联系我们
合作与交流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15种铁角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的研究
高晓雯, 王梦颖, 徐斌, 陆丹妮, 戴锡玲
2018, 38(4): 481-48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1
摘要
(
982
)
PDF
(2203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铁角蕨科15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15种铁角蕨科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深波状、波状或浅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1.3~2.6,下表皮细胞长宽比1.3~4.1;(2)在15种铁角蕨科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型、极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和聚腋下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5种气孔器类型,气孔均为下生型,多为椭圆形;气孔的长宽比1.12~2.81,气孔密度16.4~105.1个·mm
-2
,气孔指数为5.7%~21.1%;(3)铁角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中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主要气孔器类型及衍生类型等具有一定的属内稳定性,可作为铁角蕨科属间分类的依据之一;(4)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秦仁昌和吴兆洪对铁角蕨科的划分以及铁角蕨属内分组和组内分系,并为铁角蕨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2种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王美娟, 赵千里, 李芯妍, 郑宝江
2018, 38(4): 490-496.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2
摘要
(
1117
)
PDF
(1550KB)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茶藨子属7个亚属12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分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两种类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形、深波形;叶表皮角质层多为光滑或较光滑,少有脊状纹饰或乳突状凸起;表皮毛分为单毛和腺毛;黑果茶藨子、水葡萄、臭茶藨子的叶表面均分布不同密度的盾状腺毛,支持将臭茶藨子系划分为臭茶藨子亚属;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多数种类的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为属内亚属划分及种间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基于nrITS、
psb
A-
trn
H和DMC1序列中国短柄草族的系统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武泼泼, 张学杰, 张洛艳, 樊守金
2018, 38(4): 497-505.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3
摘要
(
1009
)
PDF
(1784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柄草族(Brachypodieae)有短柄草(
Brachypodium sylvaticum
)和二穗短柄草(
Brachypodium distachyum
)两种模式植物,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与雀麦族(Bromeae)和小麦族(Triticeae)的系统位置关系尚不明确。据此,本文运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对叶绿体基因片段
psb
A-
trn
H、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单拷贝核基因片段DMC1以及
psb
A-
trn
H+nrITS+DMC1联合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来揭示三者的系统学位置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DMC1、nrITS以及联合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短柄草族、雀麦族、小麦族各自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在叶绿体基因
psb
A-
trn
H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短柄草族聚为一支,雀麦族分散镶嵌在小麦族中,提示小麦族、雀麦族之间发生了多种进化情况。利用BEAST和RASP对
psb
A-
trn
H+nrITS+DMC1联合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族起源于西北地区,物种形成时间多集中在13-7 Ma,与青藏高原中新世中晚期(13-7 Ma)的隆起一致;短柄草族起源于西南地区,物种形成时间多集中在3 Ma之后,这与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青藏高原上新世以来的剧烈抬升时间一致,中国特有种草地短柄草(
Brachypodium pratense
)也是在该时间段分化形成。
转
BpCUCt
白桦生长特征及内源IAA含量的变化
陈晨, 邢宝月, 边秀艳, 许思佳, 刘桂丰, 姜静
2018, 38(4): 506-517.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4
摘要
(
864
)
PDF
(2697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白桦
BpCUCt
基因的功能,分别构建了
BpCUC
2启动子及35S启动子驱动的
BpCUCt
载体,以白桦合子胚为受体开展转基因工作,观察转基因株系表型变化,并测定转基因株系和WT的内源激素IAA含量。结果表明,对比转基因株系生长特性可知,转
BpCUCt
基因白桦株系比WT矮小,生长也比较缓慢,转基因株系节间距均变长,而ProCUC2::
BpCUCt
转基因株系叶片边缘比WT叶片平滑,35S::
BpCUCt
转基因株系叶边缘与野生型并无明显区别。由转基因白桦和WT的内源激素IAA含量可知,83.33%的转基因株系左侧叶片、右侧叶片及主脉IAA含量均显著高于WT株系。表明
BpCUCt
