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1-20
    论文
    栅锈菌属(Melampsora)一新种
    薛煜;邵力平
    2014, 34(6):  721-72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1
    摘要 ( 1680 )   PDF (281KB) ( 5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寄生在多腺柳(Salix polyadenia Hand)上栅锈菌一新种,多腺柳栅锈菌(Melampsora salicis-polyadeniae Y.Xue et L.P.Shao)。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中文描述。主模式标本存放在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标本室。
    兜兰属(Paphiopedilum)10种植物叶表皮微观结构特征比较
    李宗艳;吴玉兰;彭坤
    2014, 34(6):  723-72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2
    摘要 ( 1330 )   PDF (1359KB) ( 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10种兜兰的叶表皮制片观察,对叶表皮细胞、垂周壁、气孔器类型和副卫细胞形态分别进行比较,并测量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大小、气孔器指数和气孔器密度等11个数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有不规则多边形和矩形,垂周壁样式有圆形、近圆形、平直—弓形和直形,气孔器以四细胞型为主;15个叶表皮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与物种生态适应性相关的数量性状指标:表皮细胞大小、气孔密度对种间变异贡献率达75.28%,这一差异反映出不同生境类型兜兰对水分和光照的适应性差异显著。而垂周壁样式、气孔类型和表皮细胞形态指标在划分兜兰属下各亚属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叶表皮性状初步聚类结果显示,种间亲缘关系的处理较支持rDNA ITS证据关于种间关系及亚属的处理。
    不同产地丹参叶解剖学研究
    王涛;刘世勇;姜媛媛;张利*
    2014, 34(6):  730-73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3
    摘要 ( 1128 )   PDF (1202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不同产地丹参叶片和叶柄的主要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期为丹参种源鉴定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应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8个产地丹参叶的解剖结构,测量了表皮、木质部、韧皮部等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产地丹参叶片均为奇数羽状复叶,异面叶,叶片表面均覆有毛被。上下表皮均为1层细胞构成,无角质层;叶柄为半月形,表面亦有毛被。在叶片和叶柄横切面上不同来源丹参的结构有差异。此外,叶的解剖结构可为鉴别主产区和非主产区来源的丹参提供有力依据,并为筛选和培育丹参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多羽实蕨胚胎发育的研究
    赵二兰1;徐永星2;关维元2;刘保东1*
    2014, 34(6):  736-74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4
    摘要 ( 796 )   PDF (1080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人工培养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多羽实蕨(Bolbitis angustipinna(Hayata) H.Ito)胚胎发育过程。合子第一次分裂面垂直于原叶体纵轴且平行于颈卵器颈部;第二次分裂面平行于原叶体纵轴且垂直于颈卵器颈部;第三次分裂面同时平行于原叶体纵轴和颈卵器颈部。经多次分裂形成球形胚胎,球形胚胎的外上和外下区域几乎同时分别发育出第一叶顶端细胞和第一根顶端细胞,继而分别斜向分裂产生第一叶原基和第一根原基。随后,第一叶原基迅速分裂,最早突破帽状体形成第一幼叶;第一根原基的分裂速度稍慢,晚于第一叶突破帽状体形成第一根。并讨论了胚胎发育的系统学问题。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12种常绿木本植物的落叶格局
    李心诚1;蒙凤群2;李铭红1;杨冬梅1*
    2014, 34(6):  741-75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5
    摘要 ( 1357 )   PDF (1808KB) ( 6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落叶格局反映了植物叶片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策略,是植物功能群的重要特征。本研究通过跟踪观测枝条上老叶(一年生及以上)和当年生小枝新叶整年的数量动态,揭示了天童地区12种常见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不同的落叶格局,并且发现同一群落层次内有多种类型存在。根据落叶特性可分为季节性集中落叶型和全年持续性落叶型,其中4个物种表现为春季集中落叶型,2个物种为夏季集中落叶型,1个物种为秋季集中落叶型,1个物种为春秋季集中落叶型,4个物种为全年持续性落叶型;研究还发现阳性物种(包括冠层乔木及林窗下灌木)多为集中落叶型,而耐阴灌木物种多为全年持续性落叶型,并且阳性物种相比于耐阴灌木物种年总落叶比例更大,表明叶片更新率更快。结合当年气候数据及出叶物候,本文讨论了新叶生长、台风干扰及水分等因素对落叶格局的影响。通过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落叶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望能进一步探索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11个观赏海棠品种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王延秀;陈佰鸿*;王淑华;胡紫璟;党兆霞;魏晓燕
