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5-05
    研究报告
    金叶连翘叶片色素含量和解剖结构研究
    孙旺旺, 孟宪敏, 徐秀源, 伍敏华, 秦梦阳, 林梦梦, 张新妍, 岳国忠
    2020, 40(3):  321-32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1
    摘要 ( 1142 )   PDF (1796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叶连翘不同冠层的成熟叶片呈现为不同颜色。以朝鲜连翘深绿色叶为对照,观察金叶连翘冠层上、中、下位叶色,测定其叶片大小和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观察分析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旨在阐明叶片色素含量和解剖结构对叶色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层黄色、中层黄绿色、下层浅绿色,黄、黄绿、浅绿色叶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0.51%、4.44%和66.47%,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但黄绿叶的叶绿素a/b比值显著升高(P<0.05),黄、黄绿叶的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黄、黄绿叶的叶绿体发育停滞于单片层时期,类囊体分化程度低,浅绿叶类囊基粒片层肿胀;黄叶细胞器降解,栅栏组织细胞形状难以辨别,黄绿叶上表皮细胞凸起。金叶连翘属于总叶绿素及叶绿素b合成减少型突变体,表现为叶绿素严重缺失,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升高;其叶绿体发育停滞,类囊体结构异常,是金叶连翘叶片呈现不同颜色的主要因素,与其叶片解剖显微结构无关。
    中国盐生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及省域差异性
    张衷华, 宋晓倩, 唐中华, 梁正伟
    2020, 40(3):  330-33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2
    摘要 ( 4012 )   PDF (1476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服务于区域植被历史、演化规律、生物多样性保护,盐生植物作为区域植被演化的独特类群和未来农业种质资源开发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区域系统发育多样性对于揭示区域环境变化、盐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匮乏。本文应用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理论和方法,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系统评价中国盐生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差异性,构建65科484种,17变种,8亚种盐生植物系统发育树;净谱系亲缘关系指数大于0的只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科、属、种级物种丰富度相关性依次为67.01%、91.20%和96.99%;根据盐生植物分类学组成相似性和系统发育组成相似性把中国盐生植物分为4大区域。本文结果对于省级行政区域盐生植物资源评估、盐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和中国盐生植物分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南宁老虎岭林区多种外来植物入侵程度与影响因子模型解释
    黄小荣
    2020, 40(3):  339-34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3
    摘要 ( 1030 )   PDF (1542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森林环境中多种外来植物对多种环境因子的互作效应,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外来入侵威胁。在南宁老虎岭林区分6个区进行样方调查,以样方所有外来植物的相对百分比作为外来植物入侵程度,利用以分区为随机截距的混合效应模型和一般线性模型来分析有关因素对入侵的影响,用R-effects包的互作效应图形化和数据提取来解释互作效应的复杂变化。多因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路边对入侵的主效应为正且极显著(P=0.000),林冠郁蔽度和优势最大株高对入侵的主效应为负(P=0.000),土著物种丰富度对入侵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土著物种丰富度与路边的互作对入侵的效应极显著(P=0.007);路边的土著物种丰富度明显提升入侵抵抗性,但林内的土著物种丰富度只能微弱增加入侵抵抗性;林冠郁蔽度和优势最大株高的互作对入侵的效应极显著(P=0.004),但两个因素对入侵的限制作用非可加。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表明,林龄和抚育时间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趋势不明显;未发现引进树种造林与乡土树种造林的林下外来植物入侵程度有差异;相对于林道的样方位置高低影响入侵程度,林道下方的样方较易被入侵。在监测或防控林业外来植物时,重点应放在低于林道的森林。
    木霉菌对芸芥生长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侯雪月, 邓俊杰, 姚志红, 黄寿臣, 李嘉哲, 茶新有, 马德志, 张荣沭
    2020, 40(3):  347-35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4
    摘要 ( 932 )   PDF (1238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芸芥(Eruca sativa)是当今我国蔬菜市场中一种颇具开发价值的新特芳香蔬菜。为了研制促进芸芥生长和提高品质的生防木霉菌剂,本研究以芸芥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哈茨木霉T8进行浸种和浇根处理,分析木霉菌对一个生长季内连续栽培三茬30 d龄芸芥的生长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木霉菌能显著提高芸芥的生物量,改善其光合特性,增强其防御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提高其产量和营养价值。
    阿魏酸对凤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
