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20
    系统与进化
    中国25个蕨类植物名称原白中排印错误之更正
    林云, 孙茜, 张小冰, 何东东, 吴慧冰, 宋莉, 刘文群
    2022, 42(2):  161-17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1
    摘要 ( 673 )   HTML ( 53)   PDF (25222KB) ( 4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规则9.2的精神,对我国25个蕨类植物名称的原白中指定的主模式标本错误做了更正,这些植物名称是粤里白、峨眉里白、云南姬蕨、阔基凤丫蕨、川西蹄盖蕨、无盖蹄盖蕨、贡山蹄盖蕨、哈巴蹄盖蕨、假轴果蹄盖蕨、大盖蹄盖蕨、金佛山蛾眉蕨、城口假冷蕨、墨脱红线蕨、镰羽复叶耳蕨、离脉柳叶蕨、弓羽柳叶蕨、木坪贯众、秦岭贯众、强壮鳞毛蕨、西天目鳞毛蕨、百山祖鳞毛蕨、离柄沙皮蕨、毛根蕨、长柄线蕨和长瓦韦。

    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7种花楸属植物的叶解剖特征及其环境适应性
    朱凯琳, 李嘉宝, 陈昕
    2022, 42(2):  174-18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2
    摘要 ( 749 )   HTML ( 49)   PDF (4107KB) ( 7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四川省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内7种花楸属(Sorbus)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结构特征与生境的相关性。结果显示:7种植物的叶片均为典型的背腹叶;叶片厚度介于108.16~208.21 μm,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表皮厚度均大于下表皮厚度,且复叶物种的下表皮细胞均有乳突;栅栏组织由1~2层细胞构成,仅多对西康花楸(S. prattii var. aestivalis)的栅海比(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厚度比)为1.93,其余6种植物的栅海比均小于1;中脉维管束均呈心型,为典型的外韧型维管束,种间中脉突起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解剖结构中,上、下表皮可塑性最大,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潜在适应能力;中脉可塑性最小,整体结构较为稳定。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中脉组织是7种植物中种间差异最大的解剖结构。叶解剖结构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紧密度与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和海拔正相关(P<0.05),与季节性温差负相关(P<0.05);中脉直径和突起度与季节性温差呈正相关(P<0.01),与年降水量、最暖季降水和海拔正相关负相关(P<0.05)。叶解剖结构性状的适应性变化,体现了7种花楸属植物在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存策略。

    遗传与育种
    基于液—固交替培养的水曲柳快速微繁系统研究
    齐凤慧, 王雯萱, 刘林, 汤明硕, 宋飞翔, 詹亚光
    2022, 42(2):  184-19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3
    摘要 ( 540 )   HTML ( 45)   PDF (3689KB) ( 3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茎部木质化、叶片老化、顶芽休眠的水曲柳组培苗为材料,开发了一种液体—固体交替培养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快速高效的再生系统,该技术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在短时间内使腋芽萌发,并在固体培养中腋芽离体再生获得新的组培苗。在补充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WPM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上,可以诱导水曲柳腋芽萌发并伸长成苗。发现在添加了0.6 mg·L-1 TDZ的WPM液体培养基中暗培养,7~15 d之内可促使水曲柳腋芽100%萌发,将萌发的嫩芽切下后接种到0.05 mg·L-1 TDZ和0.6 mg·L-1 BA的WPM固体培养基中光照培养,腋芽在1~2个继代内可以伸长成苗,苗平均高为2.64 cm,增殖系数达到4.04。将生根的苗移栽,50 d后存活率为90%。该技术的建立有助于水曲柳的大规模繁殖,并且液体—固体交替循环培养,简单、可控、易操作,适用于不同的生产条件,减少成本。