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与
BpCUC
2基因表现出相同的功能,同时改变白桦内源生长素IAA的含量。
青藏高原特有种-藏扇穗茅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刘玉萍, 吕婷, 朱迪, 周勇辉, 刘涛, 苏旭
2018, 38(4): 518-525.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5
摘要
(
2906
)
PDF
(1712KB) (
3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扇穗茅(
Littledalea tibetica
)是禾本科(Poaceae)雀麦族(Bromeae)中一个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多年生高山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本文采用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的Illumina MiSeq技术,对青藏高原特有种—藏扇穗茅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首次建立了雀麦族物种的标准测序流程;同时,以其近缘物种—黑麦草(
Lolium perenne
)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组装获得它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藏扇穗茅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36 852 bp,GC含量为38.5%,呈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其中大(LSC)、小(SSC)单拷贝区大小分别为80 970和12 876 bp,反向互补重复区(IR)大小为21 503 bp,共注释得到141个基因,包含95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同时,基于藏扇穗茅和其它30种禾本科植物叶绿体基因全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藏扇穗茅与早熟禾亚科中小麦族植物亲缘关系较近。
干旱胁迫下拟南芥磷脂酶Dδ与一氧化氮在种子萌发中的信号关系
张旭强, 赵敏, 陈璐, 安炎黄, 杨鹏军, 王新霞, 杨宁
2018, 38(4): 526-53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6
摘要
(
937
)
PDF
(2039KB) (
6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拟南芥野生型(WT)、一氧化氮合酶(NOS)缺失型突变体(
noa
1)、硝酸还原酶(NR)缺失型突变体(
nia
1,
nia
2)及磷脂酶Dδ(PLDδ)缺失型突变体(
pldδ
)幼苗为材料,研究了0.3 mol·L
-1
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响应过程中PLDδ和一氧化氮(NO)之间的信号转导关系。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NO含量,PLD和NR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
pldδ
和
nia
2较其他突变体对干旱胁迫更敏感;外源添加NO供体硝普钠(SNP)可以提高干旱胁迫下WT,
nia
2和
pldδ
的种子萌发,而外源添加磷脂酸(PA)可以促进WT和
pldδ
的种子萌发,但不能促进
nia
2的种子萌发;PA可以促进干旱胁迫下WT和
pldδ
的NO产生,但不能促进
nia
2中NO的产生。表明:干旱胁迫下PLDδ/PA位于NO信号的上游,且PLDδ/PA主要通过NR2途径产生的NO促进干旱胁迫下拟南芥的种子萌发。
白桦
APETALA
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赵桐, 胡晓晴, 朱德财, 田晶, 辛琪琪, 刘雪梅
2018, 38(4): 535-542.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7
摘要
(
949
)
PDF
(1616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PETALA
2(
AP
2)转录因子亚家族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参与植株的生长发育、胁迫应答和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信号传导。本研究从白桦(
Betula platyphylla
Suk.)基因组中克隆了
AP
2基因2 308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序列除具有TATA-box和CAAT box等高等植物普遍具有的保守元件外,还具有大量光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如响应赤霉素、脱落酸、茉莉酸甲酯等的元件。将白桦
AP
2基因启动子克隆至pBI121-35S::GUS植物表达载体中,命名为pBI121-pro
AP
2::GUS,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白桦和拟南芥,并进行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
AP
2基因启动子驱动下的GUS报告基因在整个拟南芥中都表达,在白桦的营养器官和雌花种翅及花柄中也有表达,说明其具有启动活性,可能参与该器官的发育。
白及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
SHMT
)基因的序列分析
沈访, 李林, 潘胤池, 张社波, 马激, 徐德林
2018, 38(4): 543-55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8
摘要
(
1043
)
PDF
(1895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
SHMT
)是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和一碳代谢的关键酶之一,研究
SHMT
基因的序列信息对揭示其蛋白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白及转录组数据库中分离得到
SHMT
基因(NCBI登录号:MG544187),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长度为1 953 bp,编码的蛋白质长度为471aa、分子量为51.861 06 kD、理论等电点为7.17,
SHMT
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结构和α螺旋结构组成,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铁皮石斛
SHMT