    2014, 34(6):  751-75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6
    摘要 ( 1174 )   PDF (1483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11个观赏海棠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根据花粉形状、纹饰、孔频等性状用类平均法(UPGMA)对不同海棠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亲缘关系及类群。结果表明,11个观赏海棠品种的花粉粒侧面观均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角形或近圆形,属于N3P4C5型花粉;花粉外壁均具条嵴。不同品种花粉粒形状、条嵴、纹饰、穿孔形态差异显著。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距离3.30水平上,将11个品种聚为3个类群,‘红双’、‘红纱’、‘红波’3个品种花粉条纹束分枝长、条脊较疏而整齐聚为第一类群;‘红粉’、‘红亮’、‘雪莱’、‘雪球’、‘红艳’、‘雪倩’6个品种条脊疏、整体呈极轴平行,分叉少,穿孔密度中等聚为第二类,‘道格’、‘雪开’因条脊无规则排列、花粉粒小、穿孔直径较小聚为第三类,且处于进化的最先端。
    温度升高对杨树树皮绿色组织和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任洁;王慧梅*;王文杰;曲丹;王琼;仲召亮
    2014, 34(6):  758-76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7
    摘要 ( 1501 )   PDF (1286KB) ( 7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片和树皮绿色组织是杨树两类重要的光合组织,分析其光合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能够全面了解这一植物在适应气候变暖过程中的光合生理变化。本研究设置3个温度梯度(白天温度/夜间温度)23℃/18℃,28℃/23℃及33℃/28℃,分别从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等方面研究杨树(Populus alba×Populus berolinensis)叶片与树皮绿色组织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及二者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树皮绿色组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树皮绿色组织叶绿素a/b的值随着温度升高明显降低。温度升高对叶片和树皮绿色组织的光合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Pn)、光合效率(PE)、叶片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随着温度升高显著增强,但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显著下降。树皮绿色组织净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率具有和叶片相一致的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明显增强,但其它光合气体交换指标未发生显著变化。叶片和树皮绿色组织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温度升高响应基本一致,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qP)、电子传递速率(ETR)及非光化学淬灭(NPQ)在33℃处理均表现为明显地降低,但二者光系统Ⅱ最大荧光效率(Fv/Fm)随着温度升高没有发生降低现象。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孔因素是导致杨树树皮绿色组织和叶片Pn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主要原因。
    5种木本植物对NaHCO3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
    刘强1;王庆成2;王占武1
    2014, 34(6):  765-76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8
    摘要 ( 865 )   PDF (934KB) ( 5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5个抗盐性不同的树种白榆、新疆枸杞、南蛇藤、小叶丁香、樟子松的一年生实生苗为实验材料,研究光合生理参数作为植物抗盐性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5个树种的抗盐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新疆枸杞、白榆、南蛇藤、小叶丁香、樟子松。5个树种对NaHCO3胁迫有一致的光合响应,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等光合参数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重度胁迫下白榆、新疆枸杞、南蛇藤、小叶丁香、樟子松Pn分别下降33.97%、31.40%、54.97%、71.18%和72.25%,5个树种苗木Pn下降幅度顺序为樟子松>小叶丁香>南蛇藤>白榆>新疆枸杞;重度胁迫下5个树种苗木Tr分别比对照下降36.18%、48.49%、46.07%、53.55%和71.82%,5个树种苗木Tr下降幅度顺序为樟子松>小叶丁香>新疆枸杞>南蛇藤>白榆;重度胁迫下5个树种苗木Gs分别比对照下降58.73%、72.16%、19.82%、48.22%和7415%,5个树种苗木Gs下降幅度顺序为樟子松>新疆枸杞>白榆>小叶丁香>南蛇藤。研究表明,在低NaHCO3胁迫下白榆和新疆枸杞叶片光合下降的原因是气孔限制,在高NaHCO3胁迫时,则为非气孔限制;南蛇藤和樟子松为气孔限制因素;小叶丁香为非气孔因素。在NaHCO3胁迫条件下,抗性较强的白榆和新疆枸杞净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明显小于抗性较弱的小叶丁香和樟子松。
    两种主要油用牡丹光合特性及其微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张衷华1,2;唐中华1;杨逢建1*;王化3;张军1;祖元刚1
