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3-15
    论文
    云南楼梯草属一新种
    王文采, 陶国达
    1996, 16(1):  1-2. 
    摘要 ( 486 )   PDF (96KB) ( 3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发表了作者最近在考察勐仑热带雨林时发现的楼梯草属一新种,勐仑楼梯草Elatostema menglunense
    中国产瓦韦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于顺利, 林尤兴
    1996, 16(1):  3-24. 
    摘要 ( 652 )   PDF (779KB) ( 5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瓦韦属的分类简史进行了简单回顾。作者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研究标本,进行实验,对瓦韦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性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根状茎上的鳞片和覆盖在孢子囊群上的隔丝类型通过研究进行了划分。根据二者的形态结构和颜色,分别划分成8个类型和5种类型。通过徒手切片法系统全面研究了瓦韦属叶柄与根状茎的解剖结构。通过对叶柄的横切面观察,发现瓦韦属叶柄的维管束最少2条,最多7条,从叶柄基部、叶柄中部至叶片基部,维管束逐渐合并,条数逐渐减小,其中两个维管束较粗,而其余都较细,以半轮形、四角形、三角形和一字型排列。通过对横状茎的横切面观察,发现夏绿种类厚壁组织较少,而常绿种类厚壁组织较多。根状茎的维管束条数最少为5条,多者达到16条,属于网状中柱,维管束排成不规则的轮状。每一条维管束由1-3层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具凯氏带)和木质部、韧皮部组成。通过研究,发现瓦韦属植物的叶柄、根状茎、叶表皮、叶脉序等对瓦韦属植物种类划分意义不大,瓦韦属植物种间划分应以瓦韦的外部形态如根状茎的鳞片、孢子囊群上的隔丝、叶片的形状、质地等特征为主。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瓦韦属进行了系统整理,同时将正式发表的85种, 3个变种初步归并成31个种,1个变种,发现了8个省级新纪录,同时编制出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进行了简单的特征描述,描述了它们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并列出了引证的标本。依据鳞片和隔丝相近的种可划为一组的标准将瓦韦属分成6个组(section)。通过对瓦韦属组一级和种一级分布式样的分析,初步认为喜马拉雅东部、云南、四川南部不仅是该属的分布中心(多度中心与多样化中心),也可能是该属的起源中心。
    松科系统学研究(Ⅰ)
    李楠, 傅立国, 朱政德
    1996, 16(1):  32-45. 
    摘要 ( 522 )   PDF (534KB) ( 6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历来已久,但由于性状进化的不同步性和属间进化缺少中间环节,致使科的分类系统和各属之间的演化关系至今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文在钻研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筛选出松科属间综合分类性状36个,有序进化性状20个,借助计算机,以属为分类单位,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确定松科分类系统,结果将松科分为三个亚科:松亚科Subfam.Pinoideae:仅Pinus Linn;落叶松亚科Subfam.Laricoideae Melchior & Werderm.emend.N.Li ex L.K.Fu:含四属:Cathaya Chun & Kuang, Larix Mill., Picea A.Dietr., Pseudotsuga Carr.;冷杉亚科Subfam.Abietideae Pilger, emend.Frankis:含五属:Abies Mill., Cedrus Trew, Keteleeria Carr., Pseudolarix Gordon, Tsuga Carr.。运用分支分析探讨各属的演化关系,并综合表征和分支分析结果,结合古植物学资料,构思和绘出了以地质年代为纵作标的松科系统发育树。
    北京稠李属一新种
    韩英兰, 杨昌友
    1996, 16(1):  46-47. 
    摘要 ( 574 )   PDF (90KB) ( 4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发表了北京产稠李属一新种,北京稠李Padus Beijingensis Y.L.Han et C.Y.Yang.
    鹅观草属的几个新组合
    蔡联炳
    1996, 16(1):  48-50. 