相似性最高,达93%,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结构域,三级结构预测为四聚体结构,跨膜区及信号肽分析发现该蛋白无跨膜区及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该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叶绿体亚细胞器位置。本分析结果为白及
SHMT
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植物
SHMT
基因的分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基础资料。
白桦
CESA
7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朱德财, 胡晓晴, 赵桐, 田晶, 张勇, 刘雪梅
2018, 38(4): 551-558.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09
摘要
(
796
)
PDF
(1745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隆得到了一个白桦纤维素合成酶基因(
CESA
7)GenBanK登录号(EU591531)启动子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发现该启动子含有多个不同功能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叶片形态发育元件等,推测该启动子在白桦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将
BpCESA
7启动子克隆至带有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命名为proBpCESA7-121-GUS,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侵染白桦和拟南芥,然后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BpCESA
7基因启动子的组织表达特性。结果在白桦的根、茎、叶和拟南芥的根,叶,萼片、雌蕊中检测到了GUS活性,说明
BpCESA
7基因启动子具有启动子活性,并且在白桦的根和叶中染色最深,表明
BpCESA
7基因在白桦根和叶中表达量较高,并且其存在组织表达特异性。
黑暗条件下褪黑素对栀子叶片类黄酮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王荣, 成梦琳, 刘慧娜, 赵大球, 陶俊
2018, 38(4): 559-567.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0
摘要
(
972
)
PDF
(1947KB) (
5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栀子叶片为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与液相色谱技术来研究黑暗条件下褪黑素对栀子叶片类黄酮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褪黑素不仅延缓了栀子叶片的黄化,而且主要通过抑制类黄酮等生物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减少类黄酮积累来延缓叶片黄化,这对黑暗胁迫下延缓栀子叶片的黄化提供实际指导,也为利用褪黑素对叶片黄化的控制与延缓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3种速生树种落叶水浸提液对走马胎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周泽建, 刘妮妮, 伍冰倩, 张红, 赵珩
2018, 38(4): 568-57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1
摘要
(
992
)
PDF
(1347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药复合种植的关键在于科学理解造林树种与药材之间是否具有增益效应,其中避免化感抑制是重要方面之一。本研究选择以民族药用植物—走马胎(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为研究对象,探讨走马胎与3种速生树种尾叶桉(
Eualyptus urophylla
S.T.Blakely)、湿地松(
Pinus elliottii
Engelm.)和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复合种植中存在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桉树落叶水浸提液降低了走马胎株高至少2.59%,对走马胎幼苗的株高有显著性抑制作用(
P
<0.05),对走马胎幼苗的根长、地下部分干重以及生物量有极显著性抑制作用(
P
<0.01),且随着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增强。湿地松落叶水浸提液对走马胎幼苗的株高、根长以及地上部分干重出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的双浓度效应,而对走马胎幼苗的基径、地下部分干重以及生物量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浓度效应;杉木落叶水浸提液对走马胎幼苗生长的影响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浓度效应现象。综合各项指标得出:走马胎与桉树之间存在较强的负化感效应,而走马胎与湿地松或杉木之间存在“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
紫花曼陀罗幼苗中紫色异细胞分布特征及其形态建成影响条件的初步研究
李娜, 慕小倩, 雷琼
2018, 38(4): 575-582.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2
摘要
(
1054
)
PDF
(2126KB) (
4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植物显微技术观察了幼苗期紫花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L.var.
tatula
Torrey)中紫色异细胞的分布及不同温度与光照下培养的紫花曼陀罗幼苗茎中紫色异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差异。结果:(1)紫花曼陀罗中紫色异细胞分布在茎与叶地上器官中,根中则不存在。(2)强光和高温下培养的紫花曼陀罗幼苗茎中紫色异细胞的颜色明显加深、透明度下降,细胞间隙减小;而弱光和低温下其形态特征表现与上述相反。(3)强光处理下紫色异细胞横切面积、纵切长度以及数量均显著增加(
P
<0.05);弱光下该异细胞横切面积、纵切长度均显著减少(
P
<0.05),但数量显著增加(
P
<0.05)。(4)高温处理下紫色异细胞横切面积、纵切长度以及数量均显著增加(
P
<0.05);低温下该异细胞仅数量显著增加(
P
<0.05),其横切面积、纵切长度虽减小但变化差异性不显著(
P
<0.05)。结论:紫花曼陀罗中紫色异细胞的形态建成受光照和温度影响,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L.)变种紫花曼陀罗(
D.stramonium
L.var.
