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9-20
    论文
    华西南翠雀属5新种
    王文采
    2014, 34(5):  577-58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1
    摘要 ( 1122 )   PDF (1311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自华西南发现的毛茛科翠雀属5新种,拟毛翠雀花,朗县翠雀花,灰花翠雀花,五花翠雀花和细距翠雀花,并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中国熊野藻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叶绿体UPA序列
    南芳茹;冯佳;谢树莲*
    2014, 34(5):  584-59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2
    摘要 ( 808 )   PDF (1777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产的6种熊野藻属(Kumanoa)和串珠藻属(Batrachospermum)植物为材料,测定其UPA序列,并在GenBank中下载相关基因序列,通过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系统发育。结果显示,UPA序列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序列长度的43.1%,其中简约信息位点占序列长度的31.1%,种间差异度为0~1.81%,属间差异度大于4.19%,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中国产熊野藻属的两个种和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多数该属种类聚为一大支,支持该属的建立。基于UPA序列的地理起源分析显示,两属的祖先分布区节点主要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然后向其它地区扩散,熊野藻属向外扩散后,在南美洲分布较为集中。
    远志根的结构发育与远志皂苷积累关系的研究
    滕红梅;蔡霞;胡正海
    2014, 34(5):  592-59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3
    摘要 ( 685 )   PDF (740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远志根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特征与远志皂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皂苷分布在远志根的薄壁组织细胞中,次生韧皮部是皂苷积累的主要场所。以远志皂苷元为评价指标来分析远志皂苷的积累动态,显示在4~10月的不同发育时期,4个不同生长年份根中远志皂苷元百分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均表现为:1年生根>2年生根>3年生根>4年生根,表明远志皂苷在幼嫩的植株根中含量高;从年平均增长率来看,根的长度、直径、次生韧皮部的厚度及根干重的增长均在药材种植第2~3年增加最快。兼顾药材产量和质量,应该在远志种植第三年的果后期进行采收比较适宜。
    遮阴对树莓光合特性和果实性状的影响
    王晓冬;贺国强;赵利群;胡彦波;李长海*
    2014, 34(5):  599-60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4
    摘要 ( 927 )   PDF (1046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2年生‘来味里’树莓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遮阴处理(2个遮阴强度:T1,自然光强的40%;T2,自然光强的60%,CK,自然光照)。遮阴处理60 d后,测定不同光照环境下植株生长、开花结实、叶片光合特征等形态学、生理学指标。结果表明:T1、T2处理下,树莓叶片Pn值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8.0%和53.0%。遮光处理的叶片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最大量子效率(α)较对照明显降低(P<0.05),但T1和T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遮阴处理造成树莓基生枝及蘖根苗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中T2处理的基生枝数量仅为对照的1/3;T1和T2处理树莓果实成熟期分别延后了8和20 d。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遮阴条件下,树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果实主要特征参数(如果实横径、平均单果重和平均单株座果数)及基生和蘖根苗数显著相关。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青扦林的分类及排序
    李林峰;张金屯*;周兰;邵丹
    2014, 34(5):  604-61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5
    摘要 ( 813 )   PDF (1481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60个森林群落样方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9个类型;(2)RD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出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青扦林各群落类型在第一轴有明显分异,而第一轴主要反映了海拔和坡位的梯度,因此青扦林的群落分布格局主要受海拔和坡位的影响,从而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3)环境因子的蒙特卡罗随机置换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海拔、坡位和土壤pH对群落分布具有显著影响(P<0.05),坡度、坡向和凋落物层厚度的共线性作用较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和土壤pH的独立解释量依次减小,海拔、坡位是影响青扦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徐德静;王鹏鹏;何跃军*;郭能彬;张仁波;吴长榜;穆军;李崇清
    2014, 34(5):  612-61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6