    白蜡属种间杂交子代木质素含量变异及FmPAL核苷酸多态性关联分析
    尹一卜, 李吉祥, 郭樱杰, 芦子廷, 肖英, 刘华领, 詹亚光, 曾凡锁
    2022, 42(2):  191-19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4
    摘要 ( 486 )   HTML ( 44)   PDF (2906KB) ( 4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水曲柳×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和水曲柳×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的3个杂交组合与母本自由授粉子代木质素含量的遗传变异及FmPAL核苷酸多态性相关性,为水曲柳遗传育种和定向改良奠定基础。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白蜡属种间杂交组合及母本自由授粉子代共176个无性系的水曲柳当年新生枝为材料,测定木质素的含量,进行木质素含量差异、变异参数及均值比较分析,并对木质素及其合成相关基因PAL进行分子水平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白蜡属各杂交组合间木质素含量差异极显著,各杂交组的木质素含量均与母本自由授粉子代水曲柳差异显著。其中大多数杂交子代水曲柳的木质素含量高于母本水曲柳木质素平均含量。本研究中的水曲柳群体的PAL基因单倍体多样性值达到了0.999 7,属高水平,证实了FmPAL基因具有较高的变异,且存在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木质素含量显著相关。主要结论:水曲柳各杂交组合的木质素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FmPAL基因中SNP位点与木质素含量显著相关。

    分子生物学
    青藏高原地区3种蒿属植物转录组比较分析
    余静雅, 夏铭泽, 徐浩, 张发起
    2022, 42(2):  200-21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5
    摘要 ( 833 )   HTML ( 49)   PDF (3435KB) ( 4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米蒿(Artemisia dalai-lamae)、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臭蒿(Artemisia hedinii)作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植物,具有防风固沙、阻止草原退化、杀菌消炎和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通过Illumina测序技术分别对3种蒿属植物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分别获得54 268 322,46 434 864和43 971 646条Clean reads,并对测序结果进行了SNP和可变剪接分析。在米蒿和冷蒿对比组(ADL vs AF)中筛选到6 107个差异基因,在米蒿和臭蒿对比组(ADL vs AH)中筛选到4 822个差异基因,在冷蒿和臭蒿对比组(AF vs AH)中筛选到3 755个差异基因。GO富集将差异基因注释到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这3个类别共47个条目。KEGG代谢通路分析将3个对比组的差异基因分别富集到198、198和197条通路。对每个对比组的前10个高表达差异基因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25个生物碱、萜类和类黄酮的活性成分可能相关的差异基因。本研究为蒿属植物的物种鉴定、抗逆性研究和资源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山新杨LTP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孙乾, 吴宇航, 张雅譞, 曹竞丹, 石晶静, 王超
    2022, 42(2):  211-22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6
    摘要 ( 908 )   HTML ( 54)   PDF (5129KB) ( 7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 alba var. pyramidalisLTP家族基因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该家族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模式,筛选材性和抗性相关PdbLTP基因,为LTP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及林木遗传改良提供候选基因。通过蛋白性质分析、多序列比对分析、进化树分析初步分析LTP家族基因的序列特征。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重力、NaCl及PEG胁迫处理下山新杨LTP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查找获得8条 PdbLTP基因序列,2条亚家族PdbGLTP基因序列。CDS序列长度在294~396 bp。LTP家族蛋白为疏水性蛋白且具有8个半胱氨酸的保守结构。qRT-PCR结果显示,PdbLTP1PdbLTP3PdbLTP5PdbLTP7基因在应拉木中表达上调;PdbLTP1PdbLTP2PdbLTP3PdbLTP5基因在茎中表达量最高;除PdbLTP5外,其它基因均受盐胁迫诱导;PdbLTP1PdbLTP2PdbLTP3、和PdbLTP5受干旱胁迫诱导。PdbLTP基因家族成员在调控山新杨木质部发育和抵抗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

    西红花FT同源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王桢, 杨柳燕, 裴卫忠, 李心, 杨贞, 张永春
    2022, 42(2):  224-23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7
    摘要 ( 605 )   HTML ( 48)   PDF (3716KB) ( 5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TFLOWERING LOCUS T)及其同源基因作为三大开花途径整合子之一,被认为是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为了深入研究FT同源基因的功能以及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开花的分子机理,对已报道的3个西红花FT同源基因(CsatFT1CsatFT2CsatFT3)进行分离及分析。gDNA包含长度分别为835、1 642和1 13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均具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cDNA包含长度分别为528、525和540 bp的ORF,分别编码175、174和179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satFT1、CsatFT2、CsatFT3分别和同为单子叶植物的水仙(Narcissus chinensis)NtFT、麝香百合(Lilium longiflorum)LlFT和洋葱(Allium cepa)AcFT1表现出较近的遗传距离。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小球茎膨大阶段前期,CsatFT1CsatFT2CsatFT3在叶片中表达水平最高,侧根中次之,子球茎、主根中极低几乎检测不到;小球茎膨大阶段后期,CsatFT1CsatFT2CsatFT3都在子球茎中表达水平较高,在顶芽中几乎检测不到;室内储藏开花阶段,CsatFT1CsatFT2CsatFT3在柱头中表达水平最高,叶中次之,花瓣和花药中较低几乎检测不到。通过观测转基因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转基因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表型发现,CsatFT1CsatFT2CsatFT3均具有促进植物提早开花的功能。