    摘要 ( 512 )   PDF (131KB) ( 4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鹅观草属的三个种级新组合和四个变种级新组合。即大丛鹅观草Roegneria magnicaespis (D.F.Cui)L.B.Cai;新疆鹅观草Roegneria sinkiangensis(D.F.Cui)L.B.Cai;阿尔泰鹅观草Roegneria altaica(D.F.Cui)L.B.Cai;短芒鹅观草Roegneria glaberrima var.breviarista (D.F.Cui)L.B.Cai;林缘鹅观草Roegneria mutabilis var.nemoralis (D.F.Cui)L.B.Cai;多花鹅观草Roegneria abolinii var.pluriflora (D.F.Cui)L.B.Cai和曲芒鹅观草Roegneria tschimganica var.glabrispicula (D.F.Cui)L.B.Cai。
    安徽植物增补及地理新分布II
    何家庆
    1996, 16(1):  51-56. 
    摘要 ( 479 )   PDF (218KB) ( 3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第二次增补《安徽植物志》未记入的植物22种5变种。其中20种3变种为安徽地理新分布, 3属(白屈菜属、离子芥属和石莲属)为安徽地理新分布属。本文所引用的植物标本,全部收藏于安微大学资源植物标本室。
    安息香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
    陈涛, 陈忠毅
    1996, 16(1):  57-66. 
    摘要 ( 541 )   PDF (375KB) ( 7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息香科植物共12属,约150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及欧洲南部的温暖地区。亚洲是现代安息香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有11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附近。中国南岭山地及其附近汇集了8属20多种,包括中国特有的陀螺果属、秤锤树属和长果安息香属以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银钟花属。这些呈星散分布的残余成分是从当地起源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安息香科植物仅云南一地就达8属30余种,其中不少为局部分化形成的狭域分布特有种。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分化中心,茉莉果属和歧序野茉莉属可能即是由此发端的。后者和安息香属经中南半岛一直分布到热带亚洲地区,并在马来西亚地区形成一次生分化中心。欧洲安息香科植物可能来自亚洲,并于第三纪得到发展。安息香科植物在欧洲的衰落,可能是遭到第四纪冰川严重破坏的结果。北美安息香科植物和欧亚大陆的有着共同起源,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并通过中美向南美发展。南美安息香科植物达50余种,集中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另一次生分化中心。特产巴西的花弄蝶属即是从当地分化出来的。
    药用钩藤和类钩藤的比较
    仲耘, 冯瑞芝
    1996, 16(1):  67-76. 
    摘要 ( 595 )   PDF (309KB) ( 5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从植物形态、种皮纹饰的扫描电镜观察,叶柄、茎组织构造、内部次生代谢产物-吲哚生物碱等方面对茜草科Rubiaceae,钩藤属Uncaria的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Miq.)Miq.ex Havil.与类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oides How进行了详细比较。认为类钩藤应是独立种,钩藤碱的含量在检测量之下,不能混入钩藤同样药用。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及植物生态地理中值得讨论的若干名称问题
    林有润, 蒋林
    1996, 16(1):  77-79. 
    摘要 ( 419 )   PDF (132KB) ( 3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出在植物区系分区中用"亚洲东部森林植物亚区"及"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森林植物亚区"代替原来"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及"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两名称;对植物生态地理中的"中国亚热带植被带"中引入"温亚热带"、"中亚热带"及"暖亚热带"三亚带名称,代替原来称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及"南亚热带"三亚代的名称。同时在"中国温带植被带"中也引入"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三亚带名称,代替"北"、"中、"南"亚热带及温带植被亚带的名称,以避免对南、北两半球的亚热带与温带及其亚带的混淆的称谓。
    东北地区野豌豆属VICIA L.物种生物学研究Ⅷ.幼苗形体结构动态和种间界限
    刘祥君, 穆春良, 王好友, 路芳, 李瑞军
    1996, 16(1):  80-84. 
    摘要 ( 482 )   PDF (203KB) ( 3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野外居群调查的启示下,本文以组件观点对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幼苗亚单位的时序变化与开花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柳叶野豌豆复合种栽培居群中存在打破物种间形体结构特征的个体,即在复叶由一对小叶组成的植株就已开花而进入生殖时期。另外,在歪头菜的野生居群中发现由三或四枚小叶组成复叶的个体,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形体结构的变化可能暗示着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有着共同的祖先。
    两种药用黄芪比较生物学研究
    王尔彤, 刘鸣远
    1996, 16(1):  85-91. 
