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9-15
    论文
    华西毛茛属五新种
    王文采
    2015, 35(5):  641-64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1
    摘要 ( 774 )   PDF (1077KB) ( 17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自我国西部发现的毛茛属五新种,大邑毛茛、铜仁毛茛、舟曲毛茛、崇州毛茛和共和毛茛,并分别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海南凤丫蕨属的分类订正
    张钢民1;董世勇2;张宪春3
    2015, 35(5):  647-65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2
    摘要 ( 988 )   PDF (1064KB) ( 6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凤丫蕨属(Coniogramme)隶属广义凤尾蕨科(Pterdidaceae)的珠蕨亚科(Cryptogrammoideae),分类极其混乱。本文在原始文献和标本考证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考察,对海南凤丫蕨属的分类进行了订正。承认海南有该属植物3种:海南凤丫蕨(C.macrophylla Blume Hieron.)、普通凤丫蕨(C.intermedia Hieron.)和凤丫蕨(C.japonica Thunb. Diels)。将C.merrillii Ching和披针凤丫蕨(C.lanceolata Ching ex K.H.Shing)并入C.macrophylla作为异名处理;首次报道凤丫蕨在海南的分布,并对其它两种在海南的分布进行了补充。
    琴叶风吹楠(肉豆蔻科)分类学位置再研究
    吴裕1;毛常丽1;张凤良1;杨晓玲1;曾建生1;段安安2
    2015, 35(5):  652-65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3
    摘要 ( 938 )   PDF (1389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 Hu)自1963年命名发表以来,其分类学位置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中国野生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11个种为材料,从形态学、油脂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对琴叶风吹楠分类学位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琴叶风吹楠与H.macrocoma ssp. prainii的形态特征高度一致,与中国风吹楠属其它类群,以及红光树属和肉豆蔻属植物在形态学和油脂化学方面存在决定性差别,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支持将H.pandurifolia并入H.macrocoma ssp. prainii,以H.macrocoma为模式种建立Endocomia属,琴叶风吹楠的学名变更为Endocomia macrocoma(Miq.) de Wilde ssp. prainii(King) de Wilde。
    澳洲杨(Homalanthus populifolius Graham)种皮气孔的发现与种皮气孔的进化学意义
    鲁彦君1;Thomas Stützel2;康永祥1;王利兵3;于海燕3;张鑫1*
    2015, 35(5):  660-66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4
    摘要 ( 1133 )   PDF (1072KB) ( 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皮气孔是一类较少见的生物学特征,是位于种子外种皮表面的一种气孔类型。本文首次报道了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北和北部的大戟科澳洲杨属植物澳洲杨(Homalanthus populifolius Graham)的种皮气孔,并与其叶背气孔形态进行了比较。同时从国内外种皮气孔的研究历史、结构、发育、生理功能与进化学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总结,总结种皮气孔在水分吸收与气体交换方面的生理功能,推测种皮气孔可能是叶片结构转变为外珠被后的残存这一结论的可能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金粉蕨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基于5种叶绿体DNA序列片段
    窦平1;杨文利2;赵冉冉1;张钢民1*
    2015, 35(5):  665-67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5
