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20
    论文
    甘肃乌头属二新种
    王文采
    2015, 35(4):  481-48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1
    摘要 ( 1432 )   PDF (405KB) ( 9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自甘肃发现的毛茛科乌头属二新种,合作乌头和莲花山乌头,并分别给出二种与其等近缘种的形态区别特征。
    中国银藓属(Anomobryum)的分类学研究
    刘永英1,2;王育水1;李琳2;赵建成2*
    2015, 35(4):  484-49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2
    摘要 ( 2942 )   PDF (1910KB) ( 8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形态学、解剖学、分子数据讨论了银藓属(Anomobryum)与真藓属(Bryum)及丝瓜藓属(Pohlia)的系统关系,确认银藓属为真藓科中的一个独立属。明确了银藓(Anomobryum julaceum(Schrad. ex G.Gaertn.,B.Mey.&Scherb.)Schimp.)和芽胞银藓(A.nitidum(Mitt.)Jaeg.)的有效种名,恢复了高山银藓(A.concinnatum(Spruce) Lindb.)有效种的地位。现已知中国分布有银藓属植物5种,分别是:银藓、高山银藓、芽胞银藓、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Mitt.)A.Jaeg.)和挺枝银藓(A.yasudae Broth.)。本文初步讨论了银藓属及各种的识别特征、有效种名和生境,并编制了中国银藓属分种检索表。所有研究的引证标本存放于河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HBNU),同时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标本馆(PE)。
    毛茛叶报春组一存疑种花粉形态的多样性研究
    刘小梅1;刘云云1;谢菲1;洪芳玲1;李治中1;闫浩1;邵剑文1,2*
    2015, 35(4):  494-49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3
    摘要 ( 965 )   PDF (1002KB) ( 5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分布于浙江西北部的毛茛叶报春组(sect. Ranunculoides)一存疑种5个居群共50个植株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该存疑种的花粉形态特征在种下具高度多样化,根据萌发孔类型、数量及组成的不同,其花粉可划分为多沟型、沟多孔少型、孔多沟少型、散孔型和环沟型5种类型;而且居群间花粉的大小及花粉类型的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同一个植株或同一个花粉囊的花粉也可能具有多种类型的花粉。本文进一步证明了花粉形态特征在种内可能存在多样化的现象。花粉形态特征支持该存疑种为一个独立的新物种,它很可能是由具多沟型和散孔型花粉的亲本杂交进化而来。
    重金属铅对3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汪盛;刘恩德;夏漪;戴锡玲*
    2015, 35(4):  499-50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4
    摘要 ( 1025 )   PDF (1079KB) ( 6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重金属铅对水蕨、中华桫椤和扇蕨孢子萌发及其对水蕨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浓度的增加,水蕨、中华桫椤和扇蕨孢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在低于10-4  mol·L-1的环境中,水蕨孢子可以正常萌发;在低于10-5 mol·L-1的环境中,中华桫椤和扇蕨孢子能正常萌发;水蕨、中华桫椤和扇蕨的孢子都对铅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铅对水蕨配子体的发育存在一定影响,铅使水蕨配子体呈不规则的心脏形,多发育为雄配子体;精子器凹陷入原叶体边缘;配子体细胞中叶绿体分布不均匀。本研究为铅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筛选后备植物。
    彩色马蹄莲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杨柳燕1,2;王玉兵3;张永春1,2*;孙翊1,2
    2015, 35(4):  504-50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5
    摘要 ( 952 )   PDF (1158KB) ( 5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彩色马蹄莲品种‘Majestic Red’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彩色马蹄莲的胚珠为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和珠被绒毡层。大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为直线型或T型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成为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大孢子则退化,表明胚囊发育方式为单孢子发生的蓼型胚囊。观察到每个雄花花药多数,花粉囊呈蝶形,每侧有2个小孢子囊。花药壁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其中绒毡层为变形绒毡层类型。在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属于连续型,小孢子排列成十字形的四分体,成熟花粉则为二胞花粉粒。
    新疆野苹果不同地理分布与树龄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杨美玲;闫秀娜;于玮玮;龙鸿;阎国荣*
    2015, 35(4):  509-51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6
    摘要 ( 3809 )   PDF (1463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野苹果为材料,对不同居群及不同树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苹果叶片属于异面叶,由上表皮、栅栏组织、叶脉、海绵组织和下表皮组成;不同居群新疆野苹果叶片厚度及细胞排列方式有差异,巩留、额敏及托里的野苹果栅栏组织增厚,且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增大;新源的野苹果叶片及栅栏组织较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偏低;不同树龄新疆野苹果叶片厚度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呈变薄的趋势,多年生野苹果及野苹果“树王”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层数最少,厚度较薄。这些结果暗示新疆野苹果通过各部分结构的协调生长来保证光合作用效率,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生长状况。本研究为新疆野苹果原位保护、保育提供了实验依据。
