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0-09-20
    论文
    日本蹄盖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张开梅;方炎明*;万劲
    2010, 30(5):  513-51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1
    摘要 ( 2043 )   PDF (320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混和土培养日本蹄盖蕨(Athyrium niponicum)孢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黑褐色,赤道面豆形,极面观椭圆形,单裂缝。播种7 d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向心型,配子体发育为铁线蕨型。丝状体7~11细胞时开始发育为片状体。播种14 d后发育形成幼原叶体,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原叶体边缘可产生单细胞毛状体。播种后20 d左右精子器出现,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细胞组成。7 d后颈卵器出现,成熟颈卵器3~5层细胞高。精卵受精后14 d左右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上生成的幼胚。
    丝瓜藓属(Pohlia Hedw.)的系统位置及属内种间关系探讨
    汪琛颖;赵建成
    2010, 30(5):  517-52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2
    摘要 ( 1687 )   PDF (466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瓜藓属的系统地位及属内种间关系存在争议。本研究首次利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ITS)序列数据对丝瓜藓属及相关科属植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及贝叶斯推论法构建的系统树均表明,ITS序列数据不支持将丝瓜藓属划归提灯藓科。丝瓜藓属植物与缺齿藓属植物构成一个单系分支。Brotherus(1903),Ochi(1959),Shaw(1984)及Hill等(2006)等学者提出的丝瓜藓属属下分类均不是单系类群。
    华北地区繁缕属(Stellaria L.)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陈旭波;刘全儒*;李艳
    2010, 30(5):  527-53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3
    摘要 ( 1933 )   PDF (759KB) ( 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华北地区分布的繁缕属植物16种2变种,其它4属4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繁缕属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均存在气孔器,而上表皮仅少数种类缺乏气孔器。气孔器类型比较多样,有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型、无规则四细胞型;表皮细胞主要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从平直、弓形、浅波状、波状、到深波状;上表皮气孔指数在5.23~31.65之间;下表皮气孔指数在10.02~29.44。叶表皮被毛或无,毛被分为星状毛、腺柔毛、柔毛、绢毛。该研究说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在种间差异明显,可以为分种及属间亲缘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但是对组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千岛湖姥山马尾松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熊能;金则新*;陈琢
    2010, 30(5):  537-54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4
    摘要 ( 2308 )   PDF (208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千岛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动态变化,在姥山岛上设置面积为5.76 hm2的固定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根据野外调查的数据,对马尾松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1、2级个体数极少,仅占样地中马尾松个体数的0.06%和1.01%,幼苗、幼树储备严重不足,5级个体的比例最高,达到28.28%,马尾松种群径级结构为纺锤型;马尾松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凸型。这些均表明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趋向衰退型。但马尾松种群中树个体很多,在较长的时期内马尾松还不会退出群落。马尾松种群静态生命表也可看出中一些小型径级的死亡率为负值,也说明马尾松种群幼苗严重缺乏,种群呈衰退趋势。马尾松种群各径级和总体的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从小树→中树→大树聚集指数逐渐减小,种群呈扩散趋势。
    四川黄龙沟草本层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特征
    黄宝强;罗毅波*;安德军;寇勇
    2010, 30(5):  543-54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5