    方紫雯, 张夏燕, 陶俊, 赵大球
    2020, 40(3):  353-35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5
    摘要 ( 972 )   PDF (1355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凤丹为材料,研究阿魏酸(FA)对植株自然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A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片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活性氧积累、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从而减少干旱胁迫对植株的伤害。此外,干旱胁迫同样引起了光合特性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变化,而FA处理不仅提高了植株的光能利用效率,而且增强了叶片的热耗散,进而维持了光合机构的完整性。本研究明确了FA对凤丹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这可为凤丹在干旱地区的栽培奠定基础。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狭叶黄芩光合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建慧, 范卫芳, 牛喆, 张静, 高鹏飞, 李文
    2020, 40(3):  360-36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6
    摘要 ( 875 )   PDF (1491KB) ( 2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狭叶黄芩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浓度(0.1、0.5、1、2 mmol·L-1)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15%,PEG-6000)狭叶黄芩表型特征、光合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增强了狭叶黄芩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有效降低了狭叶黄芩受伤害等级。可以有效缓解降低了胞间CO2浓度,其中施用2 mmol·L-1茉莉酸甲酯9 d后对狭叶黄芩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处理组的游离脯氨酸含量低于CK。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前6 d的处理中低于CK,而在6 d以后的处理中显著高于CK。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能够提高SOD、POD、CAT活性。对狭叶黄芩的光合参数和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外源施加的茉莉酸甲酯处理能够有效减缓干旱胁迫对狭叶黄芩的不良影响。
    白及假鳞茎薄片诱导不定芽及快繁体系的构建
    樊莉, 王仁睿, 余马, 刘金焕, 侯大斌, 唐志康
    2020, 40(3):  368-37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7
    摘要 ( 933 )   PDF (1531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白及(Bletilla striata)假鳞茎为外植体,根据上、中、下部位切取薄片,探索假鳞茎不同部位BA、NAA和TDZ对假鳞茎薄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比较假鳞茎薄片不同厚度对褐化率和出芽数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BA和NAA对不定芽增殖的效果,并对组培苗进行壮苗、生根和移栽。结果表明:假鳞茎的部位对诱导不定芽作用极显著,下部的出芽率显著高于上部和中部,BA和TDZ对诱导不定芽作用显著,NAA对诱导不定芽作用不显著。最佳诱导不定芽的方式为假鳞茎下部薄片在基本培养基+2.0 mg·L-1 BA+1.0 mg·L-1 TDZ的培养基上培养4周,出芽率为93.3%,出芽数为15个,厚度为1.6~2.0 mm的假鳞茎薄片其褐化率最低。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1.5 mg·L-1 BA+0.3 mg·L-1 NAA,增殖系数达4.3,平均苗高为7.8 cm。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白及假鳞茎薄片诱导芽为关键技术的快繁技术体系,为白及种质资源创新奠定了基础。
    基于生长与结实评价红松种子园亲本
    周雪燕, 高海燕, 李召珉, 赵银琨, 葛丽丽, 侯庆文, 丁文雅, 赵曦阳
    2020, 40(3):  376-38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8
    摘要 ( 792 )   PDF (1394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选择优良的红松育种材料,对26和28年生69个红松半同胞家系生长(树高和胸径)和结实性状(单株球果数、鲜塔重、千粒重和单塔出籽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龄、不同家系间各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指标遗传力均较高(0.87~0.9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6.30%~63.00%;树高、胸径和单株球果数一般配合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77~1.83、-9.31~8.67和-15.97~16.03;各生长指标之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0.716~0.998),其他指标与生长指标多数未达显著水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对69个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分别进行综合评价,入选的7个生长性状优良家系树高和胸径遗传增益分别为15.66%和35.40%;入选的7个结实性状优良家系单株球果数、鲜塔重和单塔出籽量遗传增益分别为87.30%、1.77%和3.39%。本研究可以为红松优良家系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依据和材料。
    楸树不同单株花性状变异分析
    麻文俊, 杨桂娟, 王军辉, 赵鲲