    基于叶绿体DNA ndhA和nrDNA ITS序列变异分析栽培柿及其近缘种亲缘关系
    傅建敏1,2;梁晋军1,2;乌云塔娜1,2;梁玉琴1,2;孙鹏1,2;李芳东1,2*
    2015, 35(4):  515-52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7
    摘要 ( 984 )   PDF (1102KB) ( 9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柿属植物(Diospyros spp.)中与柿近缘的8种共30个基因型为试材,进行核糖体DNA(n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叶绿体DNA ndhA序列变异分析,并通过软件计算两个序列及合并后的进化模型,依据进化模型采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分析进化关系。为进一步弄清柿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和供试柿(Diospyros kaki Thunb.)种内分子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ndhA序列长度变异范围在1 492~1 511,14个信息位点;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在660~761,56个信息位点。ITS、ndhA和ndhA+ITS(ndhA和ITS合并)最适碱基进化模型分别为(TrN+I+G)、(F81+I)和(GTR+I+G)。综合ITS和ndhA序列分析表明:柿与油柿和云南野毛柿亲缘关系最近,与美洲柿和乌柿最远。(2)21份柿品种材料的ITS长度均为730,包括4个变异位点,据此4个变异位点对供试柿种内21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认为,ndhA和ITS能较清楚解释了柿与其近缘种间的亲缘关系,并通过柿品种ITS的差异位点分析鉴别出栽培柿种内的差异。
    胡杨叶片碳水化合物及可溶性蛋白特征与叶形变化和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
    李加好;冯梅;李志军*
    2015, 35(4):  521-52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8
    摘要 ( 3431 )   PDF (1635KB) ( 8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胡杨叶形变化及其碳水化合物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个体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叶形指数随着胡杨胸径(树龄)的增加以及树冠由基向顶方向而逐渐减小,与树高和胸径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没有关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以及树冠的不同垂直空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水平;叶片淀粉含量与胸径呈显著负相关,与叶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胡杨叶形变化不仅存在于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同时存在于树冠的不同垂直空间,胡杨的叶形变化(异形叶性)是因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出现的生物学特征。在胡杨叶形指数随个体发育阶段、树冠由基向顶方向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叶片淀粉含量随胸径增加、叶形指数减小和叶片宽度增加而减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叶形指数和叶片长度的减小而减少。胡杨叶片淀粉、可溶性蛋白代谢可能在其叶片长度和宽度变化中具有调节作用。
    17种桤木属植物的亲缘关系研究及模糊种鉴定
    饶龙兵1;杨汉波1;郭洪英2;段红平3;陈益泰1
    2015, 35(4):  528-53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09
    摘要 ( 1173 )   PDF (1443KB) ( 8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AFLP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指标,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对桤木属17个种57份材料进行了亲缘关系研究及一个模糊种鉴定。结果表明:7对引物扩增出369条带,其中346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3.77%;根据AFLP标记位点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782时,17种桤木属植物可分为4类,第一类为日本桤木(Alnus japonica);第二类为绿桤木(A.viridis)、意大利桤木(A.cordata)、欧洲桤木(A.glutinosa)、模糊种、四川桤木(A.cremastogyne)、江南桤木(A.trabeculosa)、斑点桤木(A.incana ssp.rugosa)、东北亚灰桤木(A.hirsuta)、台湾桤木(A.formosana)、日本特有桤木(A.firma)和裂叶桤木(A.sinuata);第三类为灰桤木(A.incana)、红桤木(A.rubra)及薄叶桤木(A.tenifolia);第四类喜马拉雅灰桤(A.nitida)和尼泊尔桤木(A.nepalensis)。根据形态学聚类分析,在距离为1.4时可分为三类,意大利桤木(A.cordata)单独为一类;日本桤木(A.japonica)、台湾桤木(A.formosana)、喜马拉雅灰桤木(A.nitida)、江南桤木(A.trabeculosa)和东北亚灰桤木(A.hirsuta);第三类包括模糊种、灰桤木(A.incana)、斑点桤木(A.incana ssp.rugosa)、裂叶桤木(A.sinuata)、红桤木(A.rubra)、欧洲桤木(A.glutinosa)、绿桤木(A.viridis)、四川桤木(A.cremastogyne)、薄叶桤木(A.tenuifolia)和尼泊尔桤木(A.nepalensis)。经形态特征和AFLP分析鉴定模糊种为欧洲桤木。形态学聚类与AFLP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桤木属植物遗传背景丰富,种的分子分类地位和形态学分类地位具有一定的差异。
    樱胚珠发育调控基因PrseSTK在单瓣与重瓣花中的表达比较
    刘志雄1,2;李凤兰2
    2015, 35(4):  535-53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0