    摘要 ( 601 )   PDF (255KB) ( 3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栽培实验,本文对两种药用黄芪的个体发育节律,根,茎,叶,花及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研究,为确定蒙古黄芪(Astragalusmongholicus Bunge)为独立的种,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依据。
    甘蓝型油菜珠孔与胚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孙芹, 张劲松, 杨弘远
    1996, 16(1):  92-95. 
    摘要 ( 390 )   PDF (172KB) ( 3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蓝型油菜的外珠孔基本上为开放结构,内珠孔为闭合结构。胚囊成熟时反足细胞已退化,仅由二个助细胞、一个卵细胞、与一个中央细胞组成。助细胞极性不明显,二个助细胞在花粉管到达前均显示同等退化迹象。卵细胞极性明显。中央细胞中含结构独特的质体。受精前,卵与中央细胞的质膜之间含有特殊的电子致密物质。
    烟草花粉原生质体与叶肉原生质体的融合及培养早期变化
    卢萍, 周嫦, 杨弘远
    1996, 16(1):  96-99. 
    摘要 ( 545 )   PDF (174KB) ( 3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PEG-高Ca高PH法诱导抗卡那霉素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品系N364+Km+花粉原生质体和黄花烟草(Nicotia rustica)叶肉原生质体融合。幼嫩花粉原生质体和叶肉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体培养启动胚胎发生分裂,经卡那霉素筛选后,少数多细胞团存活并形成小愈伤组织。成熟花粉原生质体与叶肉原生质体之间的融合体则仅产生管状结构。这一结果表明,作为融合一方的花粉原生质体的发育时期对融合产物的发育途径有重要影响。
    九种蹄盖蕨科植物配子体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林孝辉, 傅桂荣, 常缨, 黄永芬, 汪清胤, 包文美
    1996, 16(1):  100-107. 
    摘要 ( 526 )   PDF (272KB) ( 3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培养了蹄盖蕨科9个种即中华蹄盖蕨(Athyrium sinense)带岭蹄盖蕨(A.dalingense)、多齿蹄盖蕨(A.multidentatum) (包括青柄和紫柄2种带岭蹄蕨类型)、东北蛾眉蕨(Lunathyrium pycnosorum)、朝鲜介蕨(Dryoathyrium coreanum)、山冷蕨(Cystopteris sudetica)、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 spinulosa)、欧洲羽节蕨(Gymnocarpium dryopteris)和黑鳞短肠蕨(Allantodia crenata)的配子体为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以表明它们的种间差异,其中多齿蹄盖蕨的青柄和紫柄两种类型的酶谱存在明显差异,应考虑紫柄为多齿蹄盖蕨的变型。
    60Co-r射线辐射番茄种子对根尖细胞遗传学效应的影响
    郭桂云, 王艳英, 刘振东, 弥晓菊, 王桂玲, 谢桂琴
    1996, 16(1):  108-113. 
    摘要 ( 446 )   PDF (255KB) ( 3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0Co-r射线辐射番茄干种子,水培法生根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出现的桥、断片(含落后)、粘连、微核等染色体畸变类型,辐射剂量在5-10krad范围内畸变率较低;在10-20krad范围内畸变率最高,畸变类型最丰富,在此范围内随剂量增加,断片数量增多,桥的类型除单桥外还出现多桥且数量增多,在20krad以上范围的高辐射剂量对染色体破坏力力较大,不利于番茄育种和生长。经对照实验和统计分析可知,辐射剂量的增加对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
    对TMV不同抗性番茄品种叶绿体DNA的RAPD分析
    汪清胤, 傅桂荣, 刘艳霞, 黄永芬, 郑洪刚, 谢纬武, 王斌
    1996, 16(1):  114-117. 
    摘要 ( 488 )   PDF (168KB) ( 3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对TMV抗性和敏感的两个番茄品种ct-DNA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在20个引物中有4个引物的扩增产物存在明显差异,共显示出14条差异带。这可能是由于ct-DNA碱基顺序变异或小片段DNA插入或缺失造成的,深入研究将对探讨番茄抗TMV的分子机理,进而用遗传工程方法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同形小种的发现和利用Ⅰ、5+10亚基的龙麦15生物型的起源和利用
    张延滨, 祁适雨, 王世恩, 程爱华, 韩方普
    1996, 16(1):  118-121. 