    2020, 40(3):  386-39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09
    摘要 ( 954 )   PDF (1460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楸树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珍贵阔叶用材和著名的园林观赏树种,已有2 600多年的栽培历史。研究其花性状多样性与变异性旨在揭示花表型性状在楸树种内存在的巨大变异,为新花色育种和优良观花新品种的选育及新品种的鉴定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1985~1990年收集的优良单株和杂种F1共27株为材料,测定了花性状中的2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①27株的开花物候期差异可达5 d,花大小、花序长短和单株花量均有较大差异,并且由于叶柄长度和花枝长度的差异导致不同单株表现出显花和隐花特征。②楸树为二强雄蕊,分为雄性可育和败育,调查的27株中有12株为雄性可育,且花粉量差异较大。③花冠檐部5裂,上唇3瓣,下唇2瓣,上唇瓣长度大于下唇瓣。27株的花枝长度、花序长度、单花枝花数、花上唇瓣长度、花下唇瓣长度和花冠直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株间的变幅分别为10.7~16.4 cm、5.6~9.6 cm、2~13朵、3.8~5.2 cm、3.0~4.3 cm、3.9~5.4 cm,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12.8%、12.5%、36.7%、7.5%、9.1%和9.2%。④16株间花色L*值(亮度值)、a*值(红绿值)、b*值(黄蓝值)、C*值(彩度)和h值(色相)均存在极显著差异,a*值、b*值以及彩度C*值的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35.1%、52.5%和29.8%;以L*a*b*值度量花色,通过聚类分析将16株聚为3类,红色系、粉红色系和白色系。楸树27株的花枝长度、花序长度、花大小差异极显著,16株的花色也具有明显的差别,依据L*a*b*值进行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15时可将16株聚为3类:红色系、粉红色系和白色系。
    瞬时遗传转化长白落叶松NAC基因植株抗旱性的研究
    张磊, 熊欢欢, 曹庆, 赵佳丽, 张含国
    2020, 40(3):  394-40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0
    摘要 ( 887 )   PDF (1221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长白落叶松转录组分析,克隆到1条NAC转录因子命名为LoNAC18,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全长1 101 bp,编码366个氨基酸,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该基因瞬时遗传转化的长白落叶松植株在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基因表达量上调,SOD、POD、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增加,MDA含量低于对照植株,说明LoNAC18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调控长白落叶松应答PEG模拟干旱胁迫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NAC基因在针叶树种胁迫应答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AgNO3逆转的黄芩组培玻璃化苗的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王胜芳, 韩淑兰, 党士坤, 王慧梅
    2020, 40(3):  401-40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1
    摘要 ( 724 )   PDF (1196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AgNO3对黄芩组培玻璃化苗的逆转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逆转的黄芩组培玻璃化苗的活性成分含量及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gNO3对黄芩的玻璃化苗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且这种逆转作用受AgNO3浓度的影响。在AgNO3的浓度为4 mg·L-1时,玻璃化苗的逆转率最高为88%,且逆转的黄芩苗的生长状态最好。在此基础上,对逆转1个月的黄芩玻璃化苗的活性成分含量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逆转的黄芩玻璃化苗体内黄芩苷的含量为68.6 mg·g-1,明显高于玻璃化苗(38.3 mg·g-1),但低于正常的组培苗(108.2 mg·g-1)。此外,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实验结果显示,逆转的黄芩玻璃化组培苗明显好于玻璃化苗,但仍低于正常的组培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gNO3对黄芩组培玻璃化苗具有较好的逆转及恢复作用。
    转基因PnDof30拟南芥非生物胁迫下的抗性分析
    张雨晴, 刘野, 曲春浦, 刘关君, 杨天天, 杨成君
    2020, 40(3):  407-41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2
    摘要 ( 780 )   PDF (1553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of(DNA-binding with one finger)转录因子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是锌指蛋白家族中的一个具有众多成员的家族,氨基酸长度一般在200~400,含有非常保守的N端和较为多变的C端。已有研究表明,Dof转录因子家族在参与植物发育的多种生理途径和调节碳氮代谢、增加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提高植株抗逆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中Dof30基因的抗逆能力,本研究以转基因PnDof30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对干旱、盐和渗透胁迫后过表达PnDof30拟南芥株系L2和野生型拟南芥WT的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发现胁迫后拟南芥株系L2的种子萌发率、根长和鲜重等指标均高于WT;同时SOD、POD、脯氨酸含量高于WT,叶绿素和MDA含量下降;胁迫后L2中的PnDof30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了PnDof30基因具有抗旱、耐盐和渗透胁迫的能力,对全面了解Dof转录因子的抗逆胁迫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濒危植物野生东北红豆杉群落特征及保护策略