    摘要 ( 967 )   PDF (1103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同源克隆方法,从日本晚樱(Prunus lannesiana)花芽中克隆出了PrseSTK基因的cDNA全长,GenBank登录号为GU332504。其包括1个共66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22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同源序列比对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rseSTK是拟南芥的STK同源基因,其编码蛋白的C末端拥有2个高度保守模体:AG motif Ⅰ和Ⅱ,属D类MADS-box转录因子。其在花器官中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表明,在单瓣‘大岛樱’中,PrseSTK主要在雄蕊和雌蕊中表达;但在重瓣品种‘普贤像’中,其在萼片、雄蕊和叶化雌蕊中均有表达。其在2个品种4轮花器官中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差异,并与拟南芥STK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也有一定的差别;其在花萼中的异位表达可能与重瓣品种萼筒异位子房的发育调控相关。
    TaLEA基因小黑杨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刘殿昆1;刘梦然1;李志新1;汪广宇2;李莹1;郑密1;刘桂丰1;赵曦阳1*
    2015, 35(4):  540-54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1
    摘要 ( 1226 )   PDF (1237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6年生的10个转TaLEA基因和1个非转基因小黑杨无性系为材料,对其生长量、干形、叶片性状、皮孔性状等15个指标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1个小黑杨无性系间各性状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处于1.92%~39.98%,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接近,重复力处于0.621~0.987,表明基因的转入对无性系各性状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黑杨生长量与干形性状、叶片性状、皮孔性状均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明多指标共同作用,控制植株生长发育;利用综合评定法,当入选率为10%,初步选出XL-1和XL-9等2个优良无性系,2个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分别比CK高16.55%和15.38%,比平均值高13.38%和19.46%,遗传增益分别为12.18%和17.42%。本研究为转基因杨树的良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西伯利亚蓼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基因PsnsLTP的功能分析
    李蔚1;曲春浦1;许志茹1,2;刘春1;刘关君1*
    2015, 35(4):  547-55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2
    摘要 ( 1071 )   PDF (1774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在农杆菌介导下,利用西伯利亚蓼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ROKII-PsnsLTP)对烟草进行遗传转化,经卡那霉素抗性分化筛选及PCR鉴定,获得6个转基因烟草株系。接种烟草炭疽病病菌和猝倒病病菌后观察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的表型差异,在NaCl、CdCl2、7.5% PEG6000的胁迫下进行表型观察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烟草相比,T1代转基因植株已具有较强的耐烟草炭疽病和猝倒病的能力;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丙二醛(MAD)含量显著降低,且幼苗具有较好的生长性状。由此证明,西伯利亚蓼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PsnsLTP增加了转基因烟草抵御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这些工作为深入研究PsnsLTP基因的抗逆机制提供了参考。
    东北帽儿山地区生长季大气氮湿沉降动态变化
    孙涛;李兴欢;刘瑞鹏;毛子军;李娜;韩营营;丁一阳;段喜华*
    2015, 35(4):  554-55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3
    摘要 ( 3493 )   PDF (1089KB) ( 5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雨量器收集降雨样品的方法,研究了帽儿山地区大气氮湿沉降的浓度、沉降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随降雨输入到该地区的大气氮沉降量为19.16 kg·hm-2,其中,NH+4-N、NO-3-N和溶解有机氮(DON)输入量分别占湿沉降量的52%、26%和22%,NH+4-N/NO-3-N沉降量接近2.0。降雨中NH+4-N对当地大气氮湿沉降输入量的贡献率最大,其平均浓度为1.59 mg·L-1。氮湿沉降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以5和9月氮浓度最高,7月最低。该区NH+4-N、NO-3-N和总氮(TN)湿沉降输入量与降雨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65、0.63和0.76,而DON输入量与降雨量相关性交差(P>0.05),其决定系数为0.24。
    武夷山地伯乐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林乐静1,2;金楚齐1;郑春豪3;周亚美1;周盈1
    2015, 35(4):  559-56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4
    摘要 ( 775 )   PDF (1086KB) ( 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为我国特有单型科珍稀濒危植物,具重要的科研价值。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武夷山脉分布的5个伯乐树天然种群和1个移栽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伯乐树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PPB:75.70%;HES:0.304 5;H:0.450 1),种群水平则较低(PPB:60.13%;HEP:0.238 1;H:0.347 5),MJY种群和BSZ种群分别是所有种群中遗传多样性最高和最低的。5个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Gst=0.218 1),原因可能源于伯乐树的繁殖方式及生境片段化,Mantel检验也证实了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626 7,P<0.05)。针对伯乐树种群遗传多样性现状,建议加强现有自然种群的就地保护,促进种群自然更新。