    摘要 ( 928 )   PDF (1326KB) ( 6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粉蕨属(Onychium Kaulfuss)隶属广义凤尾蕨科中的凤尾蕨亚科。迄今为止,该属属下分组及种间界定等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选取5个叶绿体DNA 序列片段 (rbcL/atpA/matK/trnL-trnF/trnG-trnR),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金粉蕨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金粉蕨属的9个成员被分置于两大支上。其中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Thunberg) Kunze)、西藏金粉蕨(O.tibeticum Ching & S.K.Wu)、木坪金粉蕨(O.moupinense Ching)、湖北金粉蕨(O.moupinense var. ipii(Ching) K.H.Shing)、栗柄金粉蕨(O.japonicum var. lucidum(D.Don) Christ)、黑足金粉蕨(O.cryptogrammoides Christ)、繁羽金粉蕨(O.plumosum Ching)聚为一支;而金粉蕨(O.siliculosum(Desvaux) C.Christensen)和蚀盖金粉蕨(O.tenuifrons Ching)则聚为另一支,可为该属的属下分组提供分子系统学证据;(2)野雉尾金粉蕨与栗柄金粉蕨在系统树中并没有聚在一起,而是被其它类群分割开来,不支持将后者作为野雉尾金粉蕨的变种,建议将栗柄金粉蕨提升为种的等级;(3)系统树上木坪金粉蕨与湖北金粉蕨的样本聚在一个细支上,支持《中国植物志》将湖北金粉蕨作为木坪金粉蕨变种的分类处理;(4)西藏金粉蕨与野雉尾金粉蕨聚在一起,并得到较高的支持,说明两者的关系近缘。
    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地区十种藓类植物叶尖的微形态观察
    曾健1;吴玉环2;王虹1*;艾菲热?阿布都艾尼1;陈秋艳1
    2015, 35(5):  672-67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6
    摘要 ( 932 )   PDF (1394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地区生长的10种藓类植物的叶尖(毛尖)的形态、齿(刺毛)、疣、角质层纹饰等微结构进行观察,其中电镜观察结果均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10种藓类植物叶尖的顶尖细胞和边缘细胞大部分都是透明的,并且细胞壁厚,细胞腔大;而叶尖边缘内卷、粗糙,细胞壁厚,干时细胞壁上下或侧面凹陷,其上有较多的小孔,这些都是明显耐旱特征,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及抵御长期寒冷、反射太阳辐射对其伤害,叶尖的类型对苔藓植物科、属级的分类意义不大,但其微形态如叶尖细胞及边缘细胞的形状、数目、细胞壁的凹陷程度以及其上角质层纹饰、乳突的微形态在同属的不同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属下种间的鉴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葡萄风信子叶片及花器官组织培养研究
    马阳阳1;罗艳君1;李亚娟1;岳钉伊1;冯嘉玥1,2*
    2015, 35(5):  679-68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7
    摘要 ( 868 )   PDF (994KB) ( 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4种葡萄风信子Muscari armeniacumMuscari aucheri ‘Dark Eyes’、Muscari aucheri ‘Ocean Magic’、Muscari azureum的叶片以及M.aucheri ‘Dark Eyes’的花器官为外植体,进行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的研究,建立了葡萄风信子的组织培养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葡萄风信子抽梗期叶片最适升汞灭菌时间为7 min;筛选出四种品种的叶片最佳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均为:MS+2,4-D 0.5 mg·L-1+TDZ 0.1 mg·L-1;同一叶片不同部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叶片基部、叶片中部、叶片尖端;M.aucheri ‘Dark Eyes’品种的花器官出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花梗、花瓣、花药;筛选出M.aucheri ‘Dark Eyes’花药的最佳诱导培养基:MS+2,4-D 0.1 mg·L-1+6-BA 0.5 mg·L-1
    欧洲鹅耳枥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研究
    金建邦1,3;程龙霞1,3;施曼1,3;祝遵凌1,2,3*
    2015, 35(5):  684-69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8
    摘要 ( 885 )   PDF (1465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欧洲鹅耳枥带芽叶片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种类及其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 mg·L-1 2,4-D的出愈率最高为96.76%;0.5 mg·L-1 IBA处理的出愈率为97.22%;0.5 mg·L-1 NAA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95.03%。而WPM+0.5 mg·L-1 BA+0.1 mg·L-1 NAA+0.5 mg·L-1 IBA的出愈率为92.83%,WPM+0.5 mg·L-1 BA+0.5 mg·L-1 NAA+0.01 mg·L-1 IBA的出愈率为96.44%,而且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量要优于单一激素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因此最适合作为欧洲鹅耳枥叶片的诱导培养基。WPM+BA 2.0 mg·L-1+KT 2.0 mg·L-1+NAA 0.05 mg·L-1组合愈伤组织增殖效果最好,最适合欧洲鹅耳枥叶片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WPM+BA 0.5 mg·L-1+NAA 0.1 mg·L-1+2,4-D 0.1 mg·L-1组合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效果最好,分化率达13.54%。