    董明珠, 王立涛, 吕慕洁, 孟冬, 杨春雨, 赵春建, 付玉杰, 杨清
    2020, 40(3):  416-42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3
    摘要 ( 1204 )   PDF (1456KB) ( 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红豆杉种群为研究对象,在野生东北红豆杉的主要分布区设置4块标准地(50 m×50 m),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统计野生东北红豆杉的树木特征(树高、胸径、冠幅等),立地条件,林分状况等,分析野生东北红豆杉在分布地区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所调查的4个样地共有木本植物32种,隶属17科24属,草本植物53种,隶属于23科41属。不同样地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变化一致,样地C4的均匀度Pielou指数为草本层 > 灌木层 > 乔木层,其余的样地均为灌木层 > 乔木层 > 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除了样地C4的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最大之外,其余3个样地都是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在4个样地中,野生东北红豆杉的重要值偏低,在群落中不占优势。野生东北红豆杉所在的群落主要以红松、长白鱼鳞云杉、紫椴等针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根据这种现象,提出了野生东北红豆杉的保护策略,为野生东北红豆杉资源的保护、繁育和利用提供了合理建议和有效途径。
    水稻盐碱逆境响应锌指蛋白基因OsZFP6表达特性及功能研究
    刘佳丽, 何明良, 刘晨曦, 廖栩, 李秀峰, 管清杰
    2020, 40(3):  424-43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4
    摘要 ( 921 )   PDF (1590KB) ( 2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筛选到C2HC型锌指蛋白,其编码304个氨基酸,命名为OsZFP6。分别使用碱性盐(NaHCO3)和H2O2对水稻两周龄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检测到OsZFP6相对表达量受其诱导,并在叶和根中出现差异,因此,推测OsZFP6参与相应的逆境响应调节途径。我们将一个绿色荧光蛋白(GFP)与之融合,发现OsZFP6定位在细胞核。此外,对过表达OsZFP6的水稻转基因植株进行NaHCO3胁迫处理,结果表明过表达植株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且在株高、鲜重生理指标上,野生型植株低于过表达OsZFP6植株,在野生型植株体内的MDA、H2O2含量高于过表达植株;说明OsZFP6在响应NaHCO3胁迫时可以通过清除过氧化物来增强植物的抗性。初步推测OsZFP6基因参与响应碱性盐胁迫途径的调控,可能在转录调控中直接或间接发挥重要作用。
    杨树ERF11转录因子基因应答渗透胁迫表达分析
    刘悦, 赵凯, 吕冠斌, 姜廷波, 周博如
    2020, 40(3):  433-4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5
    摘要 ( 857 )   PDF (1391KB) ( 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叶片中克隆出732 bp的ERF11转录因子基因(Potri.011G057000.1)cDNA,其编码的蛋白含有243个氨基酸,属于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不具跨膜能力,含AP2/ERF家族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表明,小黑杨ERF11蛋白与胡杨、麻疯树、蓖麻、橡胶树、木薯遗传距离较近,说明其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ERF1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ERF11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受胁迫诱导表达。其在根中相对表达水平明显比在茎和叶中表达水平高,在盐和甘露醇胁迫下,基因均表现上调表达。表明ERF11转录因子基因可能与植物应答高盐和干旱胁迫相关。
    低温胁迫下结球甘蓝BoNR8 lncRNA过表达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杨贺, 张楠, 刘自广, 林建辉, 孙世臣, 刘圣怡, 岑曦, 吴娟
    2020, 40(3):  441-44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6
    摘要 ( 847 )   PDF (1186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非编码RNA(long no-coding RNA,lncRNA)不含有开放阅读框,且长度大于200 bp,一般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它们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并发挥着多种生物学作用。植物种子萌发期的特异表达的lncRNA研究较少。BoNR8 lncRNA是结球甘蓝中RNA聚合酶Ⅲ转录的长非编码RNA(约272 bp)。前期研究发现,它在种子萌发期的特异表达;拟南芥中BoNR8 lncRNA过表达抑制了正常条件下种子萌发并降低了萌发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本研究对BoNR8 lncRNA序列分析发现,其转录区域内存在冷胁迫基序(ATATAAATAAAT),并且这个基序存在BoNR8 lncRNA二级结构的最大茎环中。生化实验进一步表明,BoNR8 lncRNA响应低温环境,其过表达抑制了低温胁迫下拟南芥种子萌发。BoNR8 lncRNA低温相关功能的发现为植物耐低温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丰富了植物耐低温作用机制的研究。
