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12-15
    论文
    中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初步整理
    葛学军, 林有润, 翟大彤
    1998, 18(4):  377-397. 
    摘要 ( 575 )   PDF (729KB) ( 16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导了我国蒲公英属植物的分类、分布及主要经济用途,也略讨论了该属植物的起源与区系地理等。
    云南异颖草一新变种
    钱义咏
    1998, 18(4):  398-399. 
    摘要 ( 505 )   PDF (94KB) ( 2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秆高30-50cm,具4-6节,叶舌长1-2mm,顶端齿裂,叶片长2-10cm,宽2-4mm,圆锥花序稍疏松,长8-15cm,宽1.5-3cm,分枝每节1-5枚簇生,小穗长2.5mm,绿紫色,第二颖长2.3mm,外稃长2.4-2.5mm,内稃长约为外稃的2/3。
    关于小花棘豆(豆科)的分类学研究
    钱关泽, 刘莲芬, 黄勇, 郭善利
    1998, 18(4):  400-402. 
    摘要 ( 514 )   PDF (130KB) ( 4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棘豆属(Oxytropis DC.)小花棘豆(O.glabra (Lam.)DC.)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内多种地方植物志中记载过的小花棘豆的一个变种——小叶小花棘豆(O.glabra (Lam.)DC.var.tannis Palib.)未经正式发表,是一个无效名,而且它所指的分类群实际上就是小花棘豆本身。
    江西石松类孢子形态的研究
    陈少风, 程景福, 赵迎迎, 余扬帆
    1998, 18(4):  403-406. 
    摘要 ( 488 )   PDF (159KB) ( 6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江西产2科5属8种(含变型)石松类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2科植物孢子形状相似,但外壁纹饰有差别,所观察的各属间、种间在孢子形态上亦有差异。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X.岩蕨科
    包文美, 林孝辉, 王全喜, 敖志文
    1998, 18(4):  407-413. 
    摘要 ( 619 )   PDF (273KB) ( 6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详尽地比较观察了我国东北产的岩蕨科2属4种的配子体发育过程,了解该科在配子体发育上的特征,来说明建立岩蕨科的合理性和种属间的区别。
    安徽黄精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郑艳, 孙叶根, 王洋, 邵建章, 张定成
    1998, 18(4):  414-417. 
    摘要 ( 441 )   PDF (172KB) ( 6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安徽省所产七种黄精属植物进行了花粉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黄精属植物花粉形态较为一致,均属两侧对称;形状上多为船形,大小为(21.5-57.9)×(18.9-31.0)μm,具远极单沟,沟长,花粉外壁两层约等厚或外层略厚,或内层略厚;外壁具微穿孔纹饰,穿孔大小、形状均不规则。主张在进行黄精属种间区分时,应考虑花粉外壁的某些特点。
    小偃麦的选育及其形成途径的研究
    高智, 韩方普, 张延滨, 祁适雨
    1998, 18(4):  418-421. 
    摘要 ( 694 )   PDF (164KB) ( 3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杂交衍生的八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衍生的六倍体小偃麦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 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研究了小偃麦的染色体构成。结果表明:小偃麦的形成是由杂种F1产生非减数的雌配子,经亲本小麦回交产生回交一代(BC1F1)。BC1F1在AABBDD或AABB中枢染色体组的缓冲下,连续自交经人工选择、鉴定而形成稳定的小偃麦。
    用基因枪法将GUS基因导入烟草脱外壁花粉及其瞬间表达
    王劲, 施华中, 周嫦, 杨弘远, 张献龙, 章荣德
    1998, 18(4):  422-427. 
    摘要 ( 525 )   PDF (262KB) ( 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β-葡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 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脱外壁花粉和作为对照系统的完整花粉,探讨了启动子及不同轰击条件对外源基因瞬间表达的影响,比较了二者的转化频率。结果表明:玉米花粉特异启动子能启动GUS基因在脱外壁花粉和完整花粉中表达,而CaMV35S启动子则不能。靶距离越近,着弹率越高,GUS基因瞬间表达频率越高;当进气压力为900psi(pounds per sq.in.)、靶距为6cm时,脱外壁花粉的瞬间表达频率达最高,为0.45%,约为完整花粉的6倍。表达的蓝色反应花粉经DAPI荧光染色后细胞学观察表明,金粉粒能够打入营养核和生殖核。
    广西石灰岩季节性雨林分类的研究
    王献溥, 孙世洲, 李信贤
    1998, 18(4):  428-460. 