    摘要 ( 998 )   PDF (1328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该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以及植物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对黔北丹霞地貌濒危植物桫椤群落进行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等指数公式研究了桫椤群落中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以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罗伞、杜茎山、桫椤生态位宽度较大,Shannon Wiener和Levins指数分别为7.607 6、7.344 9、6.910 5和0.531 4、0.593 1、0.651 5,表明它们广布于该群落内,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2)石岩枫和川桂生态位相似比例最大,Cih值为0.998 6;(3)裂叶榕与美脉琼楠生态位重叠最大,其值为0.336 5;(4)生态位宽度较高的两个树种,其种间生态位相似比例值较高,生态位重叠也较大,但由于个别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不一定相同,对环境资源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导致其间的生态位重叠与相似系比例并不一定很高;(5)从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分布格局来看,桫椤群落主要植物种群利用资源相似程度较高,生态位重叠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较低水平,表明群落内因利用相同资源或占有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均表明各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较为明显,显示桫椤群落相对稳定。
    速生柳树苗对土壤铅的耐性、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汪庆兵;陈光才*;房娟;楼崇;张建锋
    2014, 34(5):  626-63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8
    摘要 ( 1061 )   PDF (1538KB)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性植物为环境污染植物修复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垂柳(Salix babylonica Linn.)和苏柳172(Salix jiangsuensis J172)扦插苗对人工添加土壤铅污染的耐性及其对铅的积累和分配。结果发现:柳树生物量与土壤有效铅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低浓度的铅污染对两种柳树的根系生物量影响不大,Pb2+浓度为1 600 mg·kg-1时显著降低垂柳根系生物量,苏柳172在Pb2+浓度为1 200和1 600 mg·kg-1时根系生物量极显著降低,说明垂柳对高浓度的Pb2+耐性要好于苏柳172;垂柳和苏柳172根系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直径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持续下降,在Pb2+浓度为1 600 mg·kg-1时,垂柳根系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直径分别比对照下降了50.40%、45.15%、44.44%、9.10%,苏柳172分别下降了45.00%、45.88%、47.02%、37.14%。柳树吸收的铅绝大部分积累在根部,迁移到茎部和叶部的数量较少,铅在2种柳树体内不同部位的积累量均为根>茎>叶。当Pb2+浓度为800 mg·kg-1时,垂柳和苏柳172的耐性指数为91.15%和84.26%,其对土壤中铅的吸收量达140.20和149.49 mg,表明两种柳树对中等土壤铅污染的修复具有较大潜力。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红松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分配
    宋文艺;蔡慧颖;金光泽*;李凤日;贾炜玮;崔晓阳
    2014, 34(5):  619-62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7
    摘要 ( 3929 )   PDF (1224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是探究森林碳循环和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用样地清查和异速生长方程的方法测定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小兴安岭南坡、张广才岭东坡、张广才岭西坡和完达山)红松人工幼龄林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红松人工林植被碳库、碎屑碳库差异显著,土壤碳库和总碳库碳密度差异不显著,分别在35.95~76.36、3.52~11.34、101.96~173.37和154.54~256.78 tC·hm-2波动;各组分分配比例差异显著,分别为18.78%~30.34%、1.79%~5.24%和65.58%~79.43%。(2)不同地区红松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除树叶)碳密度及其分配均差异显著,干、枝、叶和根的碳密度分别在22.47~47.11、2.30~12.31、2.90~5.80和7.02~17.16 tC·hm-2波动,各器官分配比例在51.98%~64.80%、6.68%~17.19%、6.55%~8.34%和20.23%~22.55%。(3)不同地区红松人工林根冠比(R/S)、土壤碳密度(含碎屑层碳密度)与植被碳密度比(SC/VC)均差异显著,各地区比值范围分别为0.26~0.29和2.31~4.69。(4)胸高断面积与乔木层碳密度、植被碳库和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库皆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能够很好地反映其碳密度的动态变化。
    基于Maxent和ArcGIS预测川贝母潜在分布及适宜性评价
    王娟娟;曹博;白成科*;张琳琳;车乐
    2014, 34(5):  642-64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0
    摘要 ( 960 )   PDF (1555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 L.)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鳞茎为名贵中药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但目前野生资源几近枯竭。本文结合川贝母108个地理分布记录和16项环境因子,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9.3),预测了川贝母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适生等级。结果显示,川贝母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西南、云南的西北和西藏的东南等地区,贵州的西北和甘肃的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分布。其中,川贝母最适宜分布区集中在四川(凉山和阿坝)、云南(楚雄、大理和迪庆)和西藏(林芝、山南和日喀则)等地区(适生指数>0.5)。等温性(模拟贡献率,20.2%)、年均降水量(16.6%)、海拔(14.3%)、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14.2%)、1月最低气温(10.9%)和土壤pH值(7.9%)是影响川贝母分布最主要的6个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表明,川贝母最适宜生长在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的高原或山区,海拔2 500~3 500 m、年均降水量为850~950 mm、1月份最低温度在-3.5~4.7℃和土壤偏酸性(pH=6.66)是川贝母最适宜生长的生态位参数。上述研究结果对于适生区开展川贝母野生抚育和种植区划及标准化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辽西北主要绿化树种叶绿素含量分异特征及与SPAD值关系