    2014, 34(6):  770-77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09
    摘要 ( 912 )   PDF (1109KB) ( 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凤丹(Paeonia ostii)和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的光合特性及其微环境限制因素对于油用牡丹的栽培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选取凤丹和紫斑牡丹的原始集中产区安徽铜陵和甘肃兰州,对其光合特性及其微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在安徽铜陵凤凰山高温干旱期,叶片温度是其光合作用的最主要限制因素,叶片温度达到31℃时,叶片呼吸速率受到抑制;温度达到32℃时,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被逆转,温度达到33℃,出现生理性损伤。在甘肃兰州,空气相对湿度影响是紫斑牡丹光合作用特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决定光饱和点发育、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当遮荫的林缘生境和林窗生境是凤丹和紫斑牡丹生长的最适宜环境。
    光照对多花黄精生长、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的影响
    李迎春;杨清平;陈双林*;郭子武;李应;庄明浩
    2014, 34(6):  776-78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0
    摘要 ( 1252 )   PDF (1309KB) ( 5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块茎盆栽苗为试材,采用遮阳网遮光方法设置透光率100%、75%±5%、45%±5%、15%±5% 4种处理,调查测定多花黄精生长状况和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多花黄精对光照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结果表明:75%及以上高透光率时多花黄精成活率达100%,后随透光率的下降,存活率极显著降低;植株叶面积、地径、株高在过高或过低透光率下均较45%~75%透光率时减小,比叶重75%透光率下最高;随透光率的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而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则相反;光照对多花黄精净光合速率日进程、表观量子效率并没有明显影响,但对蒸腾速率日进程有影响。随透光率的下降,最大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光补偿点、光饱合点和暗呼吸速率则持续降低;光照对多花黄精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影响不明显,但高透光率或低透光率对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明显,而且高透光率的影响比低透光率影响大。综合表明多花黄精弱光环境下对蓝光利用能力强,具较强的耐荫特征,而且对光环境适应性宽,适宜于透光率45%~75%的条件下良好生长。
    向日葵植株中次生代谢产物分布及积累规律研究
    高银祥1,2;祖元刚1;杨逢建1;于雪莹1;姚丽萍1*
    2014, 34(6):  782-786.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1
    摘要 ( 1083 )   PDF (1169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向日葵是世界上著名的油料作物和观赏植物之一,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医药活性。本文研究了绿原酸、多糖、黄酮和多酚4种次生代谢产物在向日葵各生长阶段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成熟期的向日葵花盘多糖含量最高为52.2 mg·g-1,开花期的向日葵花盘绿原酸含量最高为2.64 mg·g-1,苗期的叶中黄酮和多酚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0.94和11.75 mg·g-1。综合考虑这4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和积累情况,花期的向日葵花盘和现蕾期的叶最具有药用开发价值。
    何首乌营养器官结构与二苯乙烯苷的积累动态研究
    王桂芹;郑玉华;王璐
    2014, 34(6):  787-791.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2
    摘要 ( 806 )   PDF (1101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显微制片技术、组织化学定位和二苯乙烯苷定量分析等方法,对何首乌的各种营养器官分别进行了二苯乙烯苷的定位、含量和相应的组织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苯乙烯苷在何首乌的各类营养器官中均有分布,依据含量排序为:根状茎>块根>叶>茎。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因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茎除外)。二苯乙烯苷在何首乌块根中的积累变化是呈直线上升趋势(4月份除外),10月末含量最为丰富;在根状茎和叶中二苯乙烯苷的变化趋势一致,8月末积累达到最大值;二苯乙烯苷在茎中含量较少,且在任何生长期内变化不明显。何首乌的块根属于异常结构,栓内层、次生韧皮部、三生韧皮部和维管射线是其积累二苯乙烯苷的主要场所;二苯乙烯苷在根状茎中的主要积累组织有栓内层、皮层、次生韧皮和维管射线;栅栏组织是叶内二苯乙烯苷积累的主要场所。
    濒危植物山白树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何燕妮;吉文丽*;周琳月;马俊仁;吉鑫淼;李厚华
    2014, 34(6):  792-797.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3