    胡杨PeNAC121基因启动子的分离鉴定和胁迫应答模式分析
    谢望, 李天静, 李鑫窈, 杨丰铭, 姚银安, 高永峰
    2022, 42(2):  234-24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8
    摘要 ( 734 )   HTML ( 49)   PDF (2585KB) ( 5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在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逆境胁迫中的响应和调控机制,利用PCR技术从胡杨中克隆了PeNAC12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该启动子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该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在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中表达,并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采用不同胁迫处理后进行了GUS染色和酶活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PeNAC121基因的启动子长度为1 997 bp(起始密码子ATG上游),启动序列中除了含有大量的光响应元件,还含有多个与非生物逆境胁迫和激素响应相关的元件,如低温响应元件LTR、干旱响应元件MBS、防卫和胁迫响应元件TC-rich repeats、脱落酸(ABA)响应元件、以及赤霉素(GA)响应元件等。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检测结果显示,PeNAC121基因主要在茎中表达,在根和叶中的表达较少。GUS组织化学染色和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胡杨PeNAC121启动子显著受到NaCl、甘露醇、ABA和4 ℃低温的诱导表达。由上述结果推测PeNAC121基因与胡杨的逆境胁迫应答密切相关,表明该基因的启动子是一个能够应答多种逆境胁迫的诱导型启动子。本研究为阐明PeNAC121基因在胡杨逆境响应和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过表达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MbCSP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旱和耐寒性
    王梦姣, 曹钰雪, 徐永盛, 丁风鹅, 苏乔
    2022, 42(2):  243-25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09
    摘要 ( 579 )   HTML ( 45)   PDF (2150KB) ( 49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和低温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培育转基因作物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冷激蛋白(Cold Shock Proteins,CSP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核酸结合蛋白,参与非生物胁迫应答等细胞生理活动,转CSP基因可增强作物抗逆能力。以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锚定PCR的方法克隆得到了MbCSP基因,其ORF为216 bp,编码一个由71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该氨基酸序列与EcCSPG、EcCSPA(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BsCspB(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BcCspA(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等冷休克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0%~90%;对该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发现MbCSP蛋白包含RNP1(KGFGFI)和RNP2(VFVHF)等CSP蛋白经典的保守结构域,其与EcCspG(大肠杆菌)和CmCspG、CmCspB(堆肥宏基因组)等生物的冷休克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为进一步探讨冷休克蛋白MbCSP的功能,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TF101-MbCSP,采用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经过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获得转基因植株。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选择表达量最高的阳性株系进行后续的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及低温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野生型,其生物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野生型拟南芥,而丙二醛含量则低于野生型拟南芥。上述结果表明,过表达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MbCSP能够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旱和耐寒能力,为培育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植物化学
    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制备甘青青兰中3种活性成分
    周加本, 热增才旦, 热毛先, 利毛才让
    2022, 42(2):  252-25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10
    摘要 ( 496 )   HTML ( 40)   PDF (1184KB) ( 5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结合液相色谱法制备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m.)中绿原酸、胡麻甙-6″-乙酯、迷迭香酸,建立快速分离制备甘青青兰中活性成分的方法。采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SP-HPLC)富集甘青青兰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绿原酸、胡麻甙-6″-乙酯、迷迭香酸,再用制备液相(Pre-HPLC)和HSCCC对富集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54 mg化合物Ⅰ、130 mg化合物Ⅱ和200 mg化合物Ⅲ,纯度分别为96.9%、97.9%和95.1%,经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氢谱(1HNMR)分别鉴定为绿原酸、胡麻甙-6″-乙酯和迷迭香酸。本实验方法适用于甘青青兰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绿原酸、胡麻甙-6″-乙酯和迷迭香酸的分离制备,并避免了传统分离方法操作繁多、试剂消耗量大、不可回收等弊端,为分离甘青青兰活性成分、制备对照品等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虎耳草总酚及其抑制五步蛇毒PLA2酶活性的相关性
    孙彤彤, 王忠娟, 张秀娟, 杨诗涵, 陈小强, 张莹
    2022, 42(2):  259-26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11
    摘要 ( 445 )   HTML ( 40)   PDF (3547KB) ( 3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虎耳草总酚(TP)与抑制五步蛇毒中磷脂酶A2(PLA2)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虎耳草TP的提取条件与抑制五步蛇毒中PLA2活性进行优化,考察各试验因素对超声辅助提取虎耳草TP得率及其对五步蛇毒PLA2活性抑制率(PIR)的作用,并对虎耳草TP含量与PIR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响应面法提取虎耳草TP和PIR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径为60目,料液比为1∶50,超声功率为250 W,超声时间为1.8 h。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虎耳草TP得率为(8.69±0.46) mg·g-1,PIR为(40.91±0.2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虎耳草TP含量与PIR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TP可能为虎耳草抑制五步蛇毒中PLA2活性的物质基础。

