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3-20
    论文
    贵州六道木属一新种——荔波六道木
    安明态;杨瑞;苟光前*
    2009, 29(2):  129-13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1
    摘要 ( 2545 )   PDF (114KB) ( 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贵州忍冬科(Caprifoliaceae)六道木属(Abelia R. Br.)1个新种,即荔波六道木(Abelia lipoensis M. T. An et G. Q. GOU)。新种与糯米条(A. chinensis R. Br.)近缘,不同点在于小枝和叶背无毛,花序宽大,疏松,呈宽圆锥状,花萼裂片近无毛,花冠小,长6~9 mm,白色,与萼裂片近等长或稍长。
    花楸属一新种——天堂花楸
    刘秀梅;王雷宏;李小翌*
    2009, 29(2):  131-13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2
    摘要 ( 2341 )   PDF (185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新种与黄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Cheng ex Yü)近缘,区别在于前者羽状小叶6~7对,边缘圆钝锯齿,托叶宽披针形,花部雄蕊20枚,10长,10短,复伞房果序排列紧密,果多达160~195粒。
    贵州产耳蕨属(鳞毛蕨科)一新种—韭菜坪耳蕨
    骆强
    2009, 29(2):  134-13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3
    摘要 ( 1871 )   PDF (228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贵州耳蕨属一新种,即韭菜坪耳蕨(Polystichum jiucaipingense P. S. Wang et Q. Luo)。新种与栗鳞耳蕨(P. castaneum(Clarke) Nayar et Kaur)相近,但植株较小,叶柄、叶轴上的鳞片淡棕色,孢子囊群着生于全部羽片上而不同。
    平基槭花性别分化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胡青;李凤兰;杜艺连;郭惠红*
    2009, 29(2):  136-1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4
    摘要 ( 2121 )   PDF (361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基槭为杂性花,雄花与两性花同株,本文对其花性别分化过程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在花性别分化的早期,雄花和两性花的花芽中雌、雄蕊原基均具备,只是在花芽发育到一定时期,雄花的雌蕊原基发生选择性败育,败育发生在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4个大孢子时期。两性花的雌蕊可以正常膨大结实,雄蕊花药虽然可以形成二核花粉,但不能正常开裂,属于不育雄蕊。初步分析认为,两性花雄蕊花药不能正常开裂与花粉囊壁纤维层木质化程度低有关。
    濒危植物革苞菊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马虹;郑亚明;曹瑞;孙雅源
    2009, 29(2):  141-14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5
    摘要 ( 1883 )   PDF (445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革苞菊为菊科多年生强旱生草本植物,是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本文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法,对革苞菊营养器官进行了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革苞菊叶为等面叶,表皮由1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上下表皮均具气孔,为不规则形;栅栏组织位于上下表皮的内侧,由1层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由2~3层细胞构成,细胞排列疏松。茎为外韧维管束,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髓发达,髓射线为4~6列细胞。根可分为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根中无髓,导管由中心向四周呈束状辐射排列。在茎与根的薄壁组织中分布着排列整齐的分泌结构。用PAS反应鉴定多糖、考马斯亮蓝鉴定蛋白质后观察了革苞菊的根茎叶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分布。本文同时讨论了革苞菊营养器官的内部构造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性。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
    杨志荣;林祁*;文香英;曾庆文;周小春
    2009, 29(2):  147-16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6
    摘要 ( 2065 )   PDF (1543KB) ( 4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全属11种,八角属(Illicium Linn.)2种,共108个样品的叶表皮特征。在南五味子属中,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叶表皮表面的纹饰、气孔器的形状、气孔极区的形状、表皮毛的有无等性状能用于研究南五味子属种间关系,以及与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aux)和八角属之间的关系。在八角目(Illiciales)中发现的一个新分类学性状(叶表皮表面具角质网纹),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 Kadsura)。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支持将南五味子亚属分为南五味子组(Sect. Kadsura)和肉蕊组(Sect. Sarcocarpon),支持R. M. K. Saunders和林祁对某些种的归并处理。根据与五味子属和八角属叶表皮形态特征的比较,认为这3个属的叶表皮形态特征相似,但南五味子属叶表皮形态比五味子属和八角属的叶表皮形态复杂,不支持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华凤仙花部特征和传粉系统研究