    王凯;吴祥云;段海侠;李娜;张丽娜
    2014, 34(5):  634-64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09
    摘要 ( 704 )   PDF (1242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分光光度计和便携式叶绿素计测定辽西北主要绿化树种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北主要绿化树种叶片叶绿素a/b为2.35~3.83,当欧氏距离为10时,可将树种划分为3类,即低叶绿素a/b(平均值为2.50)树种6个,中等叶绿素a/b(平均值为2.97)树种29个,和高叶绿素a/b(平均值为3.52)树种20个,3者差异显著(P<0.05)。低叶绿素a/b往往反映出植物更能利用弱光,上述结果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辽西北各树种耐阴程度的高低。各树种单位鲜重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及SPA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73~4.61 mg·g-1、0.21~0.99 g·m-2和29.42~75.51;变异系数分别为43.6%、35.2%和23.0%。SPAD值与单位鲜重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而与单位面积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并且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R=0.67)高于总叶绿素(R=0.61),高于叶绿素b(R=0.56)。辽西北主要绿化树种叶绿素含量较低,SPAD值可以反映种间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差异,而不能反映单位鲜重叶绿素含量,根据各树种的耐阴性可以进行合理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克隆生长对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交配系统的影响
    曾建军;肖宜安;孙敏*;周兵
    2014, 34(5):  650-65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1
    摘要 ( 786 )   PDF (1044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剑叶金鸡菊本地蜂平均每朵花序每30 min访花昆虫数约10个左右,平均飞行距离为12.71 cm,最长飞行距离为60 cm,每朵花停留时间较长约10 s,每个传粉昆虫平均访问剑叶金鸡菊基株数为2.59株。充足的花粉资源、访花昆虫数量多及每个飞行回合较高访问基株数,以及剑叶金鸡菊生育期后期出现的游击型克隆生长特性使得有利于居群相同基因型克隆分株的驱散,这样的一些特性降低了同株授粉的几率,保障了花粉资源,从而避免了克隆性对异交交配系统的不利影响,保证了高异交率。这样克隆生长没有影响到有性生殖,相反剑叶金鸡菊可以发挥两种繁殖策略的优势,从而促进入侵。
    毛尖紫萼藓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GpSOD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宋晓宏;沙伟*
    2014, 34(5):  655-66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2
    摘要 ( 779 )   PDF (1841KB) ( 4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具有清除自由基、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的功能,在植物抗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耐旱能力极强的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为试材,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1个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的cDNA序列,命名为GpSOD(GenBank登录号:GU989312)。该基因全长726 bp,编码区为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是非分泌性疏水蛋白,具有2个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位点,属于Sod Cu基因家族,与其他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同源性为68.8%~86.8%。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虽然GpSOD在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均有表达,但GpSOD受干旱诱导表达明显,且复水处理抑制其表达,表明GpSOD蛋白与毛尖紫萼藓响应干旱胁迫的过程密切相关,该结果为进一步寻找高效抗氧化胁迫基因提供前提条件。
    福建武夷山甜槠不同世代种群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周晓丽;杨青;丁晖;方炎明*;徐海根;陈晓
    2014, 34(5):  671-67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4
