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7-20
    论文
    峨眉山鸡矢藤属(茜草科)二新种
    祝正银;祝世杰
    2011, 31(4):  385-38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1
    摘要 ( 1717 )   PDF (683KB) ( 6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四川峨眉山(茜草科)鸡矢藤属二新种,即峨眉鸡矢藤与长冠鸡矢藤。
    中国栘木衣属(Docynia Dcne.)一新种——长爪栘木衣
    罗强;刘建林;蔡光泽
    2011, 31(4):  389-39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2
    摘要 ( 2419 )   PDF (448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栘木衣属一新种,长爪栘木衣(Docynia longisunguis Q.Luo et J.L.Liu)。该新种与栘木衣(Docynia indica(Will.) Dcne.)和云南栘木衣(Docynia delavayi (Franch.)Schneid.)相似,但以花较大,直径3.5~4 cm,花瓣长20~25 mm,宽12~16 mm,基部具长爪,长5~9 mm,雄蕊46~53;子房5~6(7),花柱5~6(7);果径3~4.5 cm,而与它们相区别。
    青阳参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王定康;孙桂芳;翟书华;赵铮;王斌
    2011, 31(4):  392-39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3
    摘要 ( 2022 )   PDF (1128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荧光显微技术、光镜细胞化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阳参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小孢子孢原细胞起源于皮下组织并在两个地方分化;孢原细胞平周分裂形成初生壁层和初生造孢层,初生壁层细胞再经过平周分裂形成2层细胞,其中最内一层即为绒毡层,绒毡层为分泌型绒毡层,既为小孢子发育提供营养来源,又分泌分泌物形成包围花粉粒的膜;初生造孢层细胞直接行使小孢子母细胞的功能;成熟花粉粒中含有大量淀粉粒、蛋白质、内质网、叶绿体、脂体和大液泡;包围花粉粒的膜和花粉粒之间的膜含有蛋白质成分和脂类成分;小孢子细胞核分裂形成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间没有细胞板形成,生殖细胞呈透镜型、比营养细胞小。
    大豆中β-伴大豆球蛋白提纯方法的优化
    司晓霞;王志;霍斐;史通麟;付月君;田怀东*
    2011, 31(4):  397-40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4
    摘要 ( 2632 )   PDF (1165KB) ( 7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β-伴大豆球蛋白(7S)是大豆种子储藏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对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品质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如何提高该蛋白的纯度一直是影响其表征鉴定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在Liu等报道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关键提取环节的条件优化,使β-伴大豆球蛋白的纯度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在11S球蛋白去除之前提高所加还原剂SBS的浓度,分析SBS浓度提高对β-伴大豆球蛋白提取纯度的影响,将SBS的最适浓度确定为0.03 mmol·L-1;二是在β-伴大豆球蛋白析出之前,通过加水析出/离心法去除一次混杂的11S球蛋白。这两个环节的条件优化最终使得β-伴大豆球蛋白的提取纯度达到98%。本研究结果对大豆蛋白质遗传育种研究中β伴大豆球蛋白的表征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黄芩的繁育系统研究
    刘开全;邓洪平*
    2011, 31(4):  403-40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5
    摘要 ( 2621 )   PDF (1244KB)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为重庆市缙云山特有分布种,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本文在定点观测的基础上,运用过氧化氢检测法、花粉-胚珠比(P/O)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缙云黄芩的开花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缙云黄芩花展示和花设计具有适合蜂类等传粉昆虫的传粉综合征,熊蜂(Bombus)和食芽蝇为主要的访花者,P/O为7 618±390,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传粉套袋实验也证实其必需传粉者异花传粉且可能自交不亲和;其雌雄蕊紧靠的花部结构及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低、昆虫的访花频率较低等内外因素致使其自然坐果率较低(20.08%)且结实少(5.6个/株)。由于缙云黄芩小坚果萌发率较低,其有性生殖能力较低,居群扩大困难,应尽快采用人工栽培助其复壮等保护措施。
    盐穗木miRNA417的克隆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鲍乾;徐涛;张富春*
    2011, 31(4):  408-41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6