    过表达ThVHAc1对拟南芥V-ATPase各亚基表达的影响
    杨桂燕1,2;郭宇聪1;赵玉琳1;张凤娇1;高彩球1*
    2015, 35(5):  692-69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09
    摘要 ( 591 )   PDF (679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V-ATPase是多亚基复合蛋白,其c亚基负责V-ATPase的组装及质子通道的形成。本研究拟分析盐胁迫下过表达ThVHAc1基因拟南芥V-ATPase各亚基的表达,探讨过表达外源c亚基对拟南芥V-ATPase全酶响应盐胁迫表达模式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盐胁迫下,过表达外源ThVHAc1拟南芥V-ATPase 28个亚基的表达发生了明显改变,且拟南芥5个c亚基的表达均不同程度的被抑制。表明外源ThVHAc1基因能影响拟南芥V-ATPase各亚基的表达以调节V-ATPase全酶的活性,但各亚基的表达模式与V-ATPase活性非简单对应关系,各亚基互相协调决定V-ATPase活性。
    ‘哲引3号’ב北京杨’杂交子代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
    黄振1,2;李赟1,2;李媛1,2;王沛琦1,2;康向阳1,2*
    2015, 35(5):  696-70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0
    摘要 ( 743 )   PDF (1798KB) ( 4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固—液—液—固”培养方法,分别以[‘哲引3号杨’(Populus pseudo-simonii×P.nigra ‘Zhenyin3#’)ב北京杨’(P.×beijingensis)]杂交子代的种子、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开展了多个杂交子代悬浮细胞系建立和培养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基因型的种子愈伤诱导率差异显著,不同基因型的子叶、下胚轴愈伤诱导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的初始悬浮细胞系密实体积差异均显著。(2)采用静置分层和细胞筛双层过滤结合的方法能把游离胚性细胞从初始悬浮细胞系中分离出来,不同基因型来源的游离胚性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3)种子和子叶来源的胚性悬浮细胞系能在不含NH+4的液体培养基中诱导出球形愈伤,这些愈伤薄片能在含有CPPU的分化培养基上实现植株再生,最后共获得了20个基因型的来自种子球形愈伤的再生植株和另外20个基因型的来自子叶球形愈伤的再生植株。
    喜树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诱导子对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王玲丽1,2;刘文哲2*
    2015, 35(5):  704-70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1
    摘要 ( 722 )   PDF (515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分别对喜树营养器官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筛选红色、黄色和褐色3个不同的细胞系;运用HPLC法测定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的含量,并在培养基中外加诱导子,分析其对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幼叶所诱导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相对高于其它,红色和黄色的细胞系在不同的外植体中其喜树碱含量均高于褐色的细胞系。但从整体看来,愈伤组织中喜树碱的含量远远低于原植物中的含量。外加诱导子对愈伤组织中喜树碱的含量有影响,浓度为0.1 mg·L-1,1 mg·L-1的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提高,0.1 mg·L-1的水杨酸对喜树碱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茉莉酸甲酯的影响不大;浓度为3 mg·L-1,5 mg·L-1的水杨酸处理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降低;3 mg·L-1的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降低,5 mg·L-1处理的愈伤组织中未检测到喜树碱。
    胞外H2O2及NADPH氧化酶参与了铜胁迫对植物细胞死亡的诱导
    冯汉青;白晶月;管冬冬;贾凌云;孙坤
    2015, 35(5):  710-71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2