    摘要 ( 884 )   PDF (1327KB) ( 5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我国特有种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濒危植物山白树(Sinowilsonia fienryi Hemsl)6个野生居群和2个栽培居群75份试验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显示:(1)10条引物共检测到89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5%,说明山白树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2)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283 3,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03 4;Nei’s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50 7,居群间与居群内变异百分率分别是25.49%,74.51%,说明山白树居群内与居群间都存在遗传分化,且主要遗传分化来自居群内部;(3)聚类分析(UPGMA法)得到,在阈值0.87处,山白树8个调查居群分为三类,分类结果与其地域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葎草性别相关SRAP分子标记的鉴定
    邓传良;任映雪;张卫丽;李书粉;高武军;卢龙斗
    2014, 34(6):  798-802.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4
    摘要 ( 1239 )   PDF (986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葎草是一种研究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分化分子机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葎草雌、雄基因池为模板,采用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从256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50对可以稳定扩增出特异条带的引物组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5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671条带,247条呈现多态性,多态率为36.81%。后以葎草5个雄性单株、5个雌性单株为材料,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引物组合me15+em11,me14+em16,me13+em12和me7+em10扩增结果再次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尽管扩增条带有所不同,但是雌、雄性特异条带是比较稳定的。对本研究中获得性别相关特异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及染色体定位,将会有助于研究葎草性染色体演化的分子机制。
    不同倍性桤木属植物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饶龙兵1;杨汉波1,2;郭洪英3;段红平2;陈益泰1
    2014, 34(6):  803-80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5
    摘要 ( 1208 )   PDF (1254KB) ( 5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AFLP技术对桤木属4种不同倍性的116份材料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5对引物组合共得到301个位点,282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3.7%。4个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5.2%~72.4%,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4.6%。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为0.3043,总Shannon多态信息指数为0.4578。种群间及种群内部均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种群内部的遗传差异。NJ聚类分析与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所有的供试材料明显的分为3个组,地理分布距离较近的种群优先聚在一起。
    蔷薇科6个属植物EST-SSR特征分析
    张得芳1;李淑娴2;夏涛2*
    2014, 34(6):  810-81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6
    摘要 ( 1206 )   PDF (1094KB)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ST-SSR是基于功能基因组开发的分子标记,由于其在基因组中广泛均匀分布,具有较好的种属通用性及与表型性状相关联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下载公共数据库中蔷薇科蔷薇属,苹果属,梨属,李属,草莓属和悬钩子属的EST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调查6个属中SSR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6个属间SSR分布频率差别较大,从悬钩子属的10.94%到梨属的43.49%。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类型在6个属中占据优势,其中二碱基重复类型主要为AG/CT、GA/TC及AT/TA,而三碱基重复类型在6个属中差异较大,优势类型为AGA/TCT、GAA/TTC和AAG/CTT及CAC/GTG和ACA/TGT等,显示出较好的属间特异性。该结果对于研究蔷薇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作图提供了研究平台。
    宁夏枸杞PLA基因家族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华峰1;陈阿丽2;尚洁3*;张凤娇4