    肖乐希;刘克明*
    2009, 29(2):  164-16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7
    摘要 ( 2576 )   PDF (227KB) ( 5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的花部特征和传粉系统,结果表明华凤仙单花期为2.3 d,雄性期是雌性期的6.8倍。花蜜量和花蜜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0.56 μL和28.2%。开花当天柱头即具有可授性,花粉活力在花朵刚开放时最高(95%),至花朵凋谢之前仍保持较高的活力(55%)。花粉胚珠比(5 730.3±2 941.1)和套袋实验的结果表明华凤仙属于自交亲和但以异交为主的繁育系统,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蜜蜂、熊蜂、蝶类和几种芦蜂是华凤仙的主要访花者,最有效的传粉者为三条熊蜂。考氏无垫蜂作为盗蜜者,可能是除正常访花者之外,对华凤仙的有性繁殖影响最大的生物因素。
    桂林唇柱苣苔传粉生物学及生殖配置研究
    蒲高忠;潘玉梅;唐赛春*;韦春强;陈秋霞;
    2009, 29(2):  169-17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8
    摘要 ( 1970 )   PDF (298KB) ( 6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桂林唇柱苣苔在不同生境下(YZ居群,半野生,林下裸露岩石上;DB居群,洞穴岩石上)的生殖生态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桂林唇柱苣苔的花期为2月下旬至4月中旬,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单花期在DB居群(16~24 d)明显长于YZ居群(10~17 d);(2)两个居群的P/O比差异显著,花粉量比胚珠量有更明显的变化,这可能与其生境有关;(3)桂林唇柱苣苔属于兼性异交系统,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4)传粉和种子后熟阶段均存在限制,致使各种处理的结实率均处在较低的水平(<45%);(5)白颊尤垫蜂与小蜂类(DB居群)或蜜蜂(YZ居群)为桂林唇柱苣苔较为稳定的传粉者;(6)桂林唇柱苣苔植株个体越大,花期繁殖投入就越高,繁殖分配越低;(7)与DB居群相比,YZ居群可利用资源较为丰富、植株生物量较大,因此其花期投入繁殖也较高,而DB居群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营养器官,从而提高了对资源获取能力。
    荒漠珍稀灌木半日花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生命表分析
    李清河;高婷婷;刘建锋;辛智鸣;徐军
    2009, 29(2):  176-18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09
    摘要 ( 1954 )   PDF (241KB) ( 6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不同坡位的半日花种群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其年龄结构,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损失度曲线,并利用生存分析理论进行了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半日花种群存在下降趋势。幼龄级和老龄级个体少,中龄级个体多。不同坡位的半日花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坡上部种群密度最大,坡下部最小,坡中部居中。不同坡位半日花种群在Ⅰ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并在Ⅶ、Ⅷ龄级时期望寿命出现波动;不同坡位的半日花种群的存活曲线整体上趋于Deevy Ⅱ~Ⅲ型之间;在第Ⅵ~Ⅷ龄级半日花种群死亡率较高,且坡中部和坡下部种群死亡率峰值比坡上部种群滞后一个龄级。生存分析引入生命表中的4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不同坡位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
    皇甫川流域梁地生境中间锦鸡儿不同龄级植株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高增璐;高玉葆*;郑志荣;张晓春
    2009, 29(2):  182-18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0
    摘要 ( 1830 )   PDF (368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梁地生境人工栽植的中龄级(5年生)和老龄级(24年生)中间锦鸡儿植株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龄级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大于老龄级植株;两个龄级植株在12:00~14:00净光合速率均下降,老龄级植株是由于光抑制使光系统Ⅱ受损、细胞光合能力下降等非气孔因素所导致,而中龄级植株是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孔因素是主要因素。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中龄级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老龄级植株,前者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并且具有更高的抵御强光能力。中龄级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老龄级植株,具有更强的耐旱能力。
    濒危植物珙桐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邹利娟;苏智先*;胡进耀;吴庆贵;苏瑞军;余阿梅;
    2009, 29(2):  187-19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1