    摘要 ( 759 )   PDF (1022KB) ( 5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烟草悬浮细胞BY-2(Nicotiana tabacum L.cv.Bright Yellow-2)为材料,探讨了在铜离子胁迫下植物细胞死亡发生过程中胞外H2O2及NADPH氧化酶所扮演的角色。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外源CuCl2浓度的上升(从0~700 μmol·L-1),细胞死亡水平不断上升,且胞外H2O2的水平也不断增加。在300 μmol·L-1的CuCl2诱导细胞死亡的过程中,加入H2O2清除剂N-N-二甲基硫脲(DMTU)降低了胞外CuCl2胁迫下H2O2含量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细胞死亡水平的上升,这一观察表明了铜离子胁迫所导致的细胞死亡的发生和胞外H2O2的增加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300 μmol·L-1 CuCl2的胁迫导致了NADPH氧化酶活性的显著性上升,而加入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二亚苯基碘,DPI,)则降低了CuCl2胁迫所导致的细胞死亡和胞外H2O2含量的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胞外H2O2和NADPH氧化酶参与了CuCl2对植物细胞死亡的诱导作用。
    原始阔叶红松林下红松、蒙古栎混合凋落叶分解特征及相互作用研究
    郭鲲1;刘瑞鹏1;张玲1,2;毛子军1*
    2015, 35(5):  716-72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3
    摘要 ( 899 )   PDF (1577KB) ( 8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凋落物网袋(litter bag)分解法,模拟红松(Pinus koraiensis)(以下用P表示)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以下用M表示)在不同演替阶段可能的组成比例(P、M/P1∶3、M/P1∶1、M/P3∶1、M)进行野外分解实验。分析不同比例的两种凋落叶混合的分解特征、相互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1.从质量损失率来看,与单种凋落叶分解情况相比,蒙古栎和红松凋落叶混合对凋落物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其中蒙古栎和红松(M/P)按1∶3混合分解最快,且随着蒙古栎凋落叶在混合比例中的增加,混合分解速率先减小后增大。2.从C、N元素动态看,C素在各处理的凋落叶主要表现为净释放,而N素在各处理中变现比较复杂,在各处理的红松凋落叶中表现为富集,而在各处理蒙古栎凋落叶中则表现为释放。蒙古栎凋落叶可以促进红松凋落叶C元素释放和N元素的富集,降低红松凋落叶的C/N比,促进红松凋落叶的分解。红松凋落叶能促进蒙古栎凋落物C元素释放,但对蒙古栎凋落叶N元素的释放作用不明显,对蒙古栎凋落叶的C/N比影响也并不一致。
    黑莓果实UGT78H2重组蛋白诱导的响应面优化与蛋白纯化
    陈清1;江雷雨1;王燕1;朱芳莉1;汤浩茹1*;王小蓉1,2
    2015, 35(5):  724-72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4
    摘要 ( 861 )   PDF (1306KB) ( 4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UGT78H2是从黑莓果实中新发现的一个植物糖基转移酶家族成员,获得重组蛋白是后续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应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重组蛋白的诱导条件(如诱导温度、IPTG浓度、菌液浓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构建了pET32a-UGT78H2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导入到BL21(DE3)pLysS细菌中;(2)经响应面优化,在29.5℃培养工程菌至菌液OD600=0.51,加入终浓度为0.4 mmol·L-1的IPTG诱导7.4 h,可获得最大量重组蛋白166.4 μg·mL-1(占总蛋白41.6%);(3)诱导时间和培养温度极显著地影响重组蛋白表达量,诱导剂IPTG和诱导前菌液浓度之间的交互效应显著影响重组蛋白的表达;(4)获得的带S-tag和His-tag的UGT78H2重组蛋白分子量为67.9 kDa,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Ni-NTA柱纯化,成功获得了重组蛋白。以上结果为进一步采用酶学方法进行UGT78H2蛋白功能鉴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杜鹃红山茶叶片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徐斌1;彭莉霞2;杨会肖1*;潘文1;张方秋1
    2015, 35(5):  730-73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5
    摘要 ( 757 )   PDF (945KB) ( 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杜鹃红山茶基因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37个杜鹃红山茶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对14个叶片的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4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30%~47.00%,平均变异系数为18.52%,表明杜鹃红山茶叶片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叶长与叶形指数间的相关性系数达0.967,叶面积与叶片干重的相关性系数为0.942,叶柄长和叶柄长/叶长的相关性系数为0.828。14个性状可以综合为5个主成分,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表明这些性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系统聚类将37个杜鹃红山茶无性系划分为5个组。