    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
    彭娓;李凤日*;贾炜玮;高慧淋
    2015, 35(4):  564-57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5
    摘要 ( 742 )   PDF (1468KB) ( 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1990~201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4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602块固定样地数据,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年均枯损木碳释放量、进界木碳储量、碳净增量的动态变化以及随立地质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各龄组碳释放量在0.133 7~0.484 1 t·hm-2·a,碳释放量随着龄组的增大而增大;进界木碳储量在幼龄林时较大,为0.128 2 t·hm-2·a,近熟林最小,为0.040 0 t·hm-2·a,其他龄组差异不大;碳净增量随着龄组的增大而减小,幼龄林、中龄林、近、成、过熟林分别为1.374 9、0.982 1、0.649 9、0.538 1、0.240 7 t·hm-2·a;相同立地质量条件下,各龄组碳释放量与林分密度成正比。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进界木碳储量减小,近熟林和过熟林规律不明显。除幼龄林之外,各龄组在林分密度为中时,林分碳净增量最大;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各龄组(近熟林、成熟林无明显规律)碳释放量与立地质量成负相关关系。各龄组(过熟林除外)立地质量越好,进界木碳储量越小;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立地质量越好,碳净增量越大。
    芜菁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启动子初步分析
    许志茹1,2,3;马静1,2,3;崔国新1,2,3;刘通1,2,3;刘关君1,2,3
    2015, 35(4):  572-58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6
    摘要 ( 1273 )   PDF (2144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黄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是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催化二氢山奈酚生成二氢槲皮素,进而形成矢车菊色素。利用津田芜菁BrF3′H1和赤丸芜菁BrF3′H2基因构建过量表达载体后遗传转化烟草,转基因植株的花色加深。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BrF3′H1和BrF3′H2基因上游846和851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rF3′H1PBrF3′H2P均包含TATA box、CAAT box、光调控元件、MRE、ABRE、ATGCAAAT-motif、ERE、O2-site、RY-element、LTR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二者的核苷酸序列在7个位点存在差异。利用BrF3′H1PBrF3′H2P序列替换pCAMBIA1301植物表达载体的35S启动子后遗传转化烟草。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BrF3′H1PBrF3′H2P序列均能驱动GUS基因表达。通过PCR方法获得了BrF3′H1PBrF3′H2P的一系列缺失片段,融合GUS基因后转化烟草。染色结果显示,BrF3′H1PBrF3′H2P系列缺失片段均具有起始GUS基因表达的活性。BrF3′H1和BrF3′H2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启动子的初步分析将为揭示津田芜菁和赤丸芜菁F3′H基因的光诱导表达调控机理奠定研究基础。
    大兴安岭不同生态区域兴安落叶松树高曲线的研究
    代忠迪;姜立春
    2015, 35(4):  583-58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7
    摘要 ( 970 )   PDF (1213KB) ( 6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兴安岭3个不同生态区域的兴安落叶松伐倒木为对象,基于2 272株实测树高—胸径数据,分别选用12种树高曲线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并采用确定系数(R2)、误差(Bias)、均方根误差(RMSE)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Korf方程,唐守正方程和Hossfeld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区域1和区域3的落叶松树高曲线;Richard方程,Weibull方程和Mitscherl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区域2的落叶松树高曲线。采用限制模型和无限制模型的假设检验方法对所选模型进行区域性检验。结果表明,任何2个区域的树高曲线都有显著不同,且区域2与区域1和区域3的树高曲线相差较大,区域1和区域3的树高曲线相差较小。不同生态区域树高曲线的错误应用会导致较大的预测误差。
    张广才岭西坡不同起源林分土壤碳收支机制研究
    孙红阳1,2;王庆成1*
    2015, 35(4):  590-59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8