    摘要 ( 786 )   PDF (1273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胸径将福建武夷山大安源样地的甜槠(Castanopsis eyrei)群体划分为成体、小树、幼苗3个世代,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不同世代的甜槠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不同世代间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甜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9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6.571 4,居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3.905 4,平均期望杂合度He=0.722 9,表明甜槠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SSR分析显示3个世代的AeHe、Nei指数(h)、Shannon信息指数(I)均以幼苗最高,小树次之,成体最低,幼苗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成体及小树,且幼苗中出现最多的稀有等位基因数,表明甜槠种群世代间的遗传多样性呈稳定上升趋势。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甜槠群体不同世代内、世代间均存在遗传变异,但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世代内。SSR分析显示,甜槠不同世代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74 3,基因流Nm=3.115 4。甜槠不同世代间的遗传相似度以成体与幼苗最小,遗传距离以成体与幼苗间最大。基于甜槠群体SSR的研究结果,认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在遗传多样性保护中应注重保护成体和幼苗中稀有的等位变异。
    番茄SlMYBL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特性分析
    刘霞;胡宗利;张彦杰;朱明库;殷文成;陈国平*
    2014, 34(5):  664-67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3
    摘要 ( 926 )   PDF (1554KB) ( 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YB转录因子构成了植物体内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根据NCBI数据库登录的番茄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野生型番茄AC++中克隆得到全长为1 630 bp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ORF为1 245 bp,编码414个氨基酸,该编码蛋白有保守的DNA结合域:MYB-like、C-末端和多个磷酸化位点,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中,根据其结构域该基因命名为SlMYBL。二级结构预测显示SlMYBL蛋白含有26.33%的α螺旋,65.46%的无规则卷曲和6.28%的延伸链及1.93%的β折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lMYBL在成熟叶、茎及萼片中表达量较高。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lMYBL基因表达量受外源激素IAA、ABA等的诱导。非生物胁迫结果表明,在高温、低温、伤害和盐处理中该基因表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lMYBL基因在番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南蛇藤雌性性别相关的RAPD和SCAR标记
    魏丽娟;张娟*;刘林德;王蕾;赵同欣
    2014, 34(5):  687-69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6
    摘要 ( 713 )   PDF (1641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属卫矛科南蛇藤属落叶藤本植物,是中国传统中药材,雌雄异株,少量雄全同株。由于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对南蛇藤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少,极大地限制了对其的开发利用。本研究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南蛇藤雌株、雄株和雄全同株进行了差异比较。100个引物中有5个引物(S127、S140、S148、S174及S111)在不同性别南蛇藤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到存在明显差异的条带。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将RAPD引物转化成特异性较强的SCAR引物后,仅引物S111扩增出一条雌性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发现,该片段包含两个超过100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荔波连蕊茶GA20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肖政;李纪元*;范正琪;殷恒福
    2014, 34(5):  678-68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5
    摘要 ( 886 )   PDF (1984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植物GA20ox基因编码区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山茶属荔波连蕊茶幼嫩茎段为材料,提取总RNA,进行RT-PCR。采用RACE技术扩增获得1 567 bp的GA20氧化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lGA20ox2(GenBank登录号KF823787)。序列分析表明,ClGA20ox2开放阅读框(ORF)为1 146 bp,编码382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115 bp,3′非编码区303 bp。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43.56 kD,等电点为7.02,所推导的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夹竹桃和杨树GA20ox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73%和72%。ClGA20ox2与其它植物GA20ox蛋白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山茶GA20ox蛋白与夹竹桃和杨树的GA20ox蛋白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荔波连蕊茶的根、茎、叶和种子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模式却不同:ClGA20ox2基因在二年生茎段中的表达丰度最高,在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丰度最低,在嫩叶和根中表达丰度较高,成熟叶片和种子表达丰度较低。
    赤水河上游典型植被中结皮苔藓的成土功能与总氮浓度特征
    王登富;张朝晖*
    2014, 34(5):  706-71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9