    摘要 ( 2345 )   PDF (238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黄龙沟草本植物群落在所调查样方中(N=662)共出现维管植物124种,分属于37科91属,有54个中国特有种:其中兰科植物多达21属33种,中国特有种有12个,新种一个。如此众多的地生兰科植物聚集在面积不到1公里的沟内,而且部分兰科植物种类在沟内形成优势草本群落,这在中国地生兰的分布区域中是不多见的。大多数物种,包括兰科植物在内,出现的频率都较小,并且分布不均匀。黄龙沟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两种生境中,即钙化滩流地和森林中。在这两种生境中微环境条件以及兰科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的差异都很大。钙化滩流地的兰科植物种类数目和每个样方中包含的兰科植物种类数目都比森林生境中的高。钙化滩流地中发现有30种兰科植物,最为常见的是无苞杓兰、黄花杓兰、西藏杓兰、广布小碟兰、二叶根茎兰和少花鹤顶兰。森林生境中有21种兰科植物分布,其中筒距兰和斑叶兰出现最多,光照强度可能对兰科植物的分布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钙化滩流地中的溪流对建立和维持兰科植物生存所必须的稳定环境条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随意改变水流的方向或减少水流的流量,将给某些兰科植物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酸枣叶对土壤水分的生理生化响应
    梁静;魏学智*
    2010, 30(5):  549-55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6
    摘要 ( 2291 )   PDF (310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分布广、适应性强、极耐旱,是研究植物响应干旱气候的优良试验材料。通过覆膜技术控制酸枣根系附近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酸枣叶片组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探明酸枣适应干旱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处理组酸枣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与绝对含水量均降低,但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自然饱和亏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较对照差异均显著(p<0.05);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处理组酸枣叶片较对照组组织水势和渗透势减小(p<0.05),较对照差异显著(p<0.05),吸水能力提高;处理组酸枣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含量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深,均表现为低于对照且逐渐减少(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电导率随之增大,MDA含量也随之升高,质膜受到损伤;处理组酸枣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为1.29、1.5倍。结果表明,酸枣叶片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具有积极的生理响应方式,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旱能力。
    土壤粒径对极度干旱胁迫下长春花的影响
    陈华峰;赵晓菊;郭晓瑞
    2010, 30(5):  556-56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7
    摘要 ( 1651 )   PDF (232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比较草炭土、黄粘土、草炭—黄粘混合基质的粒径组成和土壤样品含水率的变化,分析了黄粘土对长春花土壤保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极度干旱条件下,随着土壤粘粒比重的增加,长春花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都随之增高;完全黄粘土中长春花的水分利用率达到6.975 2 μmol·mmol-1,为完全草炭土的2倍,可溶性糖中蔗糖的含量也增加到2.614 5 mg·g-1,海藻糖的含量为0.566 9 mg·g-1;土壤的保水率也显著增加了30%以上。土壤基质中黄粘土的比例越高,土壤保水性越好,可以为长春花提供更多的有效水。在极度干旱胁迫下,纯黄粘土更适合长春花的生存。
    孝顺竹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优化研究
    袁金玲;岳晋军;吴晓丽;张朵;郭广平;顾小平*
    2010, 30(5):  562-56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8
    摘要 ( 1867 )   PDF (252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适宜孝顺竹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控制褐变发生,提高再生体系效率,对培养基组成如5种基本培养基、6种有机添加物、7种糖类和5种大量元素等因子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培养20 d,基本培养基以MS效果较好,愈伤组织增殖2.8倍,白至淡黄色,致密;有机添加物以1.0 g·L-1脯氨酸效果较显著,愈伤组织增殖3.64倍,淡黄色,致密均一;碳源以30 g·L-1麦芽糖效果较好,愈伤组织增殖2.96倍,白至淡黄色,致密。5种大量元素中NH4NO3对孝顺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825 mg·L-1为较佳浓度,培养29 d愈伤组织增殖可达5倍以上,部分出现根分化;适宜孝顺竹愈伤组织培养的大量元素组合为:KNO3 475 mg·L-1+NH4NO3 825 mg·L-1+MgSO4·7H2O 185 mg·L-1+KH2PO4 340 mg·L-1+CaCl2·7H2O 440 mg·L-1