    不同干扰条件下红豆树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
    张群芳;彭培好*;王娟;刘贤安
    2015, 35(5):  735-7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6
    摘要 ( 939 )   PDF (1272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中国特有种,兼具材用、药用、园艺观赏及科学研究等价值,但是日益严重的干扰对红豆树种群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基于红豆树胸径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了受干扰程度不同的3个红豆树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及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结果显示:受严重干扰的种群幼苗严重不足,种群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近年来受中度干扰的种群幼苗个体数占绝对优势,为各级数量的7877%;长期受轻微干扰的种群年龄级结构表现出为稳定的特征。这3个种群生命表最大的差异在于受干扰最严重种群的第Ⅰ龄级和第Ⅱ龄级的死亡率为负,这说明其幼苗库不足。存活曲线都存在波动,长期受轻微干扰的种群死亡率变幅最小。研究认为,红豆树种质资源和分布面积都有所减少,应加强科学研究和保护,进行适度干扰,使种群朝着进展演替的方向发展。
    香蕉束顶病毒nsp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及自激活验证
    王祥;张秀春;余乃通;梁洁;周朋;刘志昕*
    2015, 35(5):  741-74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7
    摘要 ( 957 )   PDF (1089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DNA6编码的核穿梭蛋白(nuclear shuttle protein,NSP)在病毒的侵染、复制、运输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BBTV DNA6与寄主香蕉蛋白的互作,本实验利用两对引物的PCR扩增得到BBTV -nsp片段,混合各自PCR产物进行熔化退火可得到1/4两端含有EcoRⅠ和BamHⅠ的酶切位点序列的DNA产物,将目的片段连接到酵母双杂交系统的pGBKT7诱饵载体中,成功获得pGBKT7-nsp,并将重组质粒pGBKT7-nsp转化入Y2H Gold酵母菌株中进行毒性检测和自激活验证。结果表明,pGBKT7-nsp没有自激活活性,同时对酵母细胞也无毒性,符合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要求,可用于下一步的蛋白互作实验。
    PEG6000胁迫下长春花叶片生物碱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
    刘英;李德文;孟庆焕;张衷华;段喜华*
    2015, 35(5):  746-75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8
    摘要 ( 968 )   PDF (1023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幼苗(45 d)为材料,采用温室水培法,设定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glycol,PEG6000)胁迫处理,通过分析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相对含水量的变化,选定35%(V/V)浓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结果显示,干旱处理12~24 h,叶片中碱性POD活性明显增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表明,干旱处理下,叶片中文多灵和长春质碱含量逐渐升高且高于对照,然后下降;处理12~24 h,长春碱含量逐渐升高,24 h达到峰值(0.17 mg·g-1 FW±0.003 6)。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胁迫处理3 h,生物碱合成途径中3个基因(TdcStrDat)表达均相对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PEG6000干旱胁迫下,长春花叶片中Tdc基因表达与长春质碱含量变化正相关,POD的活性与长春碱含量变化正相关(P<0.05)。
    层次分析法在河北省太行山区植被恢复植物种类筛选中的运用
    严慧玲1,2;刘东明2*;李作恒2;陈红锋2;王丙兴3;赵文忠2;王俊2
    2015, 35(5):  751-75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19
    摘要 ( 976 )   PDF (1793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种类筛选是营造水土保持林及其它林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举措。本文以河北邢汾高速公路沿线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植物种类的筛选为目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选定的19个指标因子进行分析,并对边坡沿线乔、灌、草89种植物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选定10个主要指标因子,就不同海拔段筛选的植物种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各海拔段内,耐旱性所占权重值最大,耐寒性所占权重值变化最大;(2)综合性状评价等级为Ⅰ级的草本植物有11种,Ⅱ级有12种;灌木中Ⅰ级有8种,Ⅱ级有13种;乔木中Ⅰ级有6种,Ⅱ级有5种。