    2014, 34(6):  816-823.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7
    摘要 ( 1018 )   PDF (1539KB) ( 6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 4.3.1.5)是一种主要的调控酶,在植物体内通过催化L-苯丙氨酸生成肉桂酸来联系初级和次级代谢。本文以宁夏枸杞为材料,利用序列同源原理设计简并引物和RT-PCR技术得到4条PAL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的cDNA片段长为1 162~1 183 bp,推导编码554~56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0.681~61.250 kD,等电点为7.02~7.71。枸杞PAL基因家族彼此间的氨基酸序列变异度为0.005%~0.336%。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PAL基因家族有一个保守区域,即屏蔽结构域,以及一个活性位点——苯丙氨酸/组氨酸解氨酶位点。LyPAL1~3蛋白很可能定位在线粒体,而LyPAL4蛋白很可能定位在细胞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发现LyPAL1蛋白中无规则卷曲179个,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306和30个,延伸链46个。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枸杞LyPAL1~3基因与辣椒的PAL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而枸杞LyPAL4基因与碧冬茄属的三种植物(Petunia axillarisPetunia x hybridP.exserta)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这4个基因已在GenBank上注册,基因序列登录号为KC759153~KC759156。4个LyPAL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宁夏枸杞类黄酮等次级代谢物的合成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
    王凯1;宋立宁2*;吕林有3;张亮1;秦峥媛1
    2014, 34(6):  824-828.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8
    摘要 ( 993 )   PDF (1015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杨树、榆树、油松和樟子松细根为对象,分析各树种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土壤水分和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分布消弱系数为0.68~0.979,32 生樟子松总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樟子松(P<0.05),而同龄级树种细根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树种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大于土壤有机质(22 生樟子松除外);10、22、42 生樟子松及44 生油松和35 生榆树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32 生樟子松和13 生杨树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较深,其与土壤水分显著相关。
    基于Solexa高通量测序的唐古特红景天(Rhodiola algida)微卫星信息分析
    雷淑芸1,2;高庆波1;付鹏程1;杨慧玲1*;陈世龙1;张发起1,3
    2014, 34(6):  829-83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19
    摘要 ( 1015 )   PDF (1101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所获得的Solexa高通量唐古特红景天转录组拼接EST序列进行微卫星位点的挖掘分析,期望为红景天属SSR标记的开发提供生物信息学依据。在得到的6552条EST序列中,三碱基最多,占总EST序列的41.50%;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含量相似,分别为27.76%和24.76%;二至六碱基微卫星分布密度与其对应的SSR含量成正比。在单核苷酸重复类型中,T和A重复类型最多,分别为总SSR的14.91%、12.70%,而G和C重复类型则很少;在二核苷酸重复类型中,AG重复类型最多,占总SSR的5.60%,GA和TC重复类型次之,分别为4.75%、4.72%;在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中,GAA重复类型最多,为总SSR的1.85%,GAT次之,为1.79%,TTC、TCT、TCA、GGA、GCT、GAG重复类型间的SSR数相差不大;四、五、六核苷酸重复类型则很少。除五、六核苷酸重复类型外,其长度变化与其对应的重复类型碱基长度成反比;同种重复类型中,微卫星的长度与其对应的SSR数成反比。
    土壤水分对麦蓝菜生物量及王不留行黄酮苷含量的影响
    袁肖寒1,2;张彦东1;高学军2;顾成波1*
    2014, 34(6):  835-83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20
    摘要 ( 1049 )   PDF (990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土壤水分条件对麦蓝菜生物量及王不留行黄酮苷(VR)含量影响,以盆栽麦蓝菜为材料,采用4种土壤水分(重度干旱、中度干旱、适宜水分和过湿水分)处理麦蓝菜,测定胁迫后15、30和45 d麦蓝菜根、茎、叶、种子生物量,以及VR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与适宜水分相比,土壤重度干旱、中度干旱、过湿水分均会降低麦蓝菜各器官生物量,而中度干旱能够显著提高麦蓝菜各器官中VR含量,当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时,可获得最佳的麦蓝菜生物量和VR产量。建议人工种植麦蓝菜时保持适宜土壤水分含量,以兼顾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没食子酸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裴毅1;杜宪1;聂江力1*;翟欢欢2;张宝坤1