    栝楼属基于核糖体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周涛;黄璐琦*;崔光红;江维克;王敏
    2010, 30(5):  568-57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09
    摘要 ( 1668 )   PDF (312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栝楼属(Trichosanthes)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中一个种类较多、药用价值较大的属。本文基于ITS序列分析了栝楼属16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聚类分析表明:在组的划分上,具有分类争议的截叶组(sect. Truncata)与大苞组(sect. Involucraria)形成一大支,处于一亚分枝位置,不支持独立成组。在属内分类地位上,在核酸水平不支持贵州栝楼(T.guizhouensis)为一独立种,结合形态特征建议并入双边栝楼(T.rosthornii)。大方油栝楼(T.dafangensis)与小苞组(sect. Trichosanthes)成为姊妹群,处于一个向叶苞组(sect. Foliobracteola)过渡位置,结合其形态特征,建议作为小苞组(sect. Trichosanthes)成员。
    杂交油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彭秉玉;胡延萍;巩爱岐;王焕强;王莉;包天忠;李瑞欣;李毅*
    2010, 30(5):  576-58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0
    摘要 ( 1903 )   PDF (272KB) ( 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Mg2+、dNTP、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4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其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DNA模板浓度和ISSRPCR反应程序中的退火温度进行梯度筛选。结果表明:杂交油菜20 μL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包括1.50 mmol·L-1 Mg2+、0.125 mmol·L-1 dNTP、2.00 μmol·L-1 primer、0.50 U Taq DNA聚合酶、2.5 μL 10×buffer和40 ng DNA模板;引物UBC891适宜的退火温度为54.2℃。该体系在青杂3号及其父本不同个体中能够扩增出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条带。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交油菜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同栽培时间三叶赤楠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其PCR-DGGE分析
    刘玮;张嘉超;邓光华*
    2010, 30(5):  582-58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1
    摘要 ( 2209 )   PDF (231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研究了不同栽培时间三叶赤楠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蛋白酶K-CTAB法提取的三叶赤楠土壤DNA经PCR扩增的产物经DGGE检测后得到的电泳条带清晰且分离效果好,可以明显反映出三叶赤楠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栽培时间对三叶赤楠根际微生物特征有很大影响:随着栽培时间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在第4年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2.741,第8年时多样性指数降为1.378。不同栽培时间三叶赤楠根际微生物类群组成有所变化。根际微生物特征可以作为盆景换盆的一个指导因素,三叶赤楠盆景的换盆在其生长4~6年时进行可能最为合适,此时三叶赤楠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最为丰富,进行换盆会加快其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建成。
    华中五味子I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罗成;熊宇婷;顾蔚;*;王喆之;
    2010, 30(5):  588-59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2
    摘要 ( 1850 )   PDF (286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研究了华中五味子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确立华中五味子ISSR-PCR最适反应体系,并筛选出12条有效引物。单因子实验结果显示,华中五味子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范围为,Mg2+ 1.50~3.50 mmol·L-1,dNTPs 0.10~0.35 mmol·L-1,引物0.25~0.60 μmol·L-1Taq酶0.50~1.50 U。4因子3水平正交实验确立了最适反应体系,即20 μL体系中包含2.50 mmol·L-1 Mg2+、0.20 mmol·L-1 dNTPs、0.25 μmol·L-1引物、1.50 U Taq酶、60 ng DNA模板、2.50 μL 10×PCR Buffer。本研究为华中五味子种质资源的评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基础。