    摘要 ( 468 )   PDF (771KB) ( 5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北热带地区石灰岩山地占据相当大的面积,特别是桂西南一带,那里形成一种独特的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与相邻的砂页岩或花岗岩山地季节性雨林镶嵌分布。本文主要论述它的分类系统和地理分布规律。
    长白落叶松激素含量与生长的关系及在早期选择中的应用
    冯玉龙, 王丽华, 王文章, 敖红
    1998, 18(4):  461-467. 
    摘要 ( 489 )   PDF (284KB) ( 3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不同季节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激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长白落叶松的激素含量不同,速生期长白落叶松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高,脱落酸含量低,赤霉素/脱落酸比值大,生长缓慢期测定结果恰好相反。各类激素含量在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间的变异显著,且与生长性状的差异密切相关。生长快的种源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高,脱落酸含量低,赤霉素/脱落酸之比大,生长慢的种源则相反。回归分析表明,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及赤霉素/脱落酸之比与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的生长呈显著的正相关,脱落酸含量与生长呈显著的负相关。激素含量可以作为一个生理生化指标用于落叶松的早期选择。
    中国东北落叶松属植物分类学特征的分析Ⅱ——种鳞及针叶的地理变异
    石福臣, 聂江城, 王志西
    1998, 18(4):  468-471. 
    摘要 ( 504 )   PDF (160KB) ( 1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北部的落叶松属植物,在分类学上常被视为2个种[2,3]。然而对其种鳞的形态、正常种鳞的数量及针叶长度的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以上性状存在地理上的差异,然而又有明显的连续变异特征,证明长白山及东北东部分布的落叶松,在起源上晚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应是兴安落叶松在东北东部的地理变异种。
    重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柯文山, 钟章成, 王惠平
    1998, 18(4):  472-477. 
    摘要 ( 400 )   PDF (245KB) ( 3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稀疏曲线法、Shannon -Weav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析了重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三类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三类指数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Ⅰ) > 针阔混交林(Ⅱ) > 纯林(Ⅲ)。群落各层中,草本层多样性高,乔木层较低;丰富度主要与草本层相关,而H'和J'与乔木层和灌木层相关较大。生境优越,多样性高;群落透光率也影响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三类群落以Ⅱ→Ⅲ→Ⅰ进程演替,多样性表现为高→低→高。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
    林有润
    1998, 18(4):  478-486. 
    摘要 ( 455 )   PDF (338KB) ( 2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多年科研工作体会并参考《巨系统》理论,首次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中科院下属的植物园应是新兴的、综合性的"植物系统与工程学"或"新植物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的论点,讨论了院属植物园近期的战略任务,结合华南植物园现况讨论了近期工作的设想。此外,作者还结合个人科研工作的体会,阐述从"巨系统"中吸收新的能量、物质与信息的重要性。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种群生殖力表的研究
    张文辉, 祖元刚
    1998, 18(4):  487-496. 
    摘要 ( 502 )   PDF (405KB) ( 3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别以当年产种子数量和一年生幼苗数量为基础,编制了裂叶沙参种群(总和)和海拔2300-2400m, 2700-2900m, 2900-3100m, 3100-3400m 4个不同海拔区域种群的生殖力表,分析了不同种群两种生殖表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殖率(λ),净增长率(R0),毛增长率(G)等动态参数与种群动态的关系;比较了两种生殖力表的特点和利弊;讨论了裂叶沙参种群生殖生态学特性和种群发展趋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种子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的各种群动态参数表明,裂叶沙参具有较强的产生种子的能力,特别是在生境条件较好的海拔2700-3100m区域,种群个体结实量可达到很高的水平。以一年生幼苗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表明,裂叶沙参种群从整体上呈衰退趋势。但不同种群间存在差异:在海拔2300-2400m,水份条件较好的特殊生境和海拔2900-3100m的种群呈稳定特征;而海拔2700-2900m,3100-3400m的种群呈缓慢衰退特征。以种子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可以反映裂叶沙参种群产生种子的能力和生殖生态学特征;而以一年生幼苗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包含了种子库的生态学过程,能较好的反映种群动态特征。在实践中,两种生殖力表应配合使用,才能全面刻划种群生殖生态学和种群动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