    摘要 ( 1889 )   PDF (1278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RNA (miRNA)是植物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miR417的表达受盐胁迫的调节,高盐胁迫时,拟南芥miR417的表达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成活。本研究通过分析miRbase数据库中已知植物miRNA417的序列,利用PCR技术成功克隆获得了盐生植物盐穗木的miR417(HcmiR417)的前体序列,将其构建至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上,通过花絮浸染法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在150 mmol·L-1 NaCl的胁迫下,分别过表达HcmiR417和过表达拟南芥miRNA417(AtmiR417)的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均较野生型低,但两种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之间没有差异。初步验证了盐生植物HcmiR417在种子萌发和幼苗成活率方面也具有负调控作用,盐生植物盐穗木和拟南芥植物miRNA在功能没有显示出差异。
    拟耧斗菜昼夜差异表达ESTs的分离与分析
    刘德团;李婉莎;查宏光;杨永平;胡向阳*
    2011, 31(4):  414-42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7
    摘要 ( 1814 )   PDF (1412KB) ( 6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磁珠介导的抑制消减杂交方法,以青藏高原白马雪山流石滩地区植物拟耧斗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白天与夜晚采样,以白天样品为目标,晚上样品为驱动样品,分离昼夜差异表达的基因。随机挑选了96个差异ESTs克隆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blastx网上数据库比对、Blast2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ESTs功能与物质能量代谢、生物合成、蛋白和核酸结合、转移酶活性相关,还有少数与逆境胁迫相关等。这为进一步研究高山植物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小苍兰ACC合成酶FhAC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袁媛;王月;唐东芹*;连芳青
    2011, 31(4):  422-42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8
    摘要 ( 2357 )   PDF (1429KB) ( 5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小苍兰品种“上农金皇后”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和染色体步移技术首次克隆到了ACC合成酶FhACS1基因的全长序列和编码序列。结果表明:FhACS1基因全长为2 576 bp,包含长为433 bp的5′端非编码区序列(5′-UTR)以及长为373 bp的3′端非编码区序列(3′-UTR);开放读码框(ORF)长度为1 371 bp,推定编码457个氨基酸。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FhACS1推导蛋白具备ACS蛋白的7个保守结构域;在氨基酸水平上,FhACS1与小果芭蕉的同源性最高(8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hACS1与孟宗竹BaACS(BAC56949.1)、水稻OsACS1(AAA33888.1)、小果芭蕉MaACS1(AAQ13435)的亲缘关系最近。在其已知启动子区域,发现有多个对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响应的顺式元件,以及对干旱和低温等逆境胁迫响应的顺式元件。
    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克隆及细菌双杂交诱饵质粒构建
    杨文君;张雨良;王健华;余乃通;林湛松;刘志昕*
    2011, 31(4):  429-43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09
    摘要 ( 2370 )   PDF (1415KB) ( 5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步分析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结构,以Imp构建诱饵质粒,为研究植原体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理,探讨植原体传播、侵染及在寄主内的运输方式奠定基础。根据本实验室获得的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Imp-F/Imp-R,通过PCR扩增获得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大小519 bp,编码蛋白含有172个氨基酸残基,与SPWB膜蛋白的核苷酸差异一个碱基,氨基酸序列相同。另外与WBDL膜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9.8%和70.2%。对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分析imp基因编码蛋白的跨膜区和疏水区。分析结果表明: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C端有一跨膜锚定区,N端主要为膜内亲水区,没有前导信号序列。预测花生丛枝植原体免疫膜蛋白是一类C端跨膜的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将imp基因克隆到带有λcI基因的pBT质粒上,构建诱饵载体pBT-Imp,并通过IPTG诱导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和自激活检验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诱饵载体pBT-Imp可用于细菌双杂交的进一步实验。