    “黄莺花”与一枝黄花及其同属近缘种的形态比较
    马玲;董莹雪;强胜*
    2010, 30(5):  594-59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3
    摘要 ( 2573 )   PDF (231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形态上与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十分相似的“黄莺花”,近来作为鲜切花的配花走俏花卉市场,也引起了社会对其管理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比较市售8个批次的“黄莺花”与35个入侵中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原产地的一枝黄花属2个种群以及一枝黄花的叶和花的11个形态学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第5批 “黄莺花”外的7个批次单独聚为一类,第5批次与35个入侵中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聚为一大类,再结合加拿大的2个种群,而一枝黄花单独为一类。这充分说明“黄莺花”并非一枝黄花,而与入侵我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各种群接近。进一步再与巨大一枝黄花和粗糙一枝黄花特征相比较分析,发现“黄莺花”与粗糙一枝黄花聚在一组,并进一步与入侵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相聚,加拿大1和2的种群更接近巨大一枝黄花,而一枝黄花单独成为一支。无论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粗糙一枝黄花还是巨大一枝黄花都属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复合种”。由此可以认为市售“黄莺花”属于外来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复合种。叶片长宽比、离基三出脉距叶基距离、表皮毛数的多少、缘花/盘花比等是“黄莺花”与该属其它类群分类鉴定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性指标。
    刺木蓼和长枝木蓼种子休眠的解除及萌发条件
    李晓梅;赵晓英*;王志勇;董正武
    2010, 30(5):  600-60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4
    摘要 ( 2188 )   PDF (157KB) ( 5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刺木蓼(Atraphaxis spinosa)和长枝木蓼(A.virgata)为蓼科木蓼属灌木,是乌鲁木齐周边植被组成的重要种。这两种木蓼种子成熟后不萌发,处于休眠状态,对其种子进行5℃(黑暗)和野外低温层积处理,结果表明:5℃层积处理能明显提高两种木蓼种子在15/6、20/10、25/15和30/20℃(昼12 h/夜12 h)的萌发率。野外层积处理显著提高了种子在15/6℃的萌发率。刺木蓼和长枝木蓼的种子均为非深度生理休眠,分别经8、6周的低温层积处理后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刺木蓼种子的休眠程度比长枝木蓼深,休眠解除后,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降低。这两种木蓼种子经过冬天的低温层积,可以在春天较低的生境温度下萌发。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
    张小彦;焦菊英;*;王宁;贾燕锋;韩鲁艳
    2010, 30(5):  604-61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5
    摘要 ( 2253 )   PDF (272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发现:萌发率在80%以上的植物有杠柳、铁杆蒿和茭蒿;在60%~80%之间的物种有白羊草、紫丁香、阿尔泰狗娃花、大针茅、沙棘和猪毛蒿;长芒草为37.3%;小于20%的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刺槐、虎榛子和狼牙刺。14种植物的萌发时滞最短的为2 d,最长的为8 d;几乎所有植物种子达到T50的时间都在其萌发开始后的7 d以内,且大部分物种在萌发开始后的15 d完成总萌发量的90%;萌发持续时间最短的为6 d,有刺槐、狼牙刺、虎榛子、沙棘4种,最长的为猪毛蒿,达32 d。这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宜性决定了它们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中的角色与地位。
    入侵植物假苍耳对土壤中铜、铅重金属污染的富集特征
    祖元刚;张晓楠;任之光;赵修华
    2010, 30(5):  612-61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6
    摘要 ( 2295 )   PDF (214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入侵植物假苍耳(Iva xanthifolia)在营养生长阶段对铜、铅的耐性及富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1~16 mg·L-1的添加铜处理及0.5~14 mg·L-1的添加铅处理条件下,假苍耳对铜、铅两种单一金属均有很强的耐性及富集作用,重金属在植物体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富集量分别为607.59、137.20,404.38、34.53 mg·kg-1,对应的富集系数为11.39、4.18,转运系数4.43、11.71,且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均表现为:茎部>叶片>根部,地上部分的积累量远大于地下部分。对叶色、株高及生物量等特征的观察表明假苍耳的生长未受到抑制,符合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超富集植物相比,假苍耳作为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具有生长迅速、植物材料易得,生物量大且分布范围广的优点。