    摘要 ( 2028 )   PDF (429KB) ( 4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珙桐冬芽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珙桐冬芽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最适培养基为WPM+NAA 0.2 mg·L-1+6-BA 3.0 mg·L-1+AC 2.0 g·L-1;珙桐带芽茎段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WPM+NAA 0.05 mg·L-1+6-BA 1.0 mg·L-1+GA3 2.0 mg·L-1+AC 2.0 g·L-1;生根最佳培养基为White+IBA3.0 mg·L-1+6-BA 1.0 mg·L-1+AC 2.0 g·L-1,在此条件下,根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组培苗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可达80%。
    马蔺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孟林;肖阔;赵茂林;张国芳
    2009, 29(2):  193-19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2
    摘要 ( 1811 )   PDF (171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成熟且具活力的马蔺种子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与不同浓度比例的2,4-D、BA、NAA、KT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构成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等培养基的组合方案,对马蔺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有显著影响,MS+2,4-D 4 mg·L-1+BA2 mg·L-1、MS+2,4-D 4 mg·L-1+BA5 mg·L-1和MS+2,4-D 2 mg·L-1+KT1.5 mg·L-1为最佳诱导培养基,诱导出愈率均在58%以上,显著高于其它培养基组合方案(p<0.05);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BA4 mg·L-1和MS+BA1 mg·L-1+NAA0.15 mg·L-1,绿苗分化率高达100%,生长势好,状态叶和分化芽丛质量好;适宜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BA2 mg·L-1+NAA0.1 mg·L-1、MS+BA1 mg·L-1+NAA0.2 mg·L-1;1/2MS为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1/2MS+IBA0.5 mg·L-1、1/2MS+IBA0.5 mg·L-1+NAA0.5 mg·L-1两种组合也相对较好;试管苗不需炼苗可直接出瓶移栽于V田土∶V河沙=2∶1的土壤基质,成活率在95%以上。从而为马蔺提供了一套从“成熟种胚—诱导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继代增殖—生根—试管苗移栽”等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最佳培养基和操作规程的组培快繁体系。

    大字杜鹃离体快繁体系建立及种质试管保存研究
    王雯雯;马秋月;朱俊义;顾地周*
    2009, 29(2):  198-20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3
    摘要 ( 24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大字杜鹃新生嫩芽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其最适合的嫩芽基部直接再生芽苗、生根及种质试管保存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合的基部直接再生芽苗诱导培养基为:DR+2-ip3.00 mg·L-1,诱导率达95.5%以上;生根培养基:MS(改良)+IAA 0.50 mg·L-1+IBA 0.10 mg·L-1+KT 0.10 mg·L-1,生根率达99%以上;试管保存培养基:N-68+B9 2.30 mg·L-1+根皮苷1.50 mg·L-1,保存时间可达30个月以上。以再生植株的茎节为材料进行快繁的结果表明,在28 d的一个培养周期内增殖倍数平均达65以上。常温条件下,采取“矮化延缓生长”的方法在试管内保存种质资源,建立了大字杜鹃的离体培养和种质试管保存体系。
    He-Ne激光对增强UV-B辐射小麦幼苗叶绿体的影响
    郭君瑜;张琴;韩榕*
    2009, 29(2):  204-20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4
    摘要 ( 2222 )   PDF (252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晋麦8号”小麦幼苗分别采用5 mW·mm-2 He-Ne激光辐照、10.08 kJ·m-2·d-1增强UV-B辐射及二者组合进行处理,研究各处理组小麦幼苗叶绿体膜透性、叶绿体蛋白质含量以及叶绿体偶联因子CF-1的ATP酶活性、希尔反应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UV-B辐射后小麦幼苗叶绿体膜透性增加,叶绿体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下降,而ATP酶活性、希尔反应的活性均受到抑制。经过He-Ne激光辐照可使叶绿体膜透性降低、叶绿体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升高,同时ATP酶活性、希尔反应的活性也受到部分激活。这些变化说明增强UV-B辐射引起小麦幼苗叶绿体损伤,而一定剂量的He-Ne激光辐照可部分修复增强UV-B对小麦幼苗光合系统的损伤。
    2个欧李品种对碳酸盐胁迫生理响应的初步研究
    陈书明;姜英淑;王秋玉*
    2009, 29(2):  209-21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5
    摘要 ( 1990 )   PDF (436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盆栽条件下,以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浇灌农大欧李3和4号2年生组培苗,测定苗木叶片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两个品种的叶绿素a呈先变化平缓后降低趋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叶绿素a/b在整个处理时期变化平稳;脯氨酸呈先变化平缓后升高趋势;农大欧李3号的电解质外渗率、MDA和POD活性呈先变化平缓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中、低浓度SOD活性整个胁迫期变化平缓,高浓度的在整个胁迫期间变化较大,各处理间差异极其显著;农大欧李4号电解质外渗率、SOD、POD和MDA在处理期间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胁迫解除后,高浓度处理的电解质外渗率、SOD、POD活性上升、低浓度处理下降,MDA则相反。在长期的NaHCO3胁迫过程中,农大欧李3号和4号都显示了强的耐盐性。