    基于RAPD标记的丽江云杉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
    彭晓莉;吴旺泽
    2011, 31(4):  436-44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0
    摘要 ( 2090 )   PDF (1300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青藏高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第四纪冰期反复的退缩和扩展对目前该地区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及居群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nsis)3个变种丽江云杉变种(var. likiangensis)、川西云杉变种(var. rubescens)和林芝云杉变种(var. linzhiensis)共11个种群228个个体进行RAPD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结果表明,该种具有较高的总体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达85.42%;然而在群体水平上却保持了相对低的多态性,种群间差异不显著,种群平均多态条带百分率为62.31%,Nei’s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250,Shannon’s多样性指数(Hpop)从0.267到0.421 1。Nei’s基因多样性(GST=0.256)和AMOVE分析(Phist=0.236)表明,群体间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流有限(Nm=1.453 2),远远低于已报道的其它松科植物。UPGMA聚类分析表明3个形态上分离的变种没有单个聚成一枝,形成单系群。本研究认为,在第四纪冰期丽江云杉这一种在南部可能存在至少3个不同的避难所,北边和西边的居群应该是南方避难所里的居群经过不同的回迁路线而产生的,有可能是由于种内亚种间的反复杂交造成了目前的种群分布模式。
    生境破碎化后濒危植物缙云卫矛种群的数量动态
    林永慧;何兴兵;田启建;胡文勇;陈玲;何平
    2011, 31(4):  443-45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1
    摘要 ( 2186 )   PDF (1318KB) ( 6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重庆特有濒危植物缙云卫矛在北温泉、鸡公山和东温泉3个片断生境中种群的数量动态。静态生命表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最大龄级分别为14、13、9龄;相对于其它两个种群,北温泉种群表现出数量较多的幼苗,但同时该样地幼苗种群表现出较高的种群消失率(Kx)。种群生殖力表显示3个种群的净增殖率(R0)均大于1,内禀增长率(rm)均大于0,表明缙云卫矛种群可以完成自我更新,种群表现出正增长。Leslie矩阵模型对缙云卫矛种群进行的数量预测结果显示缙云卫矛3个种群20年后均表现出数量的增长,这与生殖力表显示的结果一致。缙云卫矛的濒危可能是其生境破碎化引起的。
    季节性雪被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2种优势植物碳、氮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刘琳;吴彦;孙庚;吴宁*;张林;徐俊俊
    2011, 31(4):  451-46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2
    摘要 ( 2019 )   PDF (1725KB) ( 7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2006~2008冬季的自然雪被分布状况,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中设置3条样带(即深雪、中雪和浅雪)。在2009年的生长季,在3个雪梯度样带中,分别测定了2种优势植物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和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 subsp. Minor)生物量和碳氮营养积累及分配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深雪能够促进圆穗蓼和黑褐穗苔草生物量和碳氮养分的积累,可能使它们产生的凋落物数量更多且质量更好。深雪更有利于圆穗蓼(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碳氮养分的积累;深雪不仅同时促进黑褐穗苔草(禾本科植物)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碳氮积累,而且还使其种子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潜在地增强了黑褐穗苔草种子的繁殖能力,可能使得黑褐穗苔草的种间竞争能力增强。可以预见,未来季节性雪被的变化,必定会引起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的初级生物量及其结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等均发生相应变化。
    3种C3木本植物绿色组织C4酶活性、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王莹;王文杰;许慧男;郑广宇;孙伟;祖元刚*
    2011, 31(4):  461-46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3