tatula
Torrey)各营养器官中进化出紫色异细胞对其更好地适应光照和温度等生态环境变化有积极作用。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森林细根生物量的研究
刘岩, 毛子军
2018, 38(4): 583-589.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3
摘要
(
818
)
PDF
(1244KB) (
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旱生演替系列的蒙古栎次生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中生演替系列的枫桦次生林和枫桦红松林、湿生演替系列的白桦次生林和云冷杉红松林这6种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取样法对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变化、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1)3种演替系列总细根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
P
<0.05)。中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高,平均达8.56 t·hm
-2
,其次是旱生演替系列8.18 t·hm
-2
,湿生演替系列生物量最低,为5.79 t·hm
-2
;(2)对于不同演替系列细根生物量垂直变化,在阔叶红松林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森林细根生物量逐渐增加,且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降低,拟合效果均达显著水平(
P
<0.05),中根和粗根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大;(3)在小兴安岭地区,6块林地不同径级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C和全N、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
P
>0.05),而土壤pH值与细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性(
P
>0.05)。
51个红松子代家系苗期生长变异研究
赵光浩, 冷伟伟, 张腾, 许莲顺, 金星, 冯亮, 李宏斌, 赵曦阳
2018, 38(4): 590-596.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4
摘要
(
880
)
PDF
(1079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选育生长快、成活率高的优良红松子代家系,以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林场的51个红松初级种子园子代家系为材料,对其苗高、地径、成活率及存活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4年生地径的区组与家系交互作用外,各性状在家系间均达显著差异水平(
P
<0.05);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85%~29.89%;各性状的遗传力较高,除4年生地径(0.34)和存活率(0.37)外,遗传力均超过0.50,属于高遗传力;高变异系数,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利用布雷津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51个红松子代家系进行评价,以10%的入选率,PK29、PK38、PK21、PK37和PK48五个家系入选。入选家系4年生苗高和地径平均值分别为29.26和0.93 cm,分别比总平均值高3.51和0.06 cm,遗传增益分别为10.08%和2.33%。本研究可以为红松优良家系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材料。
钙试剂处理对早期榛子果实发育与成果率的影响
陈龙涛, 杨博文, 王迎男, 樊明寿
2018, 38(4): 597-603.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5
摘要
(
884
)
PDF
(1294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钙试剂处理对早期榛子果实发育与成果率的影响,为榛子果实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在榛子的盛花期进行CaCl
2
及EGTA喷施处理,T1处理:浓度为20 mmol·L
-1
CaCl
2
,T2处理:浓度为20 mmol·L
-1
EGTA溶液,CK处理:清水作为对照。在花后30和35 d测定果实的直径及钙的含量。在果实成熟期对果簇的果实数量及果实败育率统计。结果表明:T1处理的两品种在花后30 d幼果直径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长了12.63%和14.13%,含钙量(Wt)分别提高了27.2%和44.63%;T2处理的幼果比CK处理分别减少了11.58%和13.04%,含钙量(Wt)分别降低9.74%和13.76%,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花后35 d T1处理的两品种幼果直径与CK处理比分别增长了10.94%和15.18%,含钙量(Wt)分别提高了25.13%和40.61%;T2处理的两品种幼果直径分别小于CK处理15.63%和13.39%,含钙量(Wt)分别降低26.8%和26.06%,且均达到显著差异。两品种幼果含钙量与成熟后果簇的平均果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熟后的平均果实败育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超声辅助提高长春花毛状根诱导效率及转基因毛状根构建
贾姗姗, 王燕燕, 于放
2018, 38(4): 604-61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6
摘要
(
967
)
PDF
(1502KB) (
4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不同菌种、不同诱导部位、不同培养基以及不同的诱导方法对长春花进行毛状根诱导基础上,尝试改变侵染用试剂以及超声辅助的新方法,通过比较毛状根诱导效率以及毛状根的形态差异,筛选最优的长春花毛状根诱导方法与条件,并建立转基因毛状根体系。最终以C58C1为侵染用菌株,以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材料,1/2 MS培养基为诱导培养基,预培养时间为2天,使用共培养缓冲液侵染,5 s超声辅助为诱导最优的诱导方法,成功获得乳白色、较为浓密的、无向地性并且多分枝的毛状根,并应用此条件成功构建转
GUS