    干旱胁迫下沙枣和孩儿拳头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孙景宽;张文辉;陆兆华;刘新成*
    2009, 29(2):  216-22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6
    摘要 ( 1943 )   PDF (483KB) ( 5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沙枣和孩儿拳头2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采用称重控水的方法设置对照(土壤含水量为25.6%~27.2%),轻度胁迫(19.2%~20.8%),中度胁迫(12.8%~14.4%),重度胁迫(6.4%~8.0%)4个梯度,研究了干旱胁迫对沙枣和孩儿拳头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两物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比值,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叶绿素a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较叶绿素b敏感,但两物种叶绿素b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规律不一致。(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孩儿拳头FmFv呈下降趋势,沙枣相反,但两物种F0呈增加趋势,Fv/F0Fv/Fm呈下降趋势,Fv/Fm差异不显著;PhiPS2、ETRqP先升高后降低,NPQ则先降低后升高。(3)虽然两物种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但在重度干旱胁迫下(6.4%~8.0%),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到较大影响,推测此时的土壤水分含量为两物种光合色素、光系统Ⅱ的耐受极限;物种间相比,孩儿拳头更为敏感,在今后的园林管护中,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和物种间的差异做好园林灌溉。
    丙酮和二甲基亚砜法测定植物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方法学比较
    王文杰;贺海升;关宇;李文馨;张衷华;祖元刚*
    2009, 29(2):  224-22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7
    摘要 ( 2482 )   PDF (262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酮和二甲基亚砜作为提取剂测定植物光合色素含量是最为普遍的两种方法,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可比性问题探讨很少。本文基于对19中木本植物叶片和树枝内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如下结果:(1)二甲基亚砜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结果均显著高于丙酮测定结果(而对叶绿素a/b比值的影响较小),与此相反,丙酮对类胡萝卜素提取测定结果要远高于二甲基亚砜的测定结果。(2)两种方法对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测定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可以应用相关线性拟合方程进行不同方法测定结果之间的转换,以减少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比较过程中产生的测定方法误差。(3)不同单位表示方法,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存在影响,使用鲜重单位表示的相关程度普遍高于以表面积为单位的相关程度。(4)两种方法对树枝和叶片测定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叶绿素含量低的树枝,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较小,而对于叶绿素含量高的叶片,二甲基亚砜测定结果则远高于丙酮的测定结果,可能原因在于丙酮对于叶绿素的提取效果远低于二甲基亚砜。(5)以二甲基亚砜为浸提试剂,通过不同精确度仪器(0.1和1 nm)检测发现尽管不同仪器之间相关关系达到0.99以上,但二者相比精确度为0.1 nm检测叶绿素a、总叶绿素浓度高出15%~33%,而叶绿素b浓度低4%左右。这些研究发现为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提供了依据。
    smGFP最小线性化元件的直接渗透转化与瞬时表达
    徐凤萍;杨君*;程云清;刘建凤;安利佳
    2009, 29(2):  230-23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8
    摘要 ( 2169 )   PDF (214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转化缓冲溶液调整转化系统的渗透压,实现了含有smGFP基因的最小线性化元件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直接转化和瞬时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观察到很强的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表明smGFP线性化元件顺利导入细胞内,并维持了表达元件的完整性。该方法仅通过缓冲溶液的设计实现外源基因的直接转化,无需基因枪、电激、注射等转化动力来源,能够显著减少实验操作对受体材料的破坏性,扩大转化受体的应用范围,同时操作简便快捷,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
    中国木犀科苦丁茶ISSR实验条件优化的研究
    郑道君;刘国民;*;梁远发;鄢东海;令狐昌弟;田永辉