    摘要 ( 2116 )   PDF (1057KB) ( 7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3种C3木本植物丁香(Syringa meyeri)、杨树(Populus alba)、落叶松(Larix gmelinii)叶片和树枝绿色组织相关指标分析发现:3种植物叶片Chl.a+b含量均显著高于树枝,但是树枝较叶片Chl.a/b比值差异不明显(丁香、落叶松)(p>0.05)或显著高(杨树)(p<0.05)。单位叶绿素内各酶活性显示,丁香树枝PEPC、PEPCK、PPDK、NADP-ME、NADP-MDH酶活性分别是叶片的2.4、4.1、3.2、4.5和1.9倍;杨树树枝分别是叶片的2.1、15、6.3、6.3和2.8;落叶松树枝分别是叶片的6.8、6.3、4.3、4和5.5倍,而单位鲜重内各酶活性显示出的树枝与叶片的差异均小于单位叶绿素的相应结果。种间比较发现,杨树叶片和树枝5种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丁香和落叶松。树枝绿色组织内C4酶活性普遍高于相应叶片的事实说明,木质化绿色组织内可能存在C4酶相关的生化过程。丁香与落叶松树枝的电子传递速率、PSⅡ效率大于叶片,杨树叶片的相应值大于树枝,相关分析表明,这种高的C4酶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叶绿素荧光参数(p>0.05),显示出树枝绿色组织和C3植物叶片内C4酶对光合影响的复杂性。
    不同纬度栓皮栎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比较
    刘建锋;肖文发;熊定鹏;雷静品*;王鹏程
    2011, 31(4):  467-47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4
    摘要 ( 2035 )   PDF (1043KB) ( 5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栓皮栎天然分布的南界(云南安宁,YN)、中心(湖北鹤峰,HB)和北界(辽宁庄河,LN)各选择1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群体栓皮栎幼苗叶片的大小、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光响应参数和全株生物量分配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处于相对高纬度的LN群体在叶片长与宽、长宽比及叶面积均大于中低纬度的HB和YN群体;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高纬度群体(LN)具有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α)和暗呼吸速率(Rd),而低纬度群体(YN)则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和较低的光补偿点(LCP);高纬度群体(LN)对地上部分的投入高于中低纬度的HB和YN群体,而HB和YN群体将更多的光合生产物质输送至地下部分。
    常绿和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小枝内生物量分配关系研究:异速生长分析
    杨冬梅;毛林灿;彭国全*
    2011, 31(4):  472-47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5
    摘要 ( 2345 )   PDF (959KB)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量分配是植物净碳获取的重要驱动因素,当年生小枝内部的生物量分配是植物生活史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和系统独立比较分析(Phy1ogenetica11y independent contrast analysis,PIC)的方法,研究了贡嘎山常绿和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当年生小枝内各组分生物量分配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枝干重与茎干重、叶(含叶柄)干重和叶片(不含叶柄)干重,以及茎干重与叶(含叶柄)干重之间均呈极显著的等速生长关系,表明分配到叶或者叶片中的生物量独立于小枝生物量;叶柄干重与叶片(不含叶柄)干重和小枝干重呈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显示叶柄对小枝内的生物量分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某一给定的小枝干重或叶片干重时,常绿物种比落叶物种具有更大的叶柄干重,即更大的支撑投资。这些结果表明叶柄作为叶片生物量最大化的一个不利因素,影响了小枝内的生物量分配,并且叶片与其支撑结构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随叶片生活型的变化而变化。
    6种交通重金属污染物在悬铃木叶、枝条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爱霞;方炎明*
    2011, 31(4):  478-48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6
    摘要 ( 1805 )   PDF (1841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南京市常见行道树二球悬铃木为试材,通过对交通繁忙区和相对清洁区道路两边悬铃木叶和一年生枝条中6种重金属元素在组织水平分布的研究,揭示其在悬铃木各组织中可能的分布机理,以及对重金属可能的抵御机制。结果表明,置于空气污染下悬铃木叶片与一年生枝条各组织具有累积重金属元素的能力,且污染区相对含量高于清洁区(除Ni外);叶片各组织累积能力大小为下表皮>上表皮、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悬铃木一年生枝条表皮因具有皮孔、表皮毛和蜡质,故也有一定的重金属累积能力;悬铃木表皮系统是重要的重金属吸滞组织,且累积于表皮的重金属元素可通过表皮进入皮层和髓,这与一年生枝条内重金属元素的运输途径有关,具体运输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根据悬铃木各组织重金属的分布,认为叶片和茎的表皮系统更能反映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且这两种材料采集容易、破坏性小,建议在空气污染监测中大力采用。
    22种木莲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肖黎;李晓玲;王玉兵;王希群;陈发菊*
    2011, 31(4):  489-49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7
