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植物研究》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5-03-15
    论文
    论世界蒿属植物区系
    林有润
    1995, 15(1):  1-37. 
    摘要 ( 518 )   PDF (2489KB) ( 3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多学科, 包括形态、地理分布、孢粉、古植物、谱系分支分析及化学成分等学科的研究, 论述了世界蒿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其种属地理、历史地理和区系地理.
    中国续断属新分类群
    艾铁民, 杨连菊, 冯学锋
    1995, 15(1):  38-42. 
    摘要 ( 773 )   PDF (326KB) ( 3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发表中国续断属二新种, 即玉龙续断Dipsacus yulongensis T. M. AietL. J. Yang, sp. nov. 和康定续断. Dipsacus Kangdingensis T. M. AietX. F. Feng, sp. nov.
    中国兰科新植物和三个新记录属
    吉占和
    1995, 15(1):  43-46. 
    摘要 ( 472 )   PDF (260KB) ( 2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来自云南的一个兰科新植物(Coelogyne malipoensis Tsi和三个兰科属(Pennilabium J. J. Sm.;Parapteroceras Averyanov;Smitinandra Holttum)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铁仔属一新变种
    张继敏
    1995, 15(1):  47-48. 
    摘要 ( 466 )   PDF (114KB) ( 2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发表了铁仔属一新变种, 即腺毛铁仔Myrsine africana Linn. var. glandulosaJ. M. Zhang, var. nov.
    辽宁卷耳属(石竹科)一新变种
    韩全忠, 周立华
    1995, 15(1):  49-50. 
    摘要 ( 504 )   PDF (124KB) ( 3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发表了卷耳属一新变种, 即短果卷耳Cerastium glomeratum thuill. var. bbrachycarpum L. H. Zhou et Q. Zh. Han
    黄芪属一新改级
    朱相云, 陈家瑞
    1995, 15(1):  51-52. 
    摘要 ( 621 )   PDF (141KB) ( 2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通过对药用黄芪野生资源的调查, 结合查阅大量标本及考证模式标本, 发现淡紫花黄芪Astrasalus membranaceus(Fisch. exLink)Bge. var. membranaceus f. purpurinus(Y. C. Ho)Y. C. Ho不仅花旗瓣顶端为紫红色;而且花小;小叶小, 质地厚, 小叶对数少;果小且果皮厚;限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认为作为亚种处理比较合适。即A. membranaceus(Fisch. exLink)Bge. subsp. pallidipurpureus(Hsiao)X. Y. ZhuetC. J. Chen.
    中国丛藓科的新变种及新记录种
    贾学乙, 高谦
    1995, 15(1):  53-54. 
    摘要 ( 457 )   PDF (146KB) ( 2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发表了中国丛藓科一新变种, 侧立藓粗台变种Pleuroweisias chliephackei Limpr. Var apophysis Gao et X. Y. Jia, var. nov. 和一新记录种, 芽胞扭口藓Barbula horrinervisSaito.
    金锈属(Chrysomyxa)一新记录种
    薛煜, 侯伟宏, 何秉章, 刘乃诚
    1995, 15(1):  55-56. 
    摘要 ( 533 )   PDF (113KB) ( 2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到科马罗夫金锈菌, (Chrysomyxa komarovii Tranz.)为中国新记录种。
    大叶苔属大陆新发现及棕色原丝薛中国新记录
    傅星, 高谦, 李乾, 房家声
    1995, 15(1):  57-60. 
    摘要 ( 489 )   PDF (242KB) ( 2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在研究中国西南地区苔藓植物时, 发现了中国大陆一新记录属一大叶苔属(Scaphophyllum), 并首次报导了大叶苔(S. speciosum(Horik.)Inoue)的孢子体. 同时发现了中国藓类植物一新记录种一棕色原丝藓(Tetrodontium browniamum(Dicks.)Sohwaegr.).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Ⅷ铁角蕨科
    包文美, 王全喜, 敖志文
    1995, 15(1):  61-64. 