    2009, 29(2):  234-24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19
    摘要 ( 2040 )   PDF (532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木犀科苦丁茶ISS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一套稳定的ISSRPCR反应参数。筛选出了10个有效引物,并以中国木犀科苦丁茶8个物种共21份种质材料为供试材料对优化后的反应条件的重复性、多态性进行了检测。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10×buffer 2.5 μL,2.0~3.0 mmol·L-1 MgCl2,150~300 μmol·L-1 dNTPs,Taq酶1.0~1.5 U,引物0.4~0.5 μmol·L-1,DNA模板5~320 ng。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然后按94℃变性40 s,50~54℃退火45 s,72℃延伸120 s,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8 min。该反应条件可应用于中国木犀科苦丁茶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一种禾本科植物鲜叶下表皮制片方法
    杨虎彪;李晓霞;罗丽娟*
    2009, 29(2):  242-24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20
    摘要 ( 1990 )   PDF (291KB) ( 4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一种禾本科植物鲜叶下表皮制片的快速方法,该方法也能适用于多数单子叶植物鲜叶和经FAA固定液固定的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气孔观察。该方法制片能有效防止叶表皮脱水、透明后发生卷曲,使保持完整的结构,便于准确的显微观察。具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等优点。
    大青杨基因组DNA的提纯及鉴定
    石江涛;李坚*
    2009, 29(2):  245-24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21
    摘要 ( 2013 )   PDF (150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各种林木在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核酸的提取方法将不尽相同。高质量的DNA是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因素。探索一种科学的、合适的DNA提取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对大青杨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电泳检测、紫外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随机引物PCR扩增鉴定所获得的基因组DNA,证明其完全可以满足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
    绿肉山楂叶中五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鲁巍巍;吕德国;*;李志霞;周传生;
    2009, 29(2):  248-25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22
    摘要 ( 2036 )   PDF (232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充分利用山楂叶用资源,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250×4.6 mm,5 μm),乙腈-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45 nm,柱温25℃,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绿肉山楂叶中牡荆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金丝桃苷、芦丁和槲皮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此分析检测条件下牡荆苷、牡荆素2″-O-鼠李糖苷、金丝桃苷、芦丁和槲皮素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平均加样回收率试验的RSD值均小于3%,方法准确可靠。绿肉山楂叶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主要以牡荆苷和金丝桃苷为主,且二者含量变化规律与其总黄酮含量变化相似,均在10月初含量达到最高;此时采摘,其质量完全符合《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故绿肉山楂可作为一种新的药用资源来进一步开发利用。
    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的提取及GC-MS分析
    朱岳麟;郑晓梅;王文广
    2009, 29(2):  253-25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09.02.023
    摘要 ( 1962 )   PDF (133KB) ( 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获得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提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是将柚皮粉碎60 s,加水5倍,提取6 h。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早熟金柚果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出44个峰,鉴定出了其中的25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8.43%。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个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主要成分有柠檬烯(65.82%)、β-月桂烯(25.52%)、4-侧柏烯(1.78%)、紫苏烯(0.44%)、氧化芳樟醇(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