    摘要 ( 2929 )   PDF (1355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五常凤凰山林场皆伐迹地上45年生不同起源(人工更新、人天混更新、天然更新)形成的次生阔叶林、落叶松与阔叶树混交林和人工更新土壤碳输入和输出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起源对林分土壤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起源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次生阔叶林居中,且与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起源林分叶凋落物总量表现出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且次生阔叶林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3)3种起源林分凋落物分解速率顺序为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4)不同起源林分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均以次生阔叶林最高,落叶松人工林最低;(5)不同起源林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易氧化碳(ROC)6~10月平均值表现出针阔混交林>次生阔叶林>落叶松纯林,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则为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纯林;(6)不同起源林分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3种土壤活性碳的相关性均显著(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ROC和WSO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分析土壤碳收支过程表明,人天混更新更利于土壤碳的周转和贮存。
    黑龙江省市县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的研究
    姜佳梅;贾炜玮*;刘强
    2015, 35(4):  597-60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19
    摘要 ( 718 )   PDF (1470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42株碳密度测定样木和黑龙江省各市县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2006~2007年)生物量及含碳量调查数据,构建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碳储量相容性模型及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探讨落叶松人工林在不同立地下碳储量变化规律,确定碳储量成熟龄。结果表明:以碳储量直接作为因变量建立的单木碳储量相容性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Ⅰ、Ⅱ、Ⅲ级立地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龄分别为37.8、39.2、42.5 a。研究认为,相同年龄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的碳储量随立地条件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相同立地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的碳储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林分平均碳积累量与连年碳积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表明林分的碳储量增长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达到一定年龄后增长的幅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库比较研究
    丁一阳1;毛子军1*;张玲2;丁力3
    2015, 35(4):  604-61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20
    摘要 ( 1002 )   PDF (1724KB) ( 12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空间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了小兴安岭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并测定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土壤全氮含量(TN)、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含水率等指标随着土壤层的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而土壤容重随着土壤层的加深而增大。在原始林中0~10和10~20cm层的SOC、TN含量差异不显著,而次生林则差异显著。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分别为21.46和21.3 kg·m-2,差异不显著。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5.79,28.6 g·kg-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2.86,1.83 g·kg-1,枫桦次生林MBC与SOC的线性相关性高于原始林。结果表明原始林土壤肥力高于次生林,在今后次生林的管理中应适当混栽针叶树种,原始林中应适当间伐使地下碳储量增加。
    水曲柳花发育过程中AGSOC1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
    任小龙1;詹亚光1,2;梁雪1;齐凤慧1,2*
    2015, 35(4):  612-61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21
    摘要 ( 1021 )   PDF (1297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不同时期的雌雄花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18S rRNA、GAPDHβ-actinTU 4个常用内参基因在水曲柳花中的表达情况。经NormFinder软件分析选择出TU作为内参基因,并对水曲柳中的开花相关基因AGSOC1在开花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曲柳花发育期间AGSOC1表达量在雌雄花间存在差异,AG基因在雌花初期表达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到了成熟胚囊时AG表达量又有所增加;而在雄花中AG在减数分裂时最高为1.53。SOC1基因在雌花中的表达量低于雄花。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水曲柳花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提供理论依据。
    俄罗斯大果沙棘人工林生物量遥感评估与分析
    王海波;辛颖;赵雨森*
    2015, 35(4):  618-62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22
