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9-03-15
    论文
    棘豆属(豆科)一新组
    钱关泽, 刘莲芬, 朱奇, 宋兴民
    1999, 19(1):  1-4. 
    摘要 ( 598 )   PDF (160KB) ( 5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载了棘豆属(Oxytropis DC.)一新组(Sect. Ochrocea G. Z. Qian)。目前该组包括二个种,它们是:黄穗棘豆(O. ochrantha Turcz.)和绿黄棘豆(O. viridiflava Kom.)。过去,国内的学者都将黄毛棘豆(O. chrysotricha Franch.)与黄穗棘豆等同,而文中作者认为黄毛棘豆是黄穗棘豆的一个变种。另外异色黄毛棘豆(O. ochrantha Turcz. f. diversicolor H. C. Fu et Ma)被作为变种处理。绿黄棘豆是一个中国新分布种。
    云南山矾属一新种
    钱义咏
    1999, 19(1):  5-7. 
    摘要 ( 464 )   PDF (137KB) ( 2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表了云南山矾属一新种,即孟莲山矾Symplocos menglianensis Y. Y. Qian, sp. nov.
    青海岩黄芪属二新变种
    吴玉虎
    1999, 19(1):  8-9. 
    摘要 ( 443 )   PDF (87KB) ( 3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无球状块茎,而最大的不同是其花序为由多个聚伞圆锥花序和总状花序组成的圆锥状花序,腋生或顶生。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张乃群
    1999, 19(1):  10-16. 
    摘要 ( 346 )   PDF (258KB) ( 6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位于伏牛山南麓,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区域,植物种类丰富,有高等植物2771种,隶属223科, 1002属。其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有15个分布区类型和17个分布区亚型。通过科属分析,本区植物区系具有以温带成分为主,呈现多方交汇和一定古老性的特点。
    安徽蓼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周忠泽, 鲁润龙, 葛磊, 鲍时来, 郑艳燕
    1999, 19(1):  17-33. 
    摘要 ( 560 )   PDF (6335KB) ( 4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光学显微镜对安徽省蓼属38种3变种,酸模属3种,荞麦属1种,金线草属2种,大黄属1种,竹节蓼属1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除了前人报道的37种外,其中12种为首次报道。6属的花粉形态多类型,有球型、近球形、近长球形、扁球形、长球形;从萌发孔来看,有3-沟、3(-4)-孔沟、12-散沟、30-散沟、9-散孔沟、20-30-散孔;外壁纹饰有细网状、粗网状、皱块状、颗粒-穿孔、穿孔、微刺-穿孔-光滑、颗粒-穿孔-光滑、颗粒-穴状、显著凹陷的细孔、显著的穿孔-壕沟、颗粒。根据这些特征将安徽蓼科花粉划分为17种类型,其中长花蓼型、习见蓼型、虎杖型、竹节蓼型为本文首次提出。本文对蓼属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不支持王建新(1994)将何首乌、虎杖、卷茎蓼及齿翅蓼划分两组的意见,而认为应将这4种划分为3组,即支持《湖北植物志》(第一卷)(1976)将虎杖从蔓蓼组中分出,单列一组,成立虎杖组(Sect.Pleuropterus),并支持将荞麦组上升为荞麦属。
    马兰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王静, 张小平, 方玉达
    1999, 19(1):  34-39. 
    摘要 ( 448 )   PDF (2332KB) ( 3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马兰属(Kalimeris Cass.)9种3变种1变型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和初步比较研究。花粉粒为近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具三孔沟。外壁表面具刺状纹饰。不同种类花粉大小和外壁表面纹饰不同,可以作为区分种类的依据或参考。据此,将多形马兰上升为种,羽叶马兰和羽裂叶毡毛马兰合并,甘川紫菀和高茎紫菀划归马兰属。
    短柄五加胚和胚乳发育的研究
    王仲礼, 刘林德, 田国伟, 申家恒
    1999, 19(1):  40-47. 