    空间诱变长春花代际生物碱含量变异研究
    于景华;贾雪莹;张学科;唐中华;原树生;祖元刚*
    2010, 30(5):  617-62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7
    摘要 ( 1974 )   PDF (251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经“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搭载进行空间诱变的长春花种子为材料,研究诱变后代(SP1)及筛选后代(SP2、SP3)长春花叶片文多灵、长春质碱、长春碱等3种吲哚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异。结果显示,与留地对照组相比,空间诱变的长春花SP1代形态、生殖等变异增强,叶片生物碱含量变幅加大,变异系数达到留地对照组的2.06倍;经过3轮以长春碱含量为目标的筛选,获得的SP3代4个株系叶片长春碱含量达到300 μg·g-1以上,并为留地对照组的3倍以上,株系内变异系数低于15%。上述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导致了长春花种子的遗传变异,经过多代筛选,可培育出目的活性物质含量高的优质品种。
    蒙古栎种壳多酚的超声辅助提取及抗氧化能力
    张俞;刘婷婷;刘洋;杨磊;祖元刚*
    2010, 30(5):  623-62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8
    摘要 ( 1922 )   PDF (288KB)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对蒙古栎种壳多酚进行了提取。对超声提取过程中的各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设计法进行了得率与纯度双响应值的优化,得到蒙古栎种壳多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0.56%,液料比30.72∶1 mL·g-1,提取时间42.39 min,在此条件下蒙古栎种壳多酚平均得率为0.38%,平均纯度为18.8%,该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为176 μg·mL-1,高于合成抗氧化剂BHA和BHT等。
    锦带花属2个新品种
    马立华;郁永英;谭振平;谷淑芬
    2010, 30(5):  629-63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19
    摘要 ( 2281 )   PDF (275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2个锦带花属新品种,即贵妃锦带(Weigela florida ‘Royal’)和宝石锦带(Weigela florida‘Ruby’)。二者相近似,区别在于贵妃锦带植株稍高,株高1.5~2.0 m,花为尖晶玉红色,叶色暗绿;宝石锦带植株较矮,株高1.0~1.6 m,花为丹紫红色,叶片金黄色。这2个新品种均具有观赏特异性,抗逆性强,花期早且长等特性。
    中国东北圆柏属新品种——直立型偃柏
    梁立中;聂思铭;梁盛华;梁盛海
    2010, 30(5):  632-63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20
    摘要 ( 2081 )   PDF (152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表了圆柏属一新品种,即直立型偃柏(Sabina chinensis(L.)Ant. var. sargentii ‘Electus’)。新品种为直立的灌木或小乔木;叶两型鳞叶交互对生或生于小枝顶部,针叶刺状轮生,紧贴枝上,具有强烈分枝的特点,枝条斜上。
    中药提取物对黄芪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马伟;王宝秋;马玲*;谢家全;孔祥军
    2010, 30(5):  634-63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21
    摘要 ( 2078 )   PDF (151KB) ( 7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药剂(特别是农药)防治黄芪根腐病菌的局限,以发展绿色防治中药材病害为前提,采用蛇床子、知母的提取液制备含药培养基,并以灭菌水作为对照,分别接种黄芪根腐病菌,探讨这两种中药对黄芪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种中药提取物对抑制黄芪根腐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从药剂类型还是药剂浓度来看,蛇床子防治黄芪根腐病菌的效果最佳,具有显著水平,其最高抑制率为96.13%。
    干姜挥发油纳米乳的制备与表征
    祖元刚;苏鹭;赵修华;王化;张琳
    2010, 30(5):  637-6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0.05.022
    摘要 ( 2165 )   PDF (170KB) ( 5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干姜挥发油的水溶性及在制剂过程中的稳定性,尝试将干姜挥发油制备成纳米乳载药形式,并对其进行表征。本文将提取的干姜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并测定HLB值,通过处方筛选确定乳剂配比,并对所得干姜挥发油纳米乳的类型、粒径分布、表面电位及稳定性进行表征。经实验测得干姜中含挥发油2.1%,为淡黄色或黄色液体,HLB值为8,以吐温-80和司盘-80为表面活性剂,乳剂的最佳体积配比为油∶乳化剂∶水=6∶1∶13,激光粒度仪测得平均粒径为41.4 nm,表面电位为-10.31±1.51 mv,离心稳定常数为21.83%。此方法所得干姜挥发油纳米乳稳定性好,在水中分散性能好、稳定,可有效减少挥发油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