    摘要 ( 387 )   PDF (160KB) ( 2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前的SDS-PAGE分析表明龙麦15在Glu-D1位点的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为2+12。我们通过对龙麦15进行大量的SDS-PAGE分析,发现了Glu-D1位点的HM W麦谷蛋白亚基为5+10的龙麦15生物型。文章分析了5+10龙麦15生物型的产生,利用及对当前优质麦育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Ⅳ.应用模糊数学进行植物区系区划
    左家哺, 傅德志, 廖仁彩, 田伟政
    1996, 16(1):  122-132. 
    摘要 ( 545 )   PDF (430KB) ( 3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本文分析了植物区系区划研究的现状,定性分析有时将同一地区如台湾归为不同的植物区;或者应用数值(或数学)方法进行区系区划则所用信息量较少而简单。2.由于任一区系是植物界在长期的自然地理(特别是古地理)条件下尤其在植物物种(或居群)遗传变异对立统一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连续又间断的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我们能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来进行植物区系区划。3.本文确定了用于区系区划的7项数量指标,即区系丰富性、古老性、种系发育性、成分复杂性及特有性、植被类型以及生态地理等。4.通过以梵净山、"百里杜鹃"林区、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茂兰喀期特林区、雷公山、云南干热河谷、苗儿山及大别山等8个地点为例进行了区系区划。结果表明,模糊数学方法不仅能够完成植物区系区划,而且还能清楚地表明各区系单元的等级,区划结果与传统研究一致。
    根系温度对番茄的影响(I)-根温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冯玉龙, 刘恩举, 张宝友
    1996, 16(1):  133-139. 
    摘要 ( 567 )   PDF (234KB) ( 9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0℃根温时蕃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增长速率最大。根温升高或降低蕃茄生长减慢,高根温对其危害最大,且对根的伤害重于地上部。根温对叶片生长的影响与压力势关系不大,而与其弹性模量直接相关。30℃根温时根系总吸收面积增加最快,25℃根温时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增加最快, 40℃根温时最慢。25℃根温时单位重根吸收面积最低,40℃根温时最大。低根温时根的活性吸收面积百分比变大,根系所占比重变大,根系生长受根温影响相对较小,蕃茄通过功能补偿作用对不良根温做出了适应性反应。
    雨堡组织培养的研究
    朱虹, 云希和, 朱泳, 崔占武
    1996, 16(1):  140-145. 
    摘要 ( 472 )   PDF (215KB) ( 3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雨堡当年生的枝条上饱满的未萌发的侧芽为外植体,培养于M S培养基上,其中附加各种不同种类及浓度的激素。在附加6-BA1.0mg/l的M S培养基上,诱导芽的效果最好;在附加6-BA1.0+NAA0.05+ZT0.1mg/l的M S培养基上,芽的增殖效果最佳;在附加KT0.3+NAA0.05+ZT0.1mg/l或6-BA0.3+NAA0.05+ZT0.1mg/l的MS培养基上,最有利于壮苗;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IBA0.5+NAA0.3ml/l或IAA0.5+NAA0.3mg/l的培养基中,生根效果最佳。试管苗高2-3cm,且具有4-8条短根时,开瓶煅炼3-5天,移入培养土中生长的效果好,种植在保温保湿环境中,试管苗成活率高。
    生物多样性的熵值结构
    欧乐其, 何小双
    1996, 16(1):  146-154. 
    摘要 ( 850 )   PDF (360KB) ( 3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样性一般定义为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表现型的丰富程度。从广义上讲,生物进化与环境归类作用的结构复杂性对生物为多样性的解释是很有益处的。我们认为区域水平与样地水平上的气候归类型与植被归类型是最基本的划分因子,本文以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的山地植被为例,采用多等级熵值分配的方法来证明所使用的方法。我们得出气候归类型与植被归类型所占有的熵值成分要弱于物种表现型丰富度所占有的熵值成份。值得注意的是其相对的熵值贡献率对每一个因子的最大熵值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归类型占有较低的熵值而植被归类型占有较高的熵值。因此仅仅以在区域气候型为主要指标所划分的物种生态位是不够的,而以小区域内的植被型为指标所产生的物种生态位具有较高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