    2014, 34(6):  840-844.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21
    摘要 ( 1188 )   PDF (1156KB) ( 5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没食子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水溶液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藻液进行胁迫处理,随着没食子酸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处理72 h的铜绿微囊藻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改变,与对照相比,铜绿微囊藻细胞壁呈现不同程度的皱缩、塌陷、破裂,胞质中类囊体光合片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散、断裂,依附于类囊体的藻胆体减少或分散到胞质中,胞质中脂质颗粒和藻青素颗粒数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多,拟核区出现空洞,直至大部分藻细胞死亡。结果表明,没食子酸能够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
    流式细胞仪鉴定猕猴桃倍性技术研究
    施春晖1,2;徐兰兰3;王晓庆1,2;骆军1,2*
    2014, 34(6):  845-849.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22
    摘要 ( 1418 )   PDF (956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对不同倍性猕猴桃DNA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建立一套简易、快速的鉴定猕猴桃倍性方法。以二倍体“红阳”猕猴桃为对照,‘81-5’、‘皖翠’猕猴桃为试材,通过筛选最优鉴定叶片部位;改良解离液配方;提高滤膜的目数;过滤次数;增加离心次数等优化鉴定技术。结果表明,露地栽培条件下,茎尖下初展叶是倍性鉴定的最佳部位;两次离心;解离液中2%PVP-30;500目滤膜抽滤两次可以有效解决仪器堵管现象,有效去除杂质峰并获得清晰样品峰。通过优化后的鉴定技术可实现同时测定2个以上倍性的猕猴桃混合样品。
    黄芪判别预测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陈圆圆1,2;张晓琴2;秦雪梅1;李震宇1*
    2014, 34(6):  850-85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23
    摘要 ( 1066 )   PDF (1050KB) ( 4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蒙古类黄芪和膜荚黄芪分别建立木质部直径与横截面直径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和样本的分类,并通过多次随机抽取检验样本,给出了分类结果的正确率,结果显示蒙古模型分类效果很好。另外,本研究对不同生长年限的蒙古类黄芪样品进行了方差齐性t检验,并采用t检验的方法给出了2年和2年以上样品的木质部直径与横截面直径的比值的置信区间,结果显示2年和2年以上的置信区间没有交叉且相隔明显,以此可推断黄芪样本大概生长年限。本研究为黄芪药材品种和生长年限的确定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可以简单地将黄芪分类,且能对确定种属的黄芪的生长年限加以判定。
    正交实验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牡丹种皮总黄酮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
    王洪政1,2;刘伟1,2;张琳1,2;丛赢1,2;昝鹏1,2;王化1,2,3;祖元刚1,2;陈华峰1,2*;赵修华1,2
    2014, 34(6):  856-860.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24
    摘要 ( 1073 )   PDF (1065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牡丹种皮黄酮,通过乙醇体积分数、液固体积质量比(mL·g-1)、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4个因素对牡丹种皮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进行了正交实验,确定超声辅助提取牡丹种皮黄酮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55%,液固体积质量比为20∶1,超声提取时间为40 min,超声功率为140 W,牡丹种皮黄酮得率为46.50‰。经过柱层析纯化后,牡丹种皮黄酮中含有203.5 mg·g-1槲皮素和23.2 mg·g-1木犀草素。大鼠体内实验证明牡丹种皮黄酮具有良好的抗凝血作用。
    水提取杜仲鲜皮活性成分工艺研究
    李媛媛;项凤影;高悦;祖元刚*;路祺;张莹
    2014, 34(6):  861-865.  doi:10.7525/j.issn.1673-5102.2014.06.025
    摘要 ( 1027 )   PDF (945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杜仲鲜皮作为原料,水为提取溶剂,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探讨料液比(1∶5~1∶60 g·mL-1)、提取时间(10~120 min)和提取温度(30~90℃)对杜仲皮总固形物得率及活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单因素实验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此条件下,总固形物得率为11.61%,其中活性成分绿原酸得率为0.073%,桃叶珊瑚苷得率为0.704%,京尼平苷得率为0.122%,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得率为0.108%。水提取杜仲皮成分,方法简单,无环境污染和溶剂回收问题,本文为杜仲鲜皮活性成分提取和开发利用提供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