    生理与生态
    刺五加和短梗五加叶片初生代谢的发育特异性调控研究
    宋莹, 吴可心, 邵文达, 刘昱利, 刘佳, 刘洋, 唐中华
    2022, 42(2):  268-27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12
    摘要 ( 739 )   HTML ( 37)   PDF (4114KB) ( 5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GC-MS技术对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 et Maxim.) Harms)和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 et Maxim.) Seem)叶片初级代谢产物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运用PCA和OPLS-DA方法分析后,将刺五加和短梗五加叶片划分为3个发育时期:生长期(Growth period)、旺盛期(Exuberant period)、凋落期(Autumn period)。刺五加叶片3个时期筛选出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多元醇等共53个差异化合物,短梗五加叶片3个时期筛选出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多元醇等共51个差异化合物。进一步分析表明,刺五加和短梗五加叶片在旺盛期和凋落期之间差异化合物最多,其中刺五加主要是糖类、有机酸;短梗五加则除了上述两类化合物外,还包括脂肪酸、多胺类化合物。两者作为同属植物,在差异化合物的组成类型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果初步揭示了2种同属药用植物叶片不同时期初级代谢物的积累模式,为2种植物叶片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金塔柏扦插不定根形成与内源激素的调控研究
    刘国彬, 廖婷, 王烨, 郭丽琴, 赵今哲, 姚砚武, 曹均
    2022, 42(2):  278-28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13
    摘要 ( 2115 )   HTML ( 42)   PDF (5977KB) ( 4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塔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Beverleyensis’)是重要的观赏树种。生长素(IAA)、玉米素(ZT)、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在金塔柏扦插不定根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不同发育阶段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不定根发生的影响仍不清楚。以金塔柏半木质化枝条为材料,采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不定根发生过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金塔柏不定根原基起源于愈伤组织、髓射线、木质部、维管形成层、次生韧皮部、皮层、髓射线与形成层交界处等部位,属于多位点发生模式和多类型生根方式。在不定根形成过程中,随着愈伤组织的形成,IAA和ZT含量下降,ABA和JA含量升高;随着根原基的分化,IAA和ZT含量缓慢升高,ABA和JA含量下降;随着不定根形成与伸长,IAA、ZT、JA逐渐升高,ABA维持在低水平。激素平衡分析发现,IAA/ABA比值和IAA/JA比值下降、IAA/ZT比值上升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反之利于根原基的诱导分化,而IAA/ABA比值升高,IAA/ZT和IAA/JA维持在较低水平利于不定根形成与伸长。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内源激素对金塔柏扦插不定根再生的调节作用提供了依据。