    不同植物种植对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与细根生长的影响
    魏晨辉1;沈光1,2;裴忠雪1;任蔓莉1;路嘉丽1;王琼1;王文杰1*
    2015, 35(5):  759-76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20
    摘要 ( 952 )   PDF (1221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作用深度一直是土壤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但是对松嫩平原退化盐碱地的相关研究匮乏。以肇东实验林场为研究对象,对8种植被类型的3个土层0~60 cm进行采样,共测定13个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对根系密度、土壤pH、速效磷含量、土壤含水量、电导率、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前3个在不同土层的种间差异显著不同,而其余4个指标在60 cm土壤内种间差异一致。具体表现为:0~40 cm水曲柳根系密度最大,但在40~60 cm草地根系密度最大;黄檗的pH值在0~20 cm最大,但是在40~60 cm最小,而草地的pH值在20~60 cm均大于其他植物种类;速效磷含量在0~20、40~60 cm均是樟子松最小,但在20~40 cm层樟子松速效磷含量最高。草地土壤含水量26.7%,显著高于其它,是落叶松的1.8倍,其土壤电导率为503.4 μs·cm-1,明显大于其它各植被类型;杨树、樟子松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黄檗、榆树、草地和水曲柳;土壤全氮含量最低的樟子松和杨树仅为草地的72.3%。所有其他养分包括全磷、全钾、速效钾不同植被间没有差异。上述结果说明,与原有植被草地相比,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壤造林虽然能降低盐碱化,但同时对水分消耗较大,造林各个树种对土壤养分消耗相差不大,多体现在有机碳和氮。这些发现可为今后该地区种间差异比较、土壤肥力评价、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等研究提供指导。
    松嫩平原沙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相关指标的影响
    任蔓莉;魏晨辉;裴忠雪;路嘉丽;王琼;王文杰*;祖元刚
    2015, 35(5):  765-77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21
    摘要 ( 977 )   PDF (1431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嫩平原沙土区严重退化,不同植被对土壤影响的数据有助生态恢复,但相关数据匮乏严重。本研究以松嫩平原核心区新店林场的农田、草地、杨树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榆树林等6种植被为研究对象,采集三层(0~20、20~40和40~60 cm)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电导率、有机碳、碱解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及根系密度、根系含水量。结果如下:6种植被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显著影响了13个指标中的8个指标(根系密度、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pH、土壤电导率、全氮、根系含水量、有机碳),其中根系密度植被间差异在不同土层显著不同(交互作用,P<0.05),而其它7个指标在不同土层的种间差异基本一致(交互作用,P>0.05)。与林地和农田相比,草地具有最大的根系生物量,达到农田的1.8倍,是4种林分平均值的1.4倍。容重、土壤含水量、pH、土壤电导率值均草地最高,林地最小。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受根系密度和容重影响明显,土壤氮除了受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外,还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上述结果说明草地对于表层土壤生物固着明显,而人工造林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盐碱但增加耗水,这些结果对于西部沙土区通过植被恢复来实现土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
    不同林分密度下川北白云山地区喜树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
    郝建锋1,2;王德艺1;李艳1;姚小兰1;张逸博1;朱云航1;齐锦秋1,3
    2015, 35(5):  772-77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22