    摘要 ( 2314 )   PDF (959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SSR标记分析技术探讨了22种木莲属植物的遗传亲缘关系。选用10对ISSR引物组合对木莲属22个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种共扩增出59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94.45%;根据NeiLi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8处,UPGMA聚类结果将22个种划分为6个类群,在0.70处进一步可分为12个亚类群;22种木莲属植物的Nei-Li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乳源木莲与球果木莲之间)~0.956(中缅木莲与滇南木莲之间),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98。说明木莲属植物种间差异性大。其中中缅木莲、滇南木莲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56,两者亲缘关系最近。该结果同时支持将巴东木莲、乳源木莲、滇桂木莲分别作为独立的种。
    大连地区岛屿与大陆藜(Chenopodium album L.)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张恒庆;田菲菲;贾俊玲;谭琨;杜洋;房孝迪;吴锦美
    2011, 31(4):  495-49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8
    摘要 ( 1643 )   PDF (921KB) ( 6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大连市周边的4个藜的天然种群10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13个引物共检测了157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67.52%,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为0.332 9。根据GST值,藜遗传变异有40.03%发生在种群间。遗传距离分析表明,DT种群与MLN种群遗传一致度最高,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
    木豆叶总黄酮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赵恩泽;金时;魏作富;魏巍;付玉杰;*
    2011, 31(4):  499-50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19
    摘要 ( 2101 )   PDF (810KB) ( 1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比色法测定木豆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对三氯化铝比色法、硼酸—柠檬酸比色法和硝酸铝比色法3种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确定了硝酸铝比色法为木豆叶总黄酮的最佳测定方法,该方法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好,其RSD分别为2.1%、0.9%和2.3%,应用该方法测定木豆叶总黄酮含量为15.65 mg·g-1 DW。本方法适用于木豆叶或其制剂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析检验,为木豆叶中黄酮的研究开发提供了质控依据。
    水溶性三七总皂苷制备与表征
    李汶罡;赵修华*;祖元刚
    2011, 31(4):  503-50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20
    摘要 ( 2525 )   PDF (1125KB) ( 6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三七总皂苷的水溶性及其制剂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运用喷雾干燥法对三七总皂苷进行超细化,利用正交试验分析得到喷雾干燥制备三七总皂苷超细粉的最佳条件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经分析所得最佳制备条件为:进口温度为140℃、三七总皂苷的浓度为65 g·L-1、进料流速为30 L·h-1和空气脉冲为4。对三七总皂苷原粉和喷雾干燥所得超细粉进行了理化性质检测,SEM扫描结果显示超细粉形貌规则,激光粒度仪测得粒径为70.5 nm;红外光谱检测所得结果证实超细粉化学性质较原粉无明显改变,不影响其药性;通过DSC、X-Ray检测所得结果显示超细粉与原粉相比晶体结晶度有所改变说明其水溶性增加。
    三七总皂苷原粉和超微粉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王崑仑;赵修华;祖元刚*;李家磊;李汶罡
    2011, 31(4):  508-51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1.04.021
    摘要 ( 1646 )   PDF (1051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药用植物三七总皂苷原粉和超微粉的粉体粒度、电位、显微结构、红外光谱、溶解速度这几项理化性质的研究,判定两种粉体的优劣,为三七总皂苷超微粉的市场推广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原粉经纳米化处理后成为三七总皂苷超微粉,其化学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显微结构从条状的晶体变为由纳米球紧密排列的不规则形态,其粉体平均粒径也从1 122.4 nm缩小到153.4 nm,完成了从微米到纳米的转变,其水溶液也变为稳定的胶体溶液。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模拟人体环境的条件下,发现三七总皂苷超微粉比三七总皂苷原粉早1 min完全溶解。说明三七总皂苷超微粉比三七总皂苷原粉颗粒更小,更易溶于水,更易与人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