    摘要 ( 664 )   PDF (1285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赤水河上游典型植被中苔藓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查,选取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 plumosum)、长帽绢藓(Entodon dolichocucullatus)、长喙灰藓(Hypnum fujiyamae)、皱叶麻羽藓(Claopodium rugulosifolium)和拟脆枝曲柄藓(Campylopus subfragilis)5种结皮苔藓进行成土功能与总氮浓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苔藓植物有14科18属26种(含变种、亚种),藓类植物占优势;(2)生物量为0.40~36.80 g·m-2,成土量为9.60~249.20 g·m-2,长喙灰藓的生物量和成土量高于其他结皮苔藓,对治理砂页岩区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3)植物总氮(TN)浓度为1.20%~1.87%,土壤TN浓度为0.07%~0.50%,两者中长喙灰藓—土壤最高,拟脆枝曲柄藓—土壤最低,TN浓度随海拔的升高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4)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和土壤TN浓度差异大,最大相差倍数约17.14倍,但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通过植物和土壤TN浓度特征的探究,为该地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海南地区番木瓜花叶病病原的分子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张雨良;黄启星;朱丽娣;孔华;曾会才;姜浩元;刘志昕*
    2014, 34(5):  694-69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7
    摘要 ( 1162 )   PDF (1175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PRSV)和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威胁番木瓜农业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对27份疑似番木瓜花叶病病叶样品进行分子鉴定,提取病叶总RNA,反转录获得对应的cDNA,根据PRSV病毒的CPP1Hc-ProNIb基因序列和PLDMV病毒的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和测序分析。研究发现PRSV感染20例(74.1%),PLDMV感染3例(11.1%),PRSV和PLDMV交叉感染的样品1例(3.7%)。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地区PRSV病毒存在3个株系,株系之间出现明显分化;海南地区PLDMV病毒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报道的PLDMV病毒株系有共同的起源。研究结果表明PRSV和PLDMV是海南地区番木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其中PRSV病毒3个株系之间P1基因同源性在95%以下,这可为后续研究构建抗PRSV和PLDMV的双价表达载体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查尔酮合酶基因探讨鲜卑花的种群动态历史与遗传分化
    付鹏程;高庆波;张发起;陈世龙;*
    2014, 34(5):  700-70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18
    摘要 ( 850 )   PDF (1229KB) ( 4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高山灌木鲜卑花为研究材料,收集其在中国全部分布区域内的13个居群共139个个体,以查尔酮合酶基因(CHS)的内含子区域为分子标记,探讨鲜卑花的种群动态历史、遗传分化的时间与成因。在鲜卑花中CHS共鉴定了2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24 8和0.007 545,遗传变异大;贝叶斯分析说明鲜卑花种内遗传分化的时间始于4.37 Ma左右。中性检验与歧点分布分析一致表明鲜卑花在近期经历了明显的居群扩张,估算的扩张时间在55.8 ka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鲜卑花在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期从冰期避难所向外经历了明显的居群扩张;而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导致的环境剧变,加剧了鲜卑花居群间的遗传分化。
    均匀设计优化太行菊SRAPPCR反应体系
    张安世;刘莹;张为民;赵利新
    2014, 34(5):  712-71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20
    摘要 ( 798 )   PDF (849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适宜太行菊的SRAP-PCR反应体系,采用两轮均匀设计试验,对SRAP-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引物和2×Taq MasterMix的用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10 μL SRAP-PCR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 1.3 μL,正反引物0.35 μL,2×Taq MasterMix 5.3 μL。在此最佳条件下,利用Me1/em4引物对11株太行菊扩增的条带清晰、多态性好,表明此反应条件适合于太行菊的SRAP-PCR反应体系。
    4种光响应曲线模型对3种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实用性
    钱一凡;廖咏梅;权秋梅;陈兰英;黎云祥*
    2014, 34(5):  716-72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5.021
    摘要 ( 762 )   PDF (911KB) ( 4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4种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对3种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提取了各光响应模型的主要特征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各模型参数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种十大功劳的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存在着差异;同一模型对不同十大功劳的光响应曲线的拟合效果也不同;但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3种十大功劳光响应曲线的拟合效果最佳。因此,在研究植物的光响应时,应考虑光响应模型对植物的整体拟合效果,不能以某个参数作为衡量标准来选取最优的光响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