    摘要 ( 954 )   PDF (1458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以四川绵竹白云山喜树人工林为对象,设置高密度、低密度样地各4块,分析喜树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和多样性水平(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wienner指数H值、Simpson指数H′值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值)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高密度下,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均呈偏峰型;在低密度下,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均呈山峰型。(2)高、低密度下喜树人工林乔木层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林下植被对密度变化的响应不同,高密度下的草木层多样性较高,低密度下的灌木层多样性较高。
    中国楤木根皮多糖的微波提取工艺优化及单糖组分分析
    王一峰;侯宏红;靳洁;赵博;曹家豪;李筱姣
    2015, 35(5):  779-78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23
    摘要 ( 2847 )   PDF (1421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中国楤木根皮多糖(ACP),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影响ACP得率的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微波功率4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为40 min,温度为50℃,料液比为1∶30(g·mL-1),微波功率400 W,多糖得率为15.189%。粗多糖经Sevage法脱蛋白、透析处理后,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得出ACP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采用体积排阻色谱-光散射联用法测得ACP的分子量为:Mn=5.259×105 g·mol-1。ACP经水解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发现, ACP是由D-阿拉伯糖、D-葡糖糖、D-半乳糖三种单糖组成,相对摩尔比为:4.67∶76.44∶18.18。
    重度盐碱地改良后土壤离子含量及粒径变化研究
    邢莹莹1,2;李占君1,2;祖元刚1,2;杨逢建1,2*
    2015, 35(5):  786-79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24
    摘要 ( 939 )   PDF (1051KB) ( 7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黑龙江省肇东市重度盐碱地作为研究对象,对采用小穴改良“一字沟”觅食丘式原位修复、小穴改良“十字沟”觅食台式原位修复和小穴改良“井字沟”觅食坛式原位修复的方法进行改良后的土壤离子含量及其土壤粒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不同改良措施后土壤离子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壤活性铝含量、交换性钙、镁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含量均显著降低;扫描电镜下土壤颗粒化效果明显,破碎化程度提高,孔隙度显著增加。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种不同的盐碱地改良措施使土壤组成和物理结构均显著不同于原有盐碱基质,土壤盐碱性得到有效改善。
    漂白前后塔拉纤维剩余物的酶动力学分析
    路祺1,2;彪林海1,2;徐蕾1,2;孟永斌1,2;祖元刚1,2*;聂思铭1,2;孟庆涣1,2
    2015, 35(5):  791-79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25
    摘要 ( 574 )   PDF (785KB) ( 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塔拉纤维剩余物和漂白塔拉纤维剩余物的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对底物样品浓度倒数和酶促反应速度倒数作图构建米氏方程,通过计算两种底物的Km值,即塔拉纤维剩余物Km为12.73 mg·mL-1,漂白塔拉纤维剩余物Km为192 mg·mL-1,表明塔拉纤维剩余物比漂白后的塔拉纤维剩余物更适合做纤维素酶的酶解底物;红外光谱图分析表明漂白塔拉纤维剩余物中木质素成分含量明显降低。
    木质素柴油制备工艺优化与理化性质评价
    李汶罡;孙晓莉;葛云龙;赵修华;祖元刚*
    2015, 35(5):  795-80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5.026
    摘要 ( 717 )   PDF (1169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一种新型木质素柴油的制备工艺优化方法及其理化性质评价。根据添加木质素的比例、乳化剂的添加量和等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分别选择添加木质素的量为总质量2%、3%和4%的比例,以乳化剂的用量为4%、5%和6%,HLB为8.3、8.8和9.3以及0.2、0.3和0.4 g的助乳化剂用量的不同等条件为水平标准,配制了多种不同比例的乳化油,最终筛选乳化条件为:HLB值为9.3,乳化剂的用量为6.0%,助乳化剂的加入量为1.2%,乳化温度为室温,乳化时间2 min。同时还针对氧化安定性、含硫量、酸度、10%蒸余物残炭、铜片腐蚀、机械杂质、运动粘度、凝点、闪点(闭合)、十六烷值、馏程、密度十二项指标进行了国家标准检测均高于GB 252-2000轻柴油的国家标准。其中木质素柴油的十六烷值均到了46.1和48.8,远远超过了45的国家标准;这对开发柴油的替代燃料,缓解燃料供需紧张矛盾,降低燃料消耗率等都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