    摘要 ( 411 )   PDF (423KB) ( 2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过山蕨(Camposorus sibiricus Rupr.)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孢子左右对称, 单裂缝, 具周壁, 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 丝状体2-7个细胞长, 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 原叶体的毛状体形状多样, 性器官较小, 在配子体上的此等特征说明过山蕨为进化的类型。
    中国滨藜属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贺新强, 李法曾
    1995, 15(1):  65-71. 
    摘要 ( 604 )   PDF (603KB) ( 4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中国滨藜属(Atriplex L.)13种植物的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在分类学中的意义. 在种子外部形态观察基础上明确了胚根位置类型的划分标准, 认为滨藜属胚根位置仅有胚根上位和胚根侧位两种类型;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报道了该属种皮微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对属内类群划分具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中国独活属叶柄的解剖学研究
    何兴金, 溥发鼎, 王幼平, 王萍莉
    1995, 15(1):  72-83. 
    摘要 ( 441 )   PDF (784KB) ( 2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观察了我国独活属(Heracleum)15种植物叶柄解剖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变异幅度。根据叶柄的维管束排列, 结合横切面形状, 近轴面沟槽的有无及形状, 周缘的变化及髓腔的有无等特征, 把15种独活的叶柄解剖分为5个类型. 依据各类型的结构特点结合其植物的外部形态, 以及细胞学和花粉形态等特征, 讨论了这5个类型可能的演化关系和独活属的属下分类问题。作者认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不仅独活属植物的种类丰富, 是该属的频度中心, 而且形态分化活跃. 也是其最大变异中心。
    鹅掌楸属植物的多糖壁前体和花粉管的生长
    樊汝汶, 尹增芳, 黄金生
    1995, 15(1):  84-91. 
    摘要 ( 446 )   PDF (870KB) ( 2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观察描述了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 tulipifera)花粉在异已柱头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期间多糖壁前体的发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1、多糖壁前体在形态上有P-粒子(Polysaccharide particles), 被膜小泡(coated vesicle)和小泡(vesicle)三种。2、P-粒子于单核花粉期已经发生, 至花粉管延伸期为发生高峰。多糖壁前体是在高尔基体, 内质网和线粒体的相继、连续作用下, 由淀粉质体、蛋白体和脂滴降解形成. 3、P-粒子的形态随不同发育时期而变化, 早期为成群的电子透明小泡, 或为蛋白质束缚的挤压成多面体形, 后期为内含颗粒或微纤丝的无被膜粒子或具刺被膜粒子。4、P-粒子移至管端. 或融合或单个通过周质内质网(CER), 释放内容物参与管端壁的形成, 被膜小池和小泡移至花粉管次顶端区向质膜外分泌, 参与花粉管壁内层的形成, 或移至管端, 提供膜片。最后讨论了亲和性与超微结构特征的关系.
    两种黄芪主根内部构造和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王尔彤, 刘玫, 刘鸣远
    1995, 15(1):  92-96. 
    摘要 ( 555 )   PDF (340KB) ( 2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h.)Bunge)和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Fish)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主根的内部结构和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 由于两种黄芪个体发育节律的不同, 其主根内部结构和养分的积累亦遵循各自不同的变化规律, 有效成分黄芪甙和总多糖合量亦随这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规律的不同而变化, 并且与养分的积累与消耗呈正相关. 两种有效成分的合量在萌动期前和枯萎期后达到高峰。
    东北羊草草原羊草种群生长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张崇邦, 张忠恒, 杨靖春
    1995, 15(1):  97-103. 
    摘要 ( 347 )   PDF (416KB) ( 2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东北单草草原单草种群的生长, 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考查了环境因子对单草生长的作用规律. 结果表明:羊草种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进程, 7-8月份生长最快, 生长速率为0.20-0.403g/m2·d, 相对单草的生长. 土壤水解氮、速效钾、活性有机质、温度、pH值和有效磷具有较大的灰色关联度, 其中水解氮、速效钾和活性有机质是羊草生长的优势因子, pH值是限制因子. 羊草生长的最优模型为y=4.74x1+6.15x2+2.48x3-73.64.