    摘要 ( 868 )   PDF (1092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2011年的Landsat TM为主要遥感数据,借助于RS和GIS技术完成对俄罗斯大果沙棘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估侧。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和生物量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俄罗斯大果沙棘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08 6和0.868 5;基于植被指数和生物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相关系数(R2)为0.909,经过模型检验,多元回归遥感植被指数模型的精度要高于一元遥感植被指数的精度,但是基于遥感指数模型预测生物量值比理论生物量值偏高。
    碳源对迷迭香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迷迭香酸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曲丹;王慧梅*;任洁
    2015, 35(4):  623-62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23
    摘要 ( 1083 )   PDF (1001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迷迭香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详细研究了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细胞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同时对不同蔗糖浓度处理的悬浮培养细胞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糖处理中,30 g·L-1的蔗糖、70 g·L-1的麦芽糖及40 g·L-1的葡萄糖最有利于迷迭香悬浮培养细胞生长。30 g·L-1蔗糖和70 g·L-1麦芽糖处理中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率分别为74.08%和72.33%,高出40 g·L-1葡萄糖处理接近3倍之多。30 g·L-1蔗糖处理的悬浮培养细胞迷迭香酸含量高出70 g·L-1麦芽糖处理228倍,略低于40 g·L-1葡萄糖处理。在不同蔗糖的处理中,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迷迭香酸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表明高浓度的蔗糖有利于悬浮培养细胞迷迭香酸的积累。在高浓度的蔗糖处理中,悬浮培养细胞H2O2和MDA含量明显增加,同时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也明显增强,表明高浓度的蔗糖产生了渗透胁迫,这种渗透胁迫虽不利于迷迭香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但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综合迷迭香悬浮细胞的生长率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我们最终得出30 g·L-1的蔗糖最有利于迷迭香悬浮细胞的培养。
    酶法辅助乙醇优选牡丹种皮总黄酮
    孟庆焕1;祖元刚1;王化2;王洪政1;姜涛3;吴薇薇1;钟晨1;段喜华1*
    2015, 35(4):  628-63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24
    摘要 ( 899 )   PDF (805KB) ( 8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适合于以牡丹种皮为原料提取总黄酮的方法,对其提取方法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考察了酶种类、浓度、酶解孵育温度、孵育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工艺优化。考察结果表明在果胶酶0.05 mg·mL-1、酶解孵育温度45℃、pH4.5条件下进行酶解孵育180 min后,总黄酮得率最高可达74.839 mg·g-1,相对于乙醇提取法牡丹种皮总黄酮得率显著提高。
    超声法提取山里红叶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罗猛1,2;宋卓悦1,2;胡娇阳1,2;牟璠松1,2*;乔琪1,2;祖元刚1,2
    2015, 35(4):  632-63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25
    摘要 ( 986 )   PDF (1133KB) ( 5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从山里红叶中提取总黄酮。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BBD)结合响应面法(RSM)来优化超声提取的条件。影响山里红叶总黄酮提取效率的4个主要变量为液固比,温度,乙醇浓度和时间,得到的最佳值分别为15,40℃,40%,32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产率为15.50 mg·g-1。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山里红叶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0.69 mg·mL-1(以IC50值表示) ,与传统的浸渍提取和热回流提取方法相比,超声提取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提取法适用于提取山里红叶中的总黄酮,并且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白藜芦醇在几种植物中各部位的分布
    王崑仑1;赵修华1;祖元刚1*;李家磊2
    2015, 35(4):  638-6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5.04.026
    摘要 ( 2148 )   PDF (640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液相色谱研究白藜芦醇在紫斑牡丹、花生和巨峰葡萄几种经济植物各部位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紫斑牡丹籽和果荚的含量远高于花生和巨峰葡萄。花生白藜芦醇含量最低。紫斑牡丹、花生和巨峰葡萄各部位白藜芦醇分布情况如下:紫斑牡丹叶、紫斑牡丹侧枝、紫斑牡丹茎和紫斑牡丹根中均不含有白藜芦醇,而紫斑牡丹籽和紫斑牡丹果荚中含有白藜芦醇,其中紫斑牡丹籽白藜芦醇含量为0.87‰,紫斑牡丹果荚白藜芦醇含量为0.26‰。花生叶、花生胚乳和花生胚芽中均不含有白藜芦醇,而花生侧枝、花生壳、花生皮、花生茎、花生侧根、花生主根中含有白藜芦醇含有白藜芦醇,其含量为花生侧枝3 mg·kg-1、花生茎11 mg·kg-1、花生壳12 mg·kg-1、花生皮15 mg·kg-1、花生侧根5 mg·kg-1、花生主根10 mg·kg-1。经检测发现葡萄肉,葡萄皮,葡萄籽,葡萄蒂四部分中含有白藜芦醇,其中葡萄肉白藜芦醇含量为0.017‰,葡萄皮白藜芦醇含量为0.028‰,葡萄籽白藜芦醇含量为0.005‰,葡萄蒂和其邻近枝白藜芦醇含量为0.12‰。检测说明这几种植物中花生皮、花生壳、葡萄皮、葡萄籽、葡萄蒂、牡丹籽、牡丹荚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