    红松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李翔, 范作义, 王井源, 王淇, 李喜鹏, 王德秋, 孔令远, 曹森林, 孟庆刚, 赵曦阳
    2020, 40(3):  447-45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7
    摘要 ( 3663 )   PDF (1813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是花色素形成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酶,可以进一步催化生成黄酮类化合物。本研究采用CodonW和EMBOSS在线软件对红松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进行分析,并与北美乔松等其他24种植物的CHS基因以及模式植物基因组进行比较,对认识红松CHS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为选择适宜的表达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红松CHS基因编码区的有效密码子数(ENC)和GC含量分别为48.92和0.548,C+G含量高于A+T含量,密码子偏好以A/T结尾;多数植物CHS基因的G+C含量高于A+T含量,且密码子更偏好C/G结尾;聚类分析表明,红松与马尾松和赤松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相似性较高;密码子使用频率研究发现,红松CHS遗传转化与异源表达较优的受体可能是大肠杆菌和拟南芥。
    药用资源植物山莨菪的转录组信息分析
    张雨, 夏铭泽, 张发起
    2020, 40(3):  458-46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8
    摘要 ( 982 )   PDF (1908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增强对资源植物山莨菪的深入了解,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莨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经过处理得到71 463个Unigenes。通过与多个数据库进行比对,对基因进行分类和分析注释,最终成功获得注释的基因有47 624条。将Unigenes比对到KOG蛋白质库中,有13 110个基因被注释,共有26个子类;比对到NR库中后有39 621个Unigenes被注释;转录本与Swissprot、TrEMBL的比对结果得到GO功能注释信息,注释得到的29 309个Unigenes可被分为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细胞组分3个大类,62个子类;以KEGG数据库为参考,3 679条基因被注释,参与的代谢通路可归为4个大类,分别是代谢相关的通路、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其中与代谢相关的通路最多,约占所有代谢通路的一半。对山莨菪的药用活性成分的代谢通路及相关Unigenes数量和类型的统计结果表明,与生物碱相关的代谢通路最多,萜类和苯丙素类所对应的Unigenes数量最多。另外,结果还检测到31 382个SNP位点,6种SSR重复类型,其中单碱基重复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每百万碱基中出现的单碱基重复的SSR个数有56.52个,占45.30%。该结果丰富了山莨菪的转录组信息数据,为该物种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山莨菪的合理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
    研究方法
    一种高效的白桦树皮中白桦脂醇分离、纯化方法
    李影, 李林夕, 张玉琦, 王宇, 詹亚光, 尹静
    2020, 40(3):  468-47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19
    摘要 ( 1221 )   PDF (1414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比较白桦树皮中白桦脂醇的不同的提取方法,获得一种简单、高效的白桦脂醇提取、纯化方法。通过对不同浸提时间比较、超声震荡方法及旋转蒸发仪回收提取3种白桦脂醇提取方案的比较,进一步利用甲醇-氯仿重结晶法、无水乙醇重结晶法及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获得的白桦脂醇初提取物进行纯化。获得了白桦脂醇提取及纯化的最佳方案。用95%乙醇溶液,液固比50:1(mL:g)浸泡白桦树皮样品120 h后,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50℃加热回流5 h,减压蒸馏得到米白色固体粉末。接着以70 mL乙酸乙酯为溶剂,将得到的固体加热回流90 min,趁热过滤。滤液使用坩埚50℃浓缩至干。再以无水乙醇为溶剂进行重结晶,无水乙醇:固体=30 mL:1 g,-20℃重结晶,重结晶产率可达38.00%,最高纯度达到99.81%。优化后的白桦脂醇提取纯化方法操作简便,产量较高、试剂安全,是一种可用于规模化提取的有效方法。
    研究简报
    不同种源白桦根CO2释放通量地点和根径级间的差异
    孙硕, 王秀伟, 杜梦甜, 李京航, 王博一, 刘桂丰
    2020, 40(3):  476-48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20.03.020
    摘要 ( 605 )   PDF (837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草河口和帽儿山的12个种源13年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为实验材料,在生长季分别取直径<0.5 mm、2.0~5.0 mm和>5.0 mm三个径级根,采用红外线气体分析法离体测定根系CO2释放速率。探讨根系径级、试验地点和种源对白桦根系CO2释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直径和环境对根系CO2释放速率影响显著(P<0.01),而种源对根系CO2释放速率影响不显著(P>0.05)。根CO2释放速率随径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1)。草河口试验地的白桦各径级根CO2释放速率均显著高于帽儿山试验地的白桦(P<0.01)。草河口试验地和帽儿山实验地白桦直径<0.5 mm根CO2释放速率值分别为104.21和81.07 mol·g-1·s-1,直径2.0~5.0 mm根CO2释放速率分别为41.08和30.91 mol·g-1·s-1,直径>5.0 mm根CO2释放速率分别为24.87和11.37 mol·g-1·s-1。白桦12个种源间的树高和胸径均差异显著(P<0.05),树高和胸径均与根系CO2释放通量呈负相关。相关研究结果将为更准确评估林木根系CO2释放通量提供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