    不同激素处理对白桦幼树萌条及三萜合成的影响
    张玉琦, 苏欣, 尤志强, 富金博, 詹亚光, 尹静
    2022, 42(2):  289-29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14
    摘要 ( 2408 )   HTML ( 4)   PDF (1061KB) ( 4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一种可持续、稳定的获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枝条的方法,拟通过促萌处理建立多枝条类型白桦材料。以一年生白桦幼苗为试材,采用3个截干高度:10、20、30 cm处理后,每个截干高度使用4种激素或化学药剂处理(20 mg·L-1 2,4-D、20 mg·L-1 KT、20 mg·L-1 6-BA和20 mg·L-1 KMnO4)进行促发萌条试验。结果表明,白桦幼苗初次截干(30 d后)采条,截干高度10 cm进行激素KT、6-BA处理的白桦苗萌芽率最高,达65.0%以上;锯末保湿处理下3种截干高度萌条率、萌条产量均较高,萌条率达75.0%以上。枝条中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20 cm处理下最高,达76.43 mg·g-1,其次为截干高度10 cm处理下,其他处理均不利于总三萜积累。叶中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30 cm下激素6-BA处理最高,达91.16 mg·g-1,是锯末处理(30 cm)的2.68倍。在锯末处理、KT和KMnO4处理下的枝条和叶片中总三萜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6-BA对枝条、叶片中齐墩果酸的积累有利,其他处理均不利于齐墩果酸积累。锯末处理有利于二次萌条及产量的提高,截干高度为10 cm处理下萌条产量达126.96 g。枝条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20 cm进行激素6-BA处理效果较好,达97.99 mg·g-1。叶中总三萜含量以截干高度30 cm进行激素KT处理最佳,达99.22 mg·g-1,其次为锯末处理组和6-BA处理组。该研究结果为可持续、高效的利用白桦资源及获得三萜产物提供了技术支持。

    地下水埋深对胡杨叶片光合作用及抗氧化物质积累的影响
    代雅琦, 刘艳萍, 韩路, 王海珍
    2022, 42(2):  299-30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15
    摘要 ( 544 )   HTML ( 9)   PDF (756KB) ( 4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塔里木荒漠生态系统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为试材,研究胡杨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沿地下水埋深(GWD)梯度的变化规律,探讨胡杨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GWD条件下胡杨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而胞间CO2摩尔分数(Ci)日变化呈“V”型,PnGs变化同步,峰值均出现在12:00,而Tr峰值滞后PnGs 2 h。不同GWD间Pn峰值差异显著(P<0.05),TrGs峰值和Ci谷值在GWD为5.5 m极显著降低(P<0.01)。胡杨PnTrGs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均随GWD增加而降低,其中Gs、LUE日均值在GWD为5.5 m显著降低(P<0.05),但不同GWD条件下PnTrCi、WUE日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2)12:00—16:00胡杨Pn下降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16:00—20:00 Pn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3)通过对不同GWD条件下胡杨PnTr与生理生态因子进行相关、偏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发现,Gs是影响胡杨PnTr的主要因子;不同GWD条件下胡杨调控PnTr的因子不同,GWD增加使胡杨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TrGs之间的相关性增强,表明GWD直接调控胡杨叶片水汽交换(Gs)过程;(4)胡杨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随GWD增加而增大,而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则降低,表明随GWD增加,胡杨叶片细胞膜透性和光合碳同化受抑增强,胡杨通过提高保护酶活性(POD、SOD)和渗透调节(Pro)能力协同抵御地下水位降低所带来的干旱胁迫,以维持基本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是胡杨适应荒漠区干旱生境的生理生态策略。

    马尾松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全碳释放的动态变化
    李勋, 张艳, 宋思梦, 周扬, 张健
    2022, 42(2):  309-32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2.02.016
    摘要 ( 544 )   HTML ( 36)   PDF (1550KB) ( 3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调整低山丘陵区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全碳(C)释放规律。本研究以华南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檫木(Sassafras tzumu(Hemsl.) Hemsl)、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 Presl)以及香椿(Toona sinensis(A. Juss.) Roem.)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将这4个树种凋落叶按照不同树种搭配以及混合比例组合为35个处理后进行野外分解实验,探讨C释放最佳的凋落叶树种组合以及混合比例。研究发现:4个单一树种凋落叶之间,香椿凋落叶的C释放最快,檫木和香樟凋落叶次之,马尾松凋落叶最慢。31个混合凋落叶中,C释放的非加和效应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升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相对于其他季节,凋落叶在秋季的非加和效应有所减弱。一针一阔树种组合中,香樟凋落叶占比≥30%的处理:PC73和PC64的协同效应较强;一针两阔和一针三阔组合中,阔叶占比≥30%且含有香椿凋落叶的处理:PST613和712、PCT631和613、PSCT7111和6121的协同效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