    旱垂柳和垂柳黄化与土壤条件关系的研究
    关继义, 赵绥林, 黄文天
    1995, 15(1):  104-109. 
    摘要 ( 460 )   PDF (397KB) ( 1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垂柳和垂柳晚是优美的城市观赏缘化树种, 又是用材林和防枋 林的重要邊林树种. 这两个树种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苗圃和大庆等黑钙土上有程度不同的黄化现象. 轻者, 树叶自开放时便开始变黄、变白、变薄, 叶片小. 重者, 叶子提早从植株上 脱落, 枯梢, 至整个植株枯死. 一般情况是绝大多数植株全株叶子变黄. 这种黄化 症影响了大苗的正常生长和苗木质量, 给苗阖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生产部 门提出了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題的迫切要求. 根据生产部门的要求, 我们自1989年至1992年9月对这两个树种的黄化问趙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研究, 首先排除了是微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而确走是 由于>艮的生态条件引起的. 再通过深入的研究, 确定是土壤的陣碍性因素引起 的. 通过对黄化和正常植株下的土壤刻面形态观察和刦面各发生层土样的CaCO3 含量、盐酸反应、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的有效性铁、锰的測定;通过对 黄化叶和正常叶的叶绿素含量、叶中全铁量的測定和对黄化植株施铁犯试验, 測定 了未施铁肥黄化叶和施铁肥黄化叶的叶绿素含量. 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土壤中 含有大量的CaCO3和pH较高, 土壤呈城性, 致使土壤中缺少有效态铁, 影响了 根系对铁的吸收和核在树体内的移动及有效性, 不能满足早垂柳和垂柳正常生长对铁的需要而引起的缺绿症. 本项研究并对防治早垂柳和垂柳的缺铁症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对生产将起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北方(黑龙江省)引种西洋参气候适宜性的研究
    张士增, 陈雅芝, 包青
    1995, 15(1):  110-117. 
    摘要 ( 1196 )   PDF (520KB) ( 2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研究了中国北方(黑龙江省)引种西洋参的分布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以黑龙江省14个引种西洋参生产基地的12项气候和地理指标为变量, 组成14×12原始数据矩阵. 采用PCA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序. 其结果:黑龙江省引种西洋参的气候分布格局里聚集分布状况, 明显的集合成二个集团(即划分为二个类型);影响引种西洋参分布主导气候因子是水热条件, 以及二者的组合状态;黑龙江省引种栽培西洋参适宜气候条件是干燥度1, 年降雨量 > 460mm、温暖指数 > 58℃或 ≥ 10℃积温 > 2300℃。
    林下与效应带种植人参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吴德成, 牟兆军, 柏松林, 陆兆华
    1995, 15(1):  118-128. 
    摘要 ( 426 )   PDF (626KB) ( 3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森林生态学、气象学的原理和方法, 在林下与效应带内栽植人参, 并对自然条件下与效应带不同宽度(10m、8m、6m)的环境因子的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和研究, 总结出温带次生林区, 人工开拓效应带, 种植人参最佳带宽为10m, 从而为林区发展人参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降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边际产量效应分析
    吴秀清, 侯中田, 葛家麒, 王宏燕
    1995, 15(1):  129-135. 
    摘要 ( 484 )   PDF (449KB) ( 2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黑龙江省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中, 降水是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 这种限制只能在环境、生产诸因子投入数量一定格局下, 才是稳定的。玉米产量随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在降水适量时玉米产量达到最高、旱涝均减产. 降水的边际产量与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是:降水边际产量随降水量递增而下降;随积温升高而增加;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逐渐下降。对玉米适当增施氮、磷、钾化肥和农肥, 玉米的降水边际产量效应均提高。在降水充沛, 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 配施适量的氮、磷钾化肥和农肥, 玉米的生产潜力会得到充分发挥。