    摘要 ( 441 )   PDF (858KB) ( 3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柄五加(Eleutherococcus brachypus Harms.)胚发育属茄型,棒形胚后期胚柄最为发达,球形胚期胚柄开始退化,心形胚期胚柄解体。胚乳发育属核型,当胚乳游离核为200~300个时,以自由生长细胞壁的方式进行胚乳细胞化。胚乳细胞进一步增殖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球形胚时,胚乳组织最外层细胞特化为分泌层,胚乳细胞贮藏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在胚乳游离核为32~64个时,单珠被的内表皮层分化为珠被绒毡层。合子分裂后,珠被绒毡层发育最为充分;棒形胚后期,珠被绒毡层被挤压;球形胚期,珠被绒毡层解体。珠被外表皮层特化为种皮。
    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CO2响应及意义
    冯玉龙, 王丽华, 敖红, 聂江力, 王文章
    1999, 19(1):  53-59. 
    摘要 ( 497 )   PDF (276KB) ( 3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气候室中测定了不同CO2(0-1000mgm-3)浓度时不同无性系长白落叶松二年生扦插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等,并做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蒸腾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同无性系的CO2响应方式及强度不同。不同无性系长白落叶松的CO2补偿点亦不同。这些差异是无性系选择的基础。在无性系选择中,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CO2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CO2补偿点意义不大。在未来高CO2环境中,长白落叶松的生长将加快,分布区将扩大。
    牛蒡叶绿素的性质研究
    袁晓颖, 王萍, 杨春瑜
    1999, 19(1):  60-63. 
    摘要 ( 397 )   PDF (164KB) ( 3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菊科植物牛蒡(Artium lappa Linn.)所含叶绿素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目的在于为牛蒡植物的深加工提供可靠信息。内容包括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及其与光、温度、食品添加剂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总含量为2.3195mg/g,在散射光环境中叶绿素降解速度随时间延长而加快;随温度的升高也加快了叶绿素的降解速度;食品添加剂除糖外,都或多或少对该色素有影响,故生产中应采取使其稳定的措施。
    EMS和60Co对海甘蓝种子萌发及其M1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王幼平, 徐晓霞, 高宏波, 蓝乐夫
    1999, 19(1):  64-67. 
    摘要 ( 371 )   PDF (174KB) ( 2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EMS及60Co处理海甘蓝种子,对其萌发种子细胞内呼吸代谢有明显的影响。低浓度的EMS或低剂量的60Co刺激呼吸,可提高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较高剂量的EMS和60Co抑制呼吸,与之有关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生长高度和根系活力等随之下降。用不同剂量的EMS和60Co处理海甘蓝种子,对M1代的产量和抗病性等有一定的影响。
    磁场处理番茄种子对其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
    弭晓菊, 马跃, 郭桂云
    1999, 19(1):  68-74. 
    摘要 ( 454 )   PDF (257KB) ( 3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场处理番茄种子,观察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以及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强度在1000~2000GS范围内,种子发芽率最高,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亦最高,磁场强度高于3000GS时,种子发芽率及其酶活性随之降低。
    天然红松林等位酶研究
    祖元刚, 张恒庆, 颜廷芬, 袁晓颖
    1999, 19(1):  75-79. 
    摘要 ( 369 )   PDF (210KB) ( 4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红松种子的单倍体胚乳,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三个地区的天然红松林的材料进行了10种酶系统的等位酶实验,共获得了18个等位基因位点,对这18个位点等位基因的统计分析表明:红松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数为P=77.78%,等位基因平均数为A=2.0,预期杂合度为He=0.1648。红松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在松属植物中属于较低水平(Gst=5.38%),在红松18个等位基因位点的变异中,绝大部分变异94.62%来自种群内部。根据Nei方法计算的红松三个种群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为地理较近的小北湖与长白山地区种群的遗传距离最小(0.0095),而地理距离最远的长白山种群与凉水种群的遗传距离(0.0143)却小于凉水种群与小北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0.0166),表明了这三个种群在起源上的复杂性。
    红豆杉科次生韧皮部的比较解剖
    韩丽娟, 胡玉熹, 林金星
    1999, 19(1):  80-87. 