基因的毛状根,为以后代谢调控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以及长春花中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调控奠定基础。
珠子参中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对皂苷生物合成的影响研究
刘美佳, 于怡琳, 姜森, 张翔, 刘迪秋, 葛锋
2018, 38(4): 611-618.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7
摘要
(
950
)
PDF
(1733KB) (
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珠子参作为名贵中草药已有上千年应用历史,珠子参皂苷是珠子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由达玛烷型和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组成。目前,对珠子参皂苷的生物合成了解甚少,有必要开展与皂苷合成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已有报道表明,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可能是植物中皂苷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克隆了珠子参FPS基因(
PjFPS
)的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基于
PjFPS
序列构建了珠子参过表达载体pCAMBIA2300s-
PjFPS
,将其转化到珠子参细胞中,成功获得阳性转基因细胞;测定了阳性细胞系中
PjFPS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PS酶活、皂苷以及植物甾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珠子参细胞相比,
PjFPS
转基因珠子参细胞系中,
PjFPS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PS酶活以及皂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由于皂苷合成代谢流的增加,也促进了相关重要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在效果最好的阳性细胞中,
PjFPS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FPS酶活、皂苷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2、4和3倍;同时,转基因细胞系的植物甾醇含量也有所升高。本研究通过对皂苷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调控实现了对皂苷生物合成的调节,为获得高效、稳定的珠子参皂苷合成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研究简报
短瓣金莲花种子无菌萌发与幼苗快繁技术初探
周芳, 徐剑秋, 安娟艳, 蒋洪毛, 王珍熹, 张天星, 李开隆
2018, 38(4): 619-624.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8
摘要
(
908
)
PDF
(1220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野生短瓣金莲花种子为材料,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培养基类型及激素组合对短瓣金莲花根茎部位形成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及生长的影响,建立无菌播种及组培快繁体系,为短瓣金莲花快繁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用600 mg·L
-1
GA
3
溶液浸泡48 h后并用0.1% HgCl
2
溶液灭菌20 min的种子发芽效果最好;(2)适宜于增殖的培养基配方为MS+0.5 mg·L
-1
6-BA+0.1 mg·L
-1
NAA;(3)适宜于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不添加激素的MS。
匀浆法提取沙枣果总黄酮工艺研究
张圆圆, 孟永斌, 徐蕾, 贾楠, 孟庆焕, 项凤影, 路祺
2018, 38(4): 625-631.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19
摘要
(
900
)
PDF
(1584KB)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枣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肺热咳嗽等疾病。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沙枣植物资源,本研究通过传统水浴提取法和匀浆提取法的单因素对比实验,确定了匀浆法提取沙枣果总黄酮的提取方案。通过正交优化,获得匀浆法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5%、料液比1∶30 g·mL
-1
、匀浆时间5 min。在优化工艺条件下,沙枣果总黄酮的得率为6.57%。本研究为沙枣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高等植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研究进展
于婷婷, 倪秀珍, 高立宏, 韩国军, 朱长甫, 盛彦敏
2018, 38(4): 632-640.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8.04.020
摘要
(
1521
)
PDF
(1654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青素苷是影响植物花瓣呈色的重要色素,而花色是决定花卉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花青素苷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是花青素苷生物合成下游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的酶。因此,DFR在高等植物花色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形成花青素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点。DFR对3种二氢黄酮醇底物具有选择特异性,但决定DFR底物特异性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该文简单概述了花青素苷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转录调控机制,并结合作者的工作重点综述了DFR的底物特异性以及克隆的DFR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