    摘要 ( 457 )   PDF (1244KB) ( 4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红豆杉科Taxaceae 5属即红豆杉属Taxus、白豆杉属Pseudotaxus、穗花杉属Amentotaxus、榧树属Torreya和澳洲红豆杉属Austrotaxus 8种植物茎次生韧皮部的结构。其主要结果为:红豆杉科植物茎次生韧皮部由轴向系统和径向系统两部分构成。轴向系统由筛胞、韧皮薄壁组织细胞、蛋白细胞及韧皮纤维组成;径向系统由韧皮射线构成。但是,在横切面上,各个组成分子的层次有所差异;韧皮纤维的形状、大小、数量、结晶的有无以及结晶的形状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可作为本科分属的鉴定特征,也为科内分族提供了佐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除澳洲红豆杉属外,其余4属的韧皮纤维外壁均具草酸钙结晶,而且结晶的形状、大小和频率均有所不同。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红豆杉科分为四个族,从原始到进化的顺序是:第一个族红豆杉族(包括白豆杉属和红豆杉属);第二个族是澳洲红豆杉族(澳洲红豆杉属);第三个族是穗花杉族(穗花属);第四个族是榧树族(榧树属)。
    三江平原不同群落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动态及其时间序列分析
    倪红伟
    1999, 19(1):  88-93. 
    摘要 ( 428 )   PDF (228KB) ( 3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3个群落的优势植物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落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的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均在7月末达到极大值。其抛物线拟合效果良好。时间序列分析准确地反映了小叶章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林隙对草本植物的影响
    张艳华, 聂绍荃, 王志西
    1999, 19(1):  94-99. 
    摘要 ( 515 )   PDF (226KB) ( 4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次生林改造过程中,对林内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林隙运用班块状造林技术,取得好的效果。运用该项技术不仅使林隙内的目的树种-红松生长发育迅速,并促进了周围次生林木的生长,而且也使草本植物在种类、密度和盖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光是影响草本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个关键因子,林隙对促进草本植物发育,提高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灌木层及主要灌木树种在蒙古栎林养分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继义, 陈义亮, 祝宁, 卓丽环, 刘义
    1999, 19(1):  100-110. 
    摘要 ( 487 )   PDF (407KB) ( 4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次生蒙古栎林中的灌木层及主要灌木树种(毛榛子、溲疏和刺五加)在林分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灌木层在生物量、养分量、存留量、归还量等方面在林分中都次于乔木层,但循环速率为0.68,高于乔木层(0.60),又高于林分(0.64),在林分养分步入良性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毛棒子和溲疏是灌木中的优势或亚优势树种,是在养分良性循环中具有突出贡献的树种,是重点保护的树种。刺五加在养分循环中,养分存留的比较多,归还比较少、循环速率比较低,具有消耗地力并具有药用的灌木,在此林分中既应保护、维持,又要加以控制。
    东北蒿属植物比较形态学研究Ⅰ.种皮结构
    张大维
    1999, 19(1):  111-120. 
    摘要 ( 510 )   PDF (3538KB) ( 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蒿属植物莳萝组(Sect. Absiuthium DC.),艾蒿组(Sect. Abrotanum Bess.),艾组(Sect. Artemisia),龙蒿组(Sect. Draunculus Bess),牡蒿组(Sect. Artmisia)35种代表植物种皮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其中瘦果形状多为倒卵形、长圆形及其它变形,但立体构形多有变化。瘦果表皮细胞均有次生加厚:之一是表皮细胞垂周壁和平周壁极度加厚,凸起相互联接构成网状结构;之二是果皮细胞壁次生加厚也比较强烈,在果实的表面形成密集的纵棱轻微的纵向隆起,领细胞的层数和直径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微形态学特征